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战争,皆因智慧不足而起,若听这几个中国人的话全可避免

发布时间:2025-03-18 00:56  浏览量:8

国与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同宗教团体之间常常会发生冲突,冲突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容易演变成战争。如果分析每次战争的起因,会发现真的没有什么非打不可的理由,无非是抢地盘,或者是抢人口,要么是信仰之争,要么是民族矛盾。其实这些冲突的根本原因很多是利益和观念之争,其性质和小孩子打架并无本质不同。

明知发动战争没有好结果还要做,皆因一个贪字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就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对抗。这场战争打了200年,结果发动战争的一方并没有达到目的,最后却改变了欧亚两洲的格局,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再比如英法百年战争,打了一百余年的英法百年战争起因竟是法国国王去世,英国国王想要继承王位,说白了就是想扩大权力,增加领土,就是贪欲造成的。结果还是战争发动者英国失败,法国获胜。

再比如美国南北战争,焦点是关于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结果打了好几年,最终北方获胜,奴隶制被废除。

再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是新兴的强权国家德国和美国等和老牌霸权国家英国和法国等争夺殖民地和国际地位等原因,结果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等同盟国失败,英法等国虽然胜利了,但也改变了原来的旧有秩序。

再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等极权国家想要扩张领土,掠夺资源而发起的全球战争,结果以失败告终。

运用中国上古大家思想,很多仗都打不起来

观察所有的战争,都是发动者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不惜侵犯他国领土和尊严以及国民生命,结果没有一个发动战争的人能笑到最后,即便有的国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有的还把别国领土永久的踩在了脚下,可是后续还是会麻烦不断,被占领土地上是人们会一直记着这个亡国之恨,时不时地搞点叛乱出来,说不定哪天力量够了,报当年之仇也说不定。所以隐患还是很大的。

所以,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没有什么好结果,即便如此,还是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打仗,到现在战争仍然存在着。这都是人类智慧不够的表现。

如果全世界都来学习我国上古时期的文化,用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大家思想来武装头脑,战争一定会减少很多。

老子倡导不战而屈人之兵。对于战争,老子从根本上持反对立场。他认为,仗能不打就不打,最好是通过其他手段解决争端,不用一兵一卒就让对方军队退却。另外,他认为战争会带来报应,被天地所惩罚,所以战争过后,必有灾年。

孔子主张不轻易开战,强调仁爱。孟子主张仁政,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他认为只有为了维护道义和人民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才是正义的。孟子主张统治者应以“仁政”治国,发动战争者就是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墨子有著名的“兼爱”和“非攻”观点,墨子的“非攻”思想主张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认为战争不仅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墨子有著名的“兼爱”和“非攻”观点,墨子的“非攻”思想主张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认为战争不仅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墨子认为,战争与盗窃、杀人等行为一样,都是不义的行为。战争会导致无数生命的丧失和巨大的资源消耗,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他强调,战争不仅使参战者伤亡,还会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导致农业荒废、民生凋敝。‌墨子认为,战争只能让少数国家得利,而无数小国却会因此遭受灭顶之灾。

解决争端靠的是智慧博弈,而非用武力解决

有过打架经历的人在事后或若干年后,都能找到不打架也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先动手或先挑事的人。事后后悔的也往往是他们。“要是当初控制一下情绪,不动手就没有后面的麻烦事了”,“当时要是说话客气一点,大家还是好朋友,那该多好!”

打架和战争级别不一样,性质却差不多。都是双方和各方有人率先挑事,其他方回应的武力表达。无论是打败,打平还是打胜,结果都不是很理想,打败了,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打平了双方谁都没得到好处,还都感觉自己吃了亏;打胜,不管是大胜还是小胜,或者是惨胜,都不可能不付出代价。所以只要是战争,就不会有赢家。

古圣先贤早就总结得很到位,可是后世为了小集团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这本身就是一种犯罪行为。为了避免被制裁,发动战争者绝不会用古圣先贤的思想来左右自己和人民。所以,他们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就像十字军东征乃至世界大战,只要人民学习了古圣先贤的反战思想,不支持,不响应,不参与,战争狂人们再怎么狂热,仗还是打不起来。所以要想减少或者是终止战争,只有让人民觉醒,才是根本办法。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