《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道可大可小,不是道能变化而是道的特征

发布时间:2025-04-18 11:04  浏览量:6

——《道德经容易误读的地方》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这节内容似曾相识。因为与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在文字上很相似,但意思不一样。第二章的“万物”是指万众,本章的“万物”就是万物,不专指人。“功成而不有”与“功成而弗居”意思一样,但主体不同:前者说圣人,本章说的是道。

先解读第一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道就像阳光、空气和水,“泛兮,其可左右。”万物依靠它生活,而它从不推辞,无私奉献。为什么?因为它无私。

万物离不开道(阳光、空气和水),人也一样。所以,万物的产生、成长、结果,道是有大功的,但它却从不据有,不居功自傲。

“恃”的字义是依赖、依靠、恃仗。有成语:有恃无恐和恃才傲物。“恃之”即依靠它。

再解读第二句“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衣养”是什么意思?

衣,本义是上衣。《说文》:“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

“衣养”就是保护、覆盖,像穿衣服一样庇护、抚养着万物。

河上公章句直接把“衣养万物”改成“爱养万物”,而傅奕本则是“衣被万物”,帛书本无对应之句。

“不为主”即不做主、不主宰、无主权。万物是自然生存发展的。

“常无欲”这三字该不该有却存在分歧。

河上公、王弼和傅奕本都在“可名于小”的前面有“常无欲”三字。帛书本为“则恒无欲也”,意思一样。但古今都有学者认为“常无欲”三字不应该有。理由是“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没有“常无欲”恰成对文。

有学者为了保留“常无欲”又满足对文的要求,就在“可名为大”前面加上“常无名”三个字,变成了:“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常无名,可名为大。”这种为了文字形式而乱改原文的做法是最不好的解读行为。

道尽力抚养万物,并没有主宰万物的意思,也不图任何回报,没有任何想法和欲望,“可名于小”;当万物成长成熟后自愿来归附时,道仍然不以主宰自居,“可名为大”。

道“可名于小”又“可名为大”,古今学者没说清楚,特别是这个“名”有误解:

河上公章句:“道匿德藏名,怕然无为,似若微小也。……万物横来横去,使名自在,故可名于大也。”

王弼注:“若道无施于物,故名于小矣。万物皆归之以生,而亦使不知其由。此不可为小,故复可名于大矣。”

两位古人的解读不好懂,也没解释“名”的字义。

北京大学陈鼓应教授今译:“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他的意思“名”是“称”。

香港中文大学刘笑敢教授说:“所谓‘大’与‘小’只是道的特性的不同侧面。道之‘大’名其功能、作用、贡献,道之‘小’名其姿态、表现、特性。”他说的“名”是名义的意思。

这里的“名”跟第二十五章“强为之名曰大”的名是一个意思,即描述

道尽力抚养万物,并没有主宰万物的意思,也不图任何回报,没有任何想法和欲望,可描述成微乎其微地细小;当万物成长成熟后自愿来归附时,道仍然不以主宰自居,可描述为胸怀宽广的伟大。

道大道小是行为理念。在欲望上,道是“常无欲”,表现得无所谓,微不足道;在胸怀上包含一切,宽广伟大。

所以说,道“可大可小”不是道能变化,而是从不同角度看待道。其实,在现实社会哪有什么道!老子是说做人做事的道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