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续《墨薮》卷一之十
发布时间:2025-03-24 05:54 浏览量:9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韦续的《墨薮》卷一的第十部分。
【原文110】
若然则千百年间,得其妙者不超越此中数子。各能声飞万里,荣耀百代。唯逸少笔迹遒润,擅一家之英。天资自然,风神盖代。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学;其理隐而意深,固天下寡于知音矣。
【今译110】
这样看来,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真正领悟书法精妙的人,大多都在这寥寥数人之中。他们每个人都声名远扬,能在百代之间享有荣耀。尤其是王羲之,他的笔迹刚劲丰润,独树一帜,堪称书法界的杰出代表。他天赋异禀,气质自然,风度神韵冠绝古今。然而,书法之道极为微妙,韵味难以捉摸,所以一般人很难真正掌握;其中蕴含的道理隐秘深邃,意境幽远,因此天下真正能理解其精髓的知音少之又少。
【原文111】
昔为评者数家,既无文辞可以立说,何为取象其势,仿佛其形,似知其门而未知其奥。是以言论不能辩明。夫于其道不通,出其言不断,加以辞寡典要,理乏精研,不述圣哲之殊能,况有丘明之新意。悠悠之说,不足动人。
【今译111】
过去有不少评论书法的人,他们既没有足够精妙的文辞来阐述书法的道理,只是通过描述字体的形态和气势,表面上看似了解书法,实则并未领悟其中的深奥内涵。所以他们的言论无法清晰透彻地说明问题。这些人因为没有真正通晓书法之道,发表的言论也缺乏决断力,加上言辞空洞,缺乏经典依据,对书法理论的钻研也不够精深,既不能阐述圣贤之人在书法上的独特才能,更没有像左丘明那样推陈出新的见解。他们那些泛泛而谈的说法,根本不足以打动人心。
【原文112】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若与面会。则有智昏菽麦,混白黑于胸襟;若心悟精微,团古今于掌上。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今译112】
书法和文章达到极高妙的境界时,创作者都是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志趣,观赏者一看便能有所感悟,仿佛能与作者当面交流。然而,有些人见识短浅,就像分不清豆子和麦子一样,心中黑白混淆;而另一些人若能领悟其中的精妙细微之处,便能将古今的书法精华融会贯通。书法中玄妙的意趣,超越了世间万物的表象;幽深的道理,潜藏在深远的无形之中。这哪里是常人凭借一般的情感和见识就能用言语表达,用世俗的智慧就能揣测的呢?如果没有独特的听闻和见解,就无法谈论这无声的音韵、无形的形象。
【原文113】
夫诵圣人之语,不如亲闻其言;评先贤之书,必不能尽其深意。有千年明镜,可以照之不疲;琉璃屏风,可以洞彻无碍。
【今译113】
诵读圣人的话语,终究不如亲身聆听他们的教诲;评论先贤的书法作品,也必然难以完全领会其中的深刻意蕴。就好比有历经千年依旧明亮的镜子,能够不知疲倦地映照万物;又如同琉璃制成的屏风,能够通透地看清一切而毫无阻碍。
【原文114】
今虽录其品格,岂独称其才能,皆先其天性,后其习学。纵异形奇体,辄以情理一贯,终不出于洪荒之外,必不离于工拙之间。然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今译114】
如今我虽然记录下这些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却并非仅仅称赞他们的才能,而是认为天赋是首要的,后天学习次之。即使书法呈现出奇特的形态和风格,但其内在的情理是相通的。它们终究都在人类文化的范畴之内,也必然存在着精巧与拙劣的区别。然而,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书法的规则也并非固定不变,总体来说,以具备风神骨气的书法为上乘,而仅仅追求妍美实用的则稍逊一筹。
【原文115】
真书
逸少第一,元常第二,世将第三,子敬第四,士季第五,文舒第六,茂弘第七。
【今译115】
真书:王羲之(逸少)排第一位,钟繇(元常)排第二位,王廙(世将)排第三位,王献之(子敬)排第四位,钟会(士季)排第五位,张昶(文舒)排第六位,王导(茂弘)排第七位。
【原文116】
行书
逸少第一,子敬第二,元常第三,伯英第四,伯玉第五,季琰第六,敬和第七,茂弘第八,安石第九。
【今译116】
行书:王羲之(逸少)位居第一,王献之(子敬)位居第二,钟繇(元常)位居第三,张芝(伯英)位居第四,卫瓘(伯玉)位居第五,庾翼(季琰)位居第六,王洽(敬和)位居第七,王导(茂弘)位居第八,谢安(安石)位居第九 。
【原文117】
章草书
子玉第一,伯英第二,幼安第三,伯玉第四,逸少第五,士季第六,子敬第七,休明第八。
【今译117】
章草书:崔瑗(子玉)排第一,张芝(伯英)排第二,蔡邕(幼安)排第三,卫瓘(伯玉)排第四,王羲之(逸少)排第五,钟会(士季)排第六,王献之(子敬)排第七,皇象(休明)排第八 。
【原文118】
草书
伯英第一,叔夜第二,子敬第三,处仲第四,世将第五,仲将第六,士季第七,逸少第八。
【今译118】
草书:张芝(伯英)排第一,嵇康(叔夜)排第二,王献之(子敬)排第三,王敦(处仲)排第四,王廙(世将)排第五,韦诞(仲将)排第六,钟会(士季)排第七,王羲之(逸少)排第八。
【原文119】
伯英创立规范,得物象之形,均造化之理。其法太古质,不剖断,以此为少也,有椎轮草意之妙。后学得渔猎其中,宜为第一。
【今译119】
张芝创立了草书的规范,他从万物之象中汲取灵感,使书法合乎自然造化的规律。他的书法风格古朴,质朴浑然,不加雕琢,因此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够精细。但这种早期的书法有着一种原始的、草创的意趣,后世学者能从中获取很多借鉴,他应该排在第一位。
韦续的《墨薮》卷一第十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 上一篇:古人玩雪的15种绝技,刷爆你的认知!
- 下一篇:韦续《墨薮》卷一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