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六大人生真相

发布时间:2025-05-21 22:36  浏览量:30

司马光曾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千年史册《资治通鉴》,写尽王朝更迭,亦道尽人性百态。

世事如棋局局新,但人性与命运的规律,却亘古不变。

《资治通鉴》开篇第一幕,便是三家分晋。

晋国六卿相争百年,最终韩、赵、魏三家瓜分疆土,曾经的霸主沦为历史尘埃。

司马光评:“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可权力之争,何曾因“礼”而止?

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爆发。

太子刘据被诬谋反,含冤自尽,皇后卫子夫亦随之赴死。

武帝一生雄才大略,却因猜忌酿成骨肉相残。

临终前,他立幼子刘弗陵为帝,杀其生母钩弋夫人,只为杜绝外戚干政。

可叹一代帝王,终究逃不过“权力无常”四字。

司马光冷眼观史,总结道:“权力如流水,今日在你手,明日入他怀。”

楚汉相争时,项羽手握四十万大军,却因刚愎自用败走乌江;刘邦屡战屡败,却以隐忍之姿终得天下。

可见权力非永恒,得失皆在方寸之间。

今人总困于职场浮沉、名利争夺,殊不知:

争得一时高位,未必守得住一世安稳;

放下得失执念,方能看清命运轨迹。

《资治通鉴》早已告诫:无常才是常态,从容方为智慧。

唐德宗年间,泾原兵变爆发。

皇帝仓皇出逃,唯有一名小宦官窦文场拼死护驾。

德宗感动落泪,发誓永不相负。

然而二十年后,窦文场权倾朝野,竟勾结藩镇逼宫,成为德宗晚年最大噩梦。

司马光笔锋如刀:“小忠似信,大奸若忠。”

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粮尽时杀妾飨士,被赞为忠烈典范。

可若细究:城中百姓易子而食,这份“忠”究竟是救国,还是害民?

《资治通鉴》不避讳人性矛盾:忠诚与背叛,往往只隔一层利益薄纱。

五代十国时,冯道历仕四朝十帝,自诩“忠于百姓而非一姓”。

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王安石却赞他“屈身以安人”。

司马光未置褒贬,只淡淡道:“乱世求生,道德尺规早已破碎。”

今人常怨同事算计、朋友背弃,却忘了:

人性趋利是天理,苛求他人“绝对忠诚”,反显天真。

《资治通鉴》的启示冷峻却真实:

与其纠结人心真假,不如修得一双识人慧眼;

与其恐惧遭人背叛,不如守好自身立命之本。

赤壁之战前,曹操致信孙权:“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东吴群臣胆裂,纷纷劝降,唯鲁肃力主抗曹:“众人皆可降,唯主公不可降!”

孙权佩剑斩案,联合刘备,终成三分天下之势。

司马光评:“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唐太宗李世民与突厥渭水之盟,堪称战略教科书。

突厥二十万铁骑压境,长安空虚,太宗却单骑赴会,以空城计退敌。

事后他闷头发展经济,十年后灭东突厥,俘颉利可汗献捷太庙。

《资治通鉴》记载,太宗曾言:“国家未安则卑辞纳贡,此乃勾践之智。”

反观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耗尽国库民力,终致天下大乱。

司马光一针见血:“炀帝非无才,而惜无识。”

今人常陷琐事纷扰,或纠结眼前得失,或盲从潮流风向。

却忘了:

低头赶路时,更要抬头看天;

处理细节时,尤需心怀全局。

《资治通鉴》早已点破:

真正的高手,从不在战术上内耗,而在战略上降维打击。

《资治通鉴》记载,东晋初年,权臣王敦两次举兵叛乱,意图篡位。

第一次兵临建康,晋元帝司马睿被迫妥协,封王敦为丞相,实则暗中积蓄力量。

元帝临终前,叮嘱太子司马绍:“忍辱非怯,待时而动。”

司马绍继位后,表面顺从王敦,私下联合温峤、陶侃等将领,最终在王敦病重时雷霆出击,平定叛乱。

司马光评:“元帝柔中藏锋,明帝静极思动,此乃帝王存亡之术。”

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堪称隐忍与决断的典范。

他继位时,权臣王峻把持朝政,柴荣表面唯命是从,甚至为王峻修建豪华府邸。

暗中却培植亲信,笼络禁军。

待王峻放松警惕,柴荣突然以“谋反”罪名将其贬杀,一举夺回大权。

随后厉行改革,整顿军队,为北宋统一奠定基础。

《资治通鉴》冷峻点破:“鸷鸟将击,必匿其形;猛虎欲搏,必伏其势。”

反观南唐后主李煜,面对北宋压力,既无隐忍之谋,亦缺决断之勇。

宋军渡江时,他仍在宫中填词作赋,最终沦为阶下囚。

司马光叹:“优柔者失机,迟疑者丧国。”

今人处世,常困于“该忍还是该争”的抉择。

职场中,有人因一时受辱愤然离职,错失长远机遇;

生活中,有人为琐事纠缠不休,耗尽心力却无所得。

《资治通鉴》的智慧直指本质:

隐忍不是懦弱,而是为了积蓄破局之力;

决断不是鲁莽,而是看准时机一击必中。

真正的强者,既能蛰伏于九地之下,亦能腾跃于九天之上。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鲜卑贵族强烈反对。

他深夜召集群臣,含泪道:“若不革旧俗,终为汉人轻;若固守平城,必失天下心。”

随后强制推行汉化改革,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虽激起六镇兵变,却换来中原百姓拥戴,奠定北魏百年基业。

司马光批注:“得民心者,纵有万难亦可成;失民心者,虽据雄关亦必亡。”

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初衷为富国强兵,却因苛政伤民终致失败。

青苗法本为助农,却被官吏强摊贷款,百姓“春借一斗,秋还三升”;

市易法欲平物价,反成官府垄断市场,小商贩破产无数。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借古讽今:“治国如烹小鲜,扰动则碎;惠民若养嘉木,苛剪则枯。”

对比明代张居正改革,其“一条鞭法”简化赋税,丈量土地抑制豪强,十年间国库充盈而民不加赋。

虽遭既得利益者反扑,但百姓为其立生祠,万历皇帝抄家时竟引发民怨。

《资治通鉴》未载此事,然其理相通:政令合于民心,则虽死犹生。

今日观之,企业若只顾股东利益而压榨员工,终将人才流失;

网红若一味博眼球而忽视公序良俗,必遭流量反噬。

《资治通鉴》早已揭示铁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利民者,民恒利之;害民者,民必弃之。

《资治通鉴》以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开篇,司马光痛心疾首:“天子自坏纲常,天下安得不乱?”

此后千年,礼崩乐坏、群雄割据的戏码不断重演。

然总有破局者跳出循环: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汉武帝推恩令削藩,隋文帝创科举破门阀......

司马光虽倡“守祖宗之法”,却也不得不承认:“变法则通,通则久。”

唐末藩镇割据,朱温篡唐建梁,五代十国混战百年。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一杯酒释兵权,设转运使收财权,立更戍法分兵权,终终结乱世。

《资治通鉴》虽止于五代,但宋太祖之法,恰印证司马光所言:“智者不袭旧弊,勇者不避新途。”

反观晚清,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慈禧高喊“祖宗之法不可变”,终致王朝倾覆。

李鸿章晚年哀叹:“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此言看似悲壮,实为逃避——若人人固守“循环”,历史何来进步?

今人常叹“内卷难破”“阶层固化”,却忘了:

秦末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打破血统桎梏;

明初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突破出身限制。

《资治通鉴》的血泪教训告诉我们:

历史循环非天命,破局关键在人为。

弱者哀叹命运,强者创造规则;

愚者重复错误,智者革新重生。

结语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十九年,删稿堆满两间屋。

他在《进书表》中写道:“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千年风云化作镜鉴,照见六大真相:

权力如风,无常是常;

人心如水,顺势者昌;

格局若天,居高者胜;

隐忍似海,决断如雷;

民心即天,逆之则亡;

循环非命,破局在己。

读史至此,方知太史公所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非为知晓过去,而在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