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续《墨薮》卷二之五
发布时间:2025-03-27 06:17 浏览量:7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韦续的《墨薮》卷二的第五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34】
书诀第十九
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入妙通灵。
【今译34】
书诀第十九
使用剡地所产的纸张与优质的墨,握笔时要心平气和,笔管保持垂直,纸浆厚实、墨色浓重,这样能让笔毫在书写时一同发力。先临摹《告誓文》,接着书写《黄庭经》,使写出的字骨骼丰满、血肉润泽,达到精妙而通神灵的境界。
【原文35】
弩如直槊,勒若横钉,虚专妥帖,殴斗峥嵘。开张凤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工之未尽,已擅时名。
【今译35】
运笔中,弩画(竖画)要像直立的长矛一样刚劲有力,勒画(横画)如同横着钉下的钉子般坚实沉稳。书写时要专注,让字的布局妥帖恰当,整体呈现出一种如争斗般富有气势的峥嵘之感。字体笔画展开像凤凰展翅,挺拔如芝草玉树。笔画粗时不会显得笨重,细时也不会让人觉得轻飘,哪怕是极其细微的笔画向背,都如同毫发关乎生死般重要。即使书法技艺尚未达到完美,却已然能够在当世拥有一定的名声。
【原文36】
徐氏书记第二十
《易》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伏羲氏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轩辕氏为王时,使仓颉象鸟兽之迹以为文字,故铭于钟鼎,列于竹帛。
【今译36】
徐氏书记第二十
《易经》里说黄河出现背负河图的龙马,洛水出现背负洛书的神龟,圣人效法它们创造文化。因此,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从自身以及世间万物获取灵感,从而创造了八卦。轩辕氏统治天下的时候,让仓颉模仿鸟兽的足迹创造了文字,这些文字被铭刻在钟鼎上,书写在竹简和丝帛上。
【原文37】
至周宣王,太史史籀作大篆十五篇。秦始皇统一天下,丞相李斯统一文字,制作《仓颉篇》。其后,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颇有省改,称为小篆。周代称 “六书”,秦称 “八体”。有人说隶书是秦始皇使下邽人程邈所作,汉代沿用。扶风曹喜善篆隶,时人师之。在此前后,左中郎将、陈留蔡邕对篆隶博究其妙。
【今译37】
到了周宣王时期,太史史籀创作了十五篇大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丞相李斯统一文字,编写了《仓颉篇》。之后,车府令赵高编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编写了《博学篇》,这些篇章对文字有不少简化和改动,形成了小篆。周代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和使用规律归纳为“六书”,秦朝则将文字的体式分为“八体”。有人说隶书是秦始皇时下邽人程邈所创,汉代开始沿用。扶风人曹喜擅长篆书和隶书,当时的人都拜他为师学习书法。在这前后,左中郎将、陈留郡的蔡邕对篆书和隶书进行了深入钻研,穷尽了其中的精妙之处。
【原文38】
汉灵帝好书术杂艺,置鸿都以招纳之,师宜官、梁鹄之徒预焉。汉末,鹄奔刘表,魏武破荆获鹄,雅好其书,恒悬帐下以玩之。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楷书是也。安平崔瑗父子作《草势》,弘农张芝转加其巧,即王逸少所言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韦仲将称其为 “草圣”。芝弟黄门郎旭亚于他。
【今译38】
汉灵帝喜爱书法和各种杂艺,设立了鸿都门学来招揽人才,师宜官、梁鹄等人都参与其中。东汉末年,梁鹄投奔刘表,魏武帝曹操攻破荆州后得到了梁鹄,曹操非常欣赏梁鹄的书法,常常把他的书法作品悬挂在营帐中赏玩。梁鹄的弟子毛弘在秘书省传授书法技艺,如今的八分楷书就源自于此。安平的崔瑗父子创作了《草势》,弘农的张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进,达到了王羲之所说的“在池塘边练习书法,把池水都染黑了”的境界,韦仲将称赞张芝为“草圣”。张芝的弟弟、黄门郎张旭,书法水平仅次于他。
魏太和中,韦诞自武都太守因善书至侍郎,宫观宝器皆诞之迹。尝登凌云台题榜,下而白首。太尉钟繇一时之妙,冠于前,垂于后。繇子会,晋太保卫瓘父子,吴人皇象,晋征西司马索靖,中书郎李充,钟繇之母卫夫人,皆得钟、张之楷,擅名当时。中兴后,王丞相茂弘父子,庾征西稚恭兄弟,咸著盛名于江东。其穷神极变,龙翔天逸,古今独立者乎?
【今译39】
魏太和年间,韦诞凭借出色的书法,从武都太守升任侍郎,宫殿、道观的宝器上大多留有他的笔迹。他曾经登上凌云台题写匾额,下来的时候头发都变白了。太尉钟繇的书法精妙绝伦,在当时首屈一指,对后世影响深远。钟繇的儿子钟会,晋朝太保卫瓘父子,吴国人皇象,晋征西司马索靖,中书郎李充,钟繇的母亲卫夫人,都学到了钟繇和张芝楷书的精髓,在当时颇负盛名。东晋中兴之后,丞相王茂弘父子,庾征西庾稚恭兄弟,在江东地区声名远扬。他们中那些将书法变化发挥到极致,笔势如同龙翔天际,在古今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人,大概就是如此吧。
【原文40】
晋会稽内史、右将军琅琊王羲之,羲之之子献之,亦传其妙,而不知能否比得上前人。先贤所评,子敬之比逸少,犹士季之比元常,言去之远矣。故二王之迹,历代宝之。
【今译40】
晋朝会稽内史、右将军琅琊人王羲之,以及他的儿子王献之,也传承了书法的精妙技法,但不知能否比得上前人。先贤们评价王献之比王羲之,就如同钟会比钟繇,意思是差距较大。所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遗迹,历代都被视为珍宝。
【原文41】
宋文、齐高,洎梁武父子,湘东、邵陵王,咸以为师楷。梁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温铁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右军之书,咸归梁室。属侯景乱,兵火之后,多从湮缺。而西台诸宫,尚积余宝。元帝之死,一皆自焚,可为悲也。
【今译41】
宋文帝、齐高帝,以及梁武帝父子,还有湘东王、邵陵王,都把二王的书法作为学习的楷模。梁大同年间,梁武帝诏令周兴嗣撰写《千字文》,让温铁石摹写王羲之的字迹,然后赐给八位藩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大多汇聚到梁室。然而,侯景之乱爆发,战火之后,许多作品都散失或损毁了。不过,西台的各个宫殿中,还保存着不少珍贵的书法。元帝去世时,这些书法作品全部被焚烧,实在令人痛心。
韦续的《墨薮》卷二第五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 上一篇:韦续《墨薮》卷二之四
- 下一篇:社旗县市场监管局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进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