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续《墨薮》卷二之八

发布时间:2025-03-28 14:07  浏览量:4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韦续的《墨薮》卷二最后的第八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55】

其草迹,又令遂良真书小字,贴纸影于古本。梁朝则满骞、徐僧权、朱异等,隋朝则江总、姚察等署记。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书名记。其后,《兰亭序》一本,相传云将入昭陵;又一本,长安神龙之际,太平、安乐公主奏借出外拓写,因此遂失所在。

【今译55】

对于草书真迹,又让褚遂良用小楷在帖纸上摹写,对照古本。梁朝时,有满骞、徐僧权、朱异等人负责题记署名;隋朝时,则是江总、姚察等人做这件事。唐太宗又让魏征、褚遂良等人在卷下再题写名字记录。此后,《兰亭序》有一本,相传要放入昭陵陪葬;另外一本,在长安神龙年间,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奏请借出宫外拓写,从此就遗失不见了。

【原文56】

开元五年,敕陆元悌、魏怀古、刘怀信等检校,见换标为两卷,总共八十卷,余并失坠。元悌又割去前代名贤押署之迹,唯以己之名氏代焉。上自书“开元”二字为印,以印记之。王右军凡一百三十卷,张芝、张旭书各一卷。右军真行书唯有《黄庭经》《告誓文》等四卷存焉。

【今译56】

开元五年,唐玄宗敕令陆元悌、魏怀古、刘怀信等人检查校对,将所见的重新更换标签,分为两卷,总共八十卷,其余的都遗失了。陆元悌还割去前代名贤签署的痕迹,只用自己的名字代替。皇帝亲自书写“开元”二字作为印鉴,用来钤印标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共有一百三十卷,张芝、张旭的书法各有一卷。王羲之的真书和行书,只有《黄庭经》《告誓文》等四卷留存于世。

【原文57】

永和十四年,考功郎中萧祐进古今书画三十卷。文宗开成三年,以谏议大夫柳公权为工部侍郎,依前翰林侍书学士。公权初学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备有钟、王、欧、虞之体。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上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公权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上吟久之,因令题于殿壁,字圆五寸。帝曰:“钟、王复生,无以加焉。”

【今译57】

永和十四年,考功郎中萧祐进献古今书画三十卷。唐文宗开成三年,任命谏议大夫柳公权为工部侍郎,依旧担任翰林侍书学士。柳公权起初学习书法时,广泛阅览近代书法的笔法,字体形态刚劲妩媚,自成一家。上都西明寺的《金刚经碑》,具备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的字体风格。唐文宗在夏日与学士联句,文宗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接着说:“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文宗吟诵了很久,于是让柳公权将诗句题写在殿壁上,字的直径有五寸。皇帝赞叹道:“钟繇、王羲之再生,也无法超过这样的书法。”

【原文58】

帝诏升殿,御前书三纸,军容使西门季云捧砚,枢密使崔巨源过笔。一纸真书十字,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一纸行书十一字,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一纸草书八字:“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尝评砚,以青州石末为之第一,研墨易冷,虢州墨砚次之。

【今译58】

皇帝下诏让柳公权上殿,在御前所书三纸,由军容使西门季云捧砚,枢密使崔巨源递笔。一张纸上写楷书十字,内容是卫夫人传授给王羲之的笔法;一张纸上写行书十一字,展现永禅师《真草千字文》的家法;还有一张纸上写草书八字:“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柳公权曾经评价砚台,认为用青州石末制作的砚台为第一,这种砚台研墨时不易冷却,虢州的墨砚次之。

全文完。

《墨薮》是唐代韦续所著的一部书法论著,在书法理论发展历程中占据独特地位,其价值与局限并存,对后世书法研究和创作影响深远。

从内容价值来看,《墨薮》堪称一座书法知识宝库。它广泛收录了众多古代书法理论篇章,涵盖书体、书家品评、笔法理论等多个维度。在书体介绍方面,“五十六种书”对各种书体的起源、发展及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为研究古代书体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书写形式在漫长历史中的丰富变化。例如,对篆书、隶书等常见书体的解读,以及对一些较为生僻书体的记载,展现了中国书法早期多元的发展态势。

在书家品评上,“九品书”“书品优劣”等篇章,以独特视角对众多书家进行分类评价,虽标准和评价方式在现代看来可能存在争议,但为后人勾勒出当时书法界的格局,反映出唐代及以前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笔法理论部分,如“用笔法并口诀”“张长史十二意笔法”等,传承了前人的用笔经验,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了实践指导,对书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意义重大。

然而,《墨薮》在内容编排上存在明显不足。书中各篇目的编辑显得杂乱无章,篇目大多未注明撰录者姓名,给后人考证和研究带来困难。同时,对一些旧文进行删削时,破坏了原文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使得条理不够清晰,影响了读者对其内容的准确理解和系统把握。这反映出当时在书法论著编纂上可能缺乏严谨的学术规范和整理方法。

从历史影响来看,《墨薮》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它保存了大量唐及唐以前的书法理论资料,这些资料成为后世书法研究的重要依据。后世论书法者常常引用《墨薮》中的观点和内容,为构建完整的书法理论体系添砖加瓦。在书法创作方面,其中的笔法理论和书家风格分析,为历代书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资源,启发他们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墨薮》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书法论著。尽管存在内容编排上的缺陷,但它所蕴含的丰富书法知识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研究古代书法绕不开的重要文献,对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