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方言词典!由这个成都人编纂
发布时间:2025-03-30 08:30 浏览量:5
他的一生,始于郫都的农耕烟火,终于长安的宦海浮沉。他的墓园曾荒草丛生,却在千年后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地标;他写下《蜀都赋》,详尽描绘蜀都美景;他著有《蜀王本纪》,成为最早记录古蜀国历史的类地方志书籍;他编纂的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方言》传世至今。
他是扬雄。
郫都之子
从结巴少年到西蜀文宗
西汉元鼎年间,扬雄的先祖从中原迁至蜀中,“处岷山之阳曰郫”,也就是今天的郫都区。此地沃野平畴,河网密布,既有稻麦连天的丰饶,也藏有蜀地特有的灵秀。扬家世代务农,虽非显赫,但也以耕读传家。
少年扬雄天赋异禀,遍览群书而尤重经典,虽讷于言辞却深谙至理。他性淡泊冲和,不慕荣利。
少年时,他拜入林闾翁孺门下研习训诂,又在唐昌镇横山读书台师从严君平,寒暑八载,学习《周易》《老子》等典籍。严君平以“清静无为”之道授徒,扬雄在此期间不仅习得经典,更养成了淡泊名利的性情。
扬雄雕像 图源:郫都史志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郫都区的山水风物,是扬雄最早的启蒙。八年后,扬雄学成出山,开始游历蜀中。他游历乡野,听市井俚语、观农人稼穑。那些田间地头的方言俗谚,悄然沉淀于心,成为他日后编纂《方言》的鲜活素材。
四十岁时,他离乡入京,效仿同乡司马相如,以《蜀都赋》叩开仕途之门。其《蜀都赋》以磅礴笔触铺陈成都的繁荣富庶,首创京都赋体式,成为我国首部以都市为描写对象的辞赋典范。
初入仕途时,扬雄看到汉成帝奢游玩乐作赋劝谏,而汉赋本质以颂美为主,讽喻效果微乎其微,成帝奢靡之风反而愈演愈烈。他决然转身,从此埋首学问,得以让郫都走出一位“西道孔子”。
跨界奇才
墨耕十冠耀古今
扬雄常与“汉赋四大家”并提,但其真正的传奇,在于他以一己之力打破汉代经学的藩篱,在多个领域开宗立派。他的学术生涯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网,将文学、哲学、语言学、天文学紧密编织,为后世留下十项“第一”的丰碑。
在长安为官时,他耗时二十七年完成《方言》。这部中国最早的方言词典,记录了从燕赵至沅湘、秦凉到齐鲁的方言词汇,甚至远及朝鲜北部。他遍访入京的官吏、商旅与使臣,逐字考据乡音俚语,标注“通语”与“方言”的区别。
书中以地理区域划分语言,梳理词汇流变,该书体例科学、视野广博,被誉为“悬之日月而不刊”的奇书。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位说话结巴的人是以多么超于常人的毅力,才能完成了这部早于《说文解字》百余年的语言学巨著。
《方言》 图源:网络
他的哲学著作《太玄》,是模仿《周易》而作,但文词更为晦涩深邃。书中构建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宇宙体系,将天文、历法、阴阳五融于一炉,司马光读后评价甚高。
扬雄好友刘歆曾戏言此书“恐怕后人要拿它去盖酱缸了。”但这部被时人讥为“天书”的著作,实际上是汉代自然哲学的巅峰。
《太玄集注》 图源:巴蜀方志
在古蜀史的迷雾中,他是最早的执灯者。《蜀王本纪》首录鱼凫、杜宇传说,为常璩《华阳国志》奠定基石。
除此之外,扬雄在多个冷僻领域同样开风气之先:他的《琴清英》填补了古代音乐理论的空白,《州箴》《官箴》成为古代廉政文化的典范。
而他在《方言》中首次记录“茶”字的功绩,更让郫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荒冢与亭台
文化遗迹的岁月轮回
扬雄晚年归隐成都,清贫自守,唯弟子侯芭携酒问学。他逝后,侯芭筑坟守丧三年,扬雄墓从此静卧于郫都区友爱街道子云村。然而,这座墓园的命运却随着时代起起伏伏。
明代郭子章曾记载,墓“在(郫)邑西二十里,芜秽不治,里中儿牧其上,行道嗟怜”。清同治《郫县志》载:“清道光中,邑令黄初,为植树,杨得志(后署理知县)立石表墓。”
20世纪50年代尚存古柏八十余株,石栏石柱间楹联“文高西汉惟玄草,学继东山是法言”默立风中,字迹斑驳却风骨犹存。
扬雄墓 图源:郫都史志
子云亭是后人为纪念扬雄修建,据说郫都曾有三座子云亭,尤以明代子云书院最为辉煌。
成化年间,蜀府丞宋景募化空地建书院,亭台碑阁林立,沱江水绕,文人雅士在此吟咏经典。书院内的草玄阁、洗墨池、纪事碑,与古柏交相辉映,成为“西蜀文宗”的精神象征。然而在岁月侵蚀下,亭台倾颓,到清末年间仅剩一抔黄土。
而现在,郫都区以扬雄墓为核心,在农科村打造“扬雄故里”,子云亭方以文化地标之姿重生。游客可以在此品学研读、体验非遗文化,更能在郫都区感受扬雄时代的耕读气息。
子云亭 图源:郫都史志
这些古迹的岁月轮回,好似扬雄思想的轨迹,生前寂寞,身后浮沉,却在当代被重新擦亮。郫都区将扬雄文化融入乡村文旅,设计“扬雄文化走廊”,串联友爱镇的古街巷、农科村的田园与扬雄墓,让历史的厚重与田园的诗意交织。
如今的郫都,既是“中国农家乐之乡”,也是川菜产业的灵魂之地。郫县豆瓣的醇香飘向世界,但在这片土地上,扬雄的文化基因正以更深刻的方式生长,无声浸润城乡的肌理。
友爱镇 图源:友爱智慧服务中心
两千年光阴,岷江水依旧奔流,扬雄墓前的古柏年轮渐增。从结巴少年到西蜀文宗,从荒冢孤亭到文化地标,扬雄与郫都的故事始终未落幕。他的思想在方言保护中涌动,在生态治理中流淌,在乡村振兴中勃发。这座城市的灵魂,因他而厚重,郫都的昭昭文脉,终将在时光长河中,永续传承。
- 上一篇:老中医郭永来:带状疱疹效方
- 下一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11)---项脊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