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章:道是道义,兵是用兵,军是战争
发布时间:2025-03-20 09:53 浏览量:9
——《道德经容易误读的地方》
人类为什么会发生战争?一般而言是人们对利益的争夺——从物利到权利的争夺。最早的战争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据说也有上万年了。战争还分为正义战和非正义战,这是由发动战争的政治目的所决定。正义战,一般指自卫、起义、解放、反抗类战争;非正义战,一般为争霸、殖民、侵略类战争。任何战争都会给战火中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西周时期,天子还是很有威望的,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幸福。老子处在东周的春秋后期,天子已经名存实亡了。诸侯国相互争夺欲覇天下,战事不断,天下开始动乱了。
本章是老子的战争观之一,也是对诸侯王及其幕僚们的劝说: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这一段容易误解的是:道、兵、还、师、军、凶,这些词。
先说“道”。这里的道肯定不是第一章说的玄之又玄的非常道了,而是道义——道德和正义。“以道佐人主者”就是说, 以道德和正义辅佐君主的人。如果是恍恍惚惚,看不见摸不着,玄之又玄的非常道是不可能用来辅佐君主的。
古今学者依原文而说道,未作进一步解释。
再说“兵”。兵在这里不是名词兵卒、兵器,而是动词用兵、兵法、战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就是说,以道德和正义辅佐君主的人,不会劝说君主以发动战争而逞强,称霸天下。
对“兵”的解释,古人河上公说是“兵革”;北京大学陈鼓应教授说是“兵力”。
三说“还”。还作动词,还手、报复、报应,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其事”是指“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就是说,以发动战争去逞强而称霸天下的,容易遭受报应。
“其事好还”古今学者理解不一样:
河上公说:“‘其事好还’,其举事好还自责,不怨于人也。”
王弼解释:“有道者务欲还反无为,故云‘其事好还’也。”
北京大学陈鼓应教授今译:“用兵这事一定会得到还报。”
网络图片
四说“师”。师虽为名词,但不是军队的编制单位(军、师、旅、团、营),而是指军队,如会师,出师,挥师以及成语班师回朝,百万雄师等。“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就是说,大量军队驻扎、经过、演练的地方必然会荆棘丛生,一片荒芜。
为什么会这样?大约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需要大量征兵,青壮年征走了肯定影响农业生产,以致田地荒芜;
二是还要征用大量军需物资,也会对当地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民不聊生;
三是驻军军营、训练、布阵、对演等需要的场地也会对田地造成影响。
对“师之所处,荆棘生焉”的理解,陈鼓应与王弼也不一样:
王弼注:“师凶害之物也。”
陈鼓应教授今译:“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就长满了。”
以上两位古今大学者的说法都讲不通,不敢苟同。
网络图片
五说“军”。军应为动词,也不是军队编制的军,而是指军事行动,亦即打仗。“大军”是指气势很盛的军队,引申为大的军事行动,或者打大仗。
六说“凶”。凶,不仅是吉凶、凶恶、行凶的意思,还指庄稼收成不好,如凶年饥岁。“凶年”即灾荒年月。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就是说,大战之后或长年混战,就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又消耗巨额物资财富,必然会出现灾荒年月。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两句有互文之意,合起来翻译更简捷:战争就是灾难。
网络图片
这两句帛书本是残缺不全的。
本章开头这段的大意是,用道义来辅佐君主的人,不会劝说君主以武力而逞强于天下。随意用兵会遭报应的。凡是发生过战争的地方,必然会是荆棘丛生,饿殍遍野的灾难之年。
从正面来说应该是,用道义来辅佐君主的人,不会劝说君主以武力而逞强于天下,而是要用道义来治理天下,海纳百川,令人臣服。
- 上一篇:【理响中国】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观念
- 下一篇:母连祥:害民的“杂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