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山西左云方言惯用语
发布时间:2025-03-30 11:32 浏览量:5
左云方言甚至晋方言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左云县地处山西最北端,大同市西北部,县城位于县境中而偏西,历经明代几次增修,成为完整的城池,建城时以卧牛状增设建筑,成城后,一直称“卧牛城”。在左云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背景下,形成了左云独特的方言惯用语。“惯用语”一词早已存在,但名称不确定。直到1960年后,“惯用语”这个名称逐渐取代其他成为正式的名称。这里采用温端政先生的观点,认为惯用语是指“描述人或者事物的形象和状态,描述行为动作的性状”的非二二相承的描述性语言单位。虽然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已经有对汉语及山西方言惯用语的研究,但具体到左云方言惯用语,长期以来只流行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没有系统的研究。笔者以收集到的《左云县志》、《古今俗语集成》等文献资料以及人们口头流传的左云方言惯用语为语料,从结构、语义、修辞及文化的角度分析、探讨左云方言惯用语的特点。
一、左云县城方言惯用语的结构分析
在惯用语中常常按语节数量把惯用语分为两大类,这里的语节是指词语内部由语音停顿划分成的片段。左云方言惯用语分为单语节式和双语节式。其中,单语节惯用语数量众多、结构复杂。
(一)单语节惯用语
顾名思义,单语节惯用语是指由一个语节构成的惯用语,根据表义完整度我们把它划分为词组型和句子型。
1.词组型。单语节词组型惯用语相当于一个词组,根据它内部成分的语法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述宾词组式:出洋相、拉旱船、拉毛驴、打光棍、圪挤眼、吃喜鹊屁等。
(2)偏正词组式:凉胡子、贱骨头、门外汉、老牲口、好嘴皮儿、无影传等。
(3)述补词组式:矮半截儿、屙得粗、扳不倒、拴不住等。
(4)主谓词组式:眼皮子薄、手发痒、鞋底光等。
(5)联合词组式:孩子老婆热炕头、七狼八虎、缺胳膊少腿等。
2.句子型。宽泛地说,上述词组式惯用语加上句调也是一个句子,在句子型惯用语中包含完整的主谓宾结构,这类惯用语在左云方言惯用语中数量较少,但可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如:
①老牛吃嫩草形容做不符合自己年龄的事。②大懒使小懒大懒人支使小懒人去干,指大家都不愿意干。③脸皮薄儿形容人不好意思,害羞。④雪地里埋死孩子形容想要掩盖其实根本藏不住。⑤说人道人不如人指经常评论别人,自己的所作所为却比不上别人。⑥穷汉赶上末节年形容遇到了不好的时机。⑦摇头不算点头算形容要人点头应允。⑧大里不见小里见指人看不见大的方面只看见小处。
上面的几个例子中,例①~⑥是单句型的惯用语,只有一套主谓宾结构;例⑦~⑧是复句型惯用语,结构紧凑,相当于一个紧缩句,分别表示选择关系、顺承关系、转折关系。
(二)双语节惯用语
双语节惯用语的两个语节间停顿明显,常用逗号隔开。左云县城方言惯用语中的双语节惯用语数量较少,但表义丰富、朗朗上口,在人们的口语中经常流传。如:
①拆西墙补东墙比喻临时解救危机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②为朋友结弟兄指人广泛结交朋友,含贬义。③东方不亮西方亮形容事情总会发生。④走三关逛五路形容人见识广。⑤走一国卖一国形容人到处丢人。⑥人大憨狗大楞形容长得高大的人不太聪明,土狗越大反应越迟钝。⑦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形容关键时候谁都靠不住。⑧嘴是个蜜罐罐心是个辣椒椒形容人口是心非,虚伪。
二、左云方言惯用语的语义特点
(一)描绘性
惯用语是描述性的语言单位,不具有谚语那样的说理作用,而具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惯用语的形象化主要是通过自身的描绘手段实现的。描绘人的品貌,如“贱骨头”形容人不尊重自己或不知好歹,“没尸首”形容人没用,“邋遢货”形容人不爱干净,“楞铜锤”形容人很不聪明;描绘人的境遇,如“喝西北风”形容生活陷入困境,“打肿脸充胖子”形容人身处困境却装出无事或硬撑场面,“穷汉赶上末节年”形容遇到了不好的时机;描绘人的心理活动,如“恨铁不成钢”因人不能尽快成才而感到失望,“平眉不瞪眼”形容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不理会他人。
(二)抽象性
惯用语取材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来都是实有所指。但有些惯用语的意义是由描绘性转化而来的,从实指变为虚指,从具体的意义变为深层次的抽象意义。抽象性是左云方言惯用语的又一个特点。惯用语“唱白脸”原指饰演京剧里的反派人物,作为惯用语后指对人要求严格,态度坚定。“卖关子”原为说书用语,指说书人说长篇故事时,说到重要的地方就故意停住,以吸引听众继续听,成为惯用语后,指说话说到紧要处,故弄玄虚,使对方着急,以实现自己的要求。“厚脸皮”原指人的脸皮厚,成为惯用语后,指不顾情面或不顾羞耻。“兜圈子”原指围绕某一目标绕圈儿,成为惯用语后,指说话做事转弯抹角,不直截了当。
(三)贬义性左云方言惯用语的贬义性主要是指它常常用不好的或消极的事物表达讽刺、贬斥义,目的是引导人们分辨是非对错,走向正确的方向。以下是几种表达贬义性的方法:①语义有贬义色彩:惯用语“占着茅坑不拉屎”讽刺人占着职位,不做实事;“驴粪蛋蛋外面光”贬斥事物表里不一,外面好看,里头不行。②通过对比表示贬义:惯用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当面和背后两个场合对比,讽刺人耍两面派的手法;“白天游门走四方,黑夜点灯补裤裆”通过对比人白天闲逛,晚上反而忙着干活的活动,强烈地讽刺了人遇事不会合理安排时间。③使用贬义词:惯用语“光打雷不下雨”用否定词“不”表示贬义,形容声势大却没有行动;“没成色”则是用否定词“没”表示贬义,形容人做事没分寸。
三、左云方言惯用语的文化内涵
左云方言惯用语活跃在人民群众中,在人们的交际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惯用语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但反映了当地方言鲜明的语言特点,也从各个角度折射出独特的地方文化。
(一)反映了当地的饮食习俗
在左云方言中有相当数量的惯用语是用有关饮食的事或物作比喻形成的。左云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特别适合种植黍子,当地人喜欢把黍子磨成黄米面制作成一道主食——糕。“糕”与“高”谐音,是“步步高升”的意思,寄托了这里的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包含“糕”的当地方言惯用语有“不吃油糕不黏油手”形容人不从某件事中获利也不干预这件事的冷漠态度,“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油抹糕,两面光”等表意直白,显示了“糕”在人们生活里的重要性。左云人以面食为主,认为吃米饭不饱肚子,反映在惯用语中即体现了左云人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俗。如:“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在嘴上”、“不蒸馍馍争口气”、“好吃不如饺子”、“饺子就酒,越吃越有”等等,都是以当地的面食为语料形成的具有哲理性的方言惯用语。
(二)反映了当地人们的诅咒心理
在左云方言中,有些惯用语常被用于吵架干仗,而且数目众多。这些惯用语多低俗幽默,趣味无穷。如:“王八蛋”、“不要脸”,这些惯用语都是以消极的人、事为内容的,使被骂者受到诅咒。“狗改不了吃屎”、“老牛吃嫩草”、“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都是以禽兽及其行为为内容的,尤其是狗。因狗有很多不被人喜欢的习性常被人们借来骂人,暗喻别人像狗一样。以后代为内容的,常常跟男尊女卑的思想联系在一起,传统思想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被骂为“断子绝孙”则是相当伤心和可悲的,如:“代骨”(指有女但无儿)、“绝代骨”(既无女也无儿)、“断香火”。而惯用语“枪崩货”、“没头鬼”、“老不死”、“活人不叫尿憋死”,则是以死亡和鬼等为内容的,按迷信的说法,人死后会变鬼,骂人是鬼即是骂人死,而且用鬼骂人暗指见不得人。左云方言惯用语取材广泛通俗,当地人通过语言的魅力,嫁祸于被骂之人,有些骂人的语言,表面上看不出骂人之意,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味,使被骂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诋毁。
(三)展现了当地的人情关系和处世态度
左云方言惯用语的描述性决定了它可以直白地表情达意,因此通过左云方言惯用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人淳朴的人情关系。例如“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一惯用语是描述父母对于每个儿女的爱是相同的,就好像自己的手心和手背,没有哪个都不行。由此,我们可以洞察到当地人对子女的关爱,这是家庭成员间关系和睦美好的体现。作为淳朴、善良、老实的农民,与人打交道从来是让人三分,他们做事光明磊落,对人热情宽厚,形成了乐观的处世态度。如:“花钱免灾”、“一人做事一人当”、“话不可说死,事不可做绝”,这些惯用语都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总结的处世经验,流传下来教育后人如何坦坦荡荡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左云人民美好的精神品质。
四、结语
汉语方言惯用语展现了当地人们创造、使用语言的智慧,取材于民间劳动者和口语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语汇之不同,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和时代色彩。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左云方言惯用语有以下特点:在结构上,左云方言惯用语有单语节和双语节两种类型,以单语节词组型的惯用语居多;在语义上,左云方言惯用语具有描绘性、抽象性和贬义性;左云方言惯用语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反映了当地的饮食习俗、当地人们的诅咒心理而且展现了当地的淳朴、美好的人情关系和乐观的处世态度。最后希望本人对于左云方言惯用语浅显的研究和总结能对今后。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