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一个“指鹿为马”的古今恶宦之首,大秦帝国的掘墓人
发布时间:2025-03-26 20:03 浏览量:6
《中国封建帝王合集》,第一篇人物小传:《赵高,一个“指鹿为马”的古今恶宦之首,大秦帝国的掘墓人》。
秦朝权臣赵高,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弄权者之一。
他出身卑微,却以宦官之身搅动帝国风云;他精通律法,却用权术颠覆朝纲;他导演的“指鹿为马”,更是将人性的扭曲与权力的荒诞推向极致。
从沙丘政变到望夷宫血案,他的一生,是野心与恐惧的交织,是权谋与毁灭的循环。
01
赵高的崛起,始于一场惊天阴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沙丘,随行的赵高以“中车府令”之职,扣下遗诏,联合丞相李斯,将“立扶苏”改为“立胡亥”。
这场政变,是赵高对秦帝国命脉的第一次精准切割——他深知扶苏若继位,蒙恬兄弟必掌大权,而自己将永无出头之日。
面对胡亥的犹豫,赵高以“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为喻,称“行大事不拘小节”,又以“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威逼利诱。
最终,扶苏自刎,蒙恬兄弟被诛,赵高以胡亥的“老师”身份,开启了对秦廷的绝对掌控。
02
“指鹿为马”绝非简单的权力游戏。
公元前207年,赵高牵鹿入殿,逼群臣颠倒黑白。据《史记》记载,半数朝臣附和“是马”,三成沉默,仅少数坚持真相。
这场测试,实为赵高对朝堂的“大清洗。说鹿者被罗织罪名处死,沉默者遭边缘化,而谄媚者则被纳入党羽。
更深层的,是赵高对胡亥精神控制的具象化。胡亥自幼视赵高为“亚父”,甚至在被逼自尽前仍哀求:“愿见丞相一面”。
当赵高以鹿为马时,胡亥的困惑与妥协,恰是长期心理驯化的结果:他早已丧失对现实的判断力,沦为赵高权杖下的傀儡。
03
赵高的权术,本质是一场自我毁灭的狂欢。他诛杀蒙氏、李斯,屠尽秦始皇三十三名子女,却让秦廷陷入“外无良将,内无直臣”的真空。
当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章邯投降项羽,赵高竟封锁消息,以“麋鹿嬉戏”麻痹胡亥,直至刘邦兵临咸阳。
最终,赵高在望夷宫逼杀胡亥,欲自立为帝,却遭群臣抵制,只得改立子婴。而子婴即位五日,便设计诛杀赵高,灭其三族。
这位“指鹿为马”的操盘手,终究被自己编织的权谋之网反噬。
04
赵高,他精通律法,却将《秦律》变为排除异己的工具;他教导胡亥“狱讼决断”,却培养出一个暴虐昏君。
陆贾在《新语》中痛斥:“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赵高用权术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也让自己成为“恶宦”的代名词。
更深层的,是他对身份的扭曲挣扎。作为赵国宗室远支,他幼年饱受秦人歧视;作为宦官,他始终被排斥于正统权力体系之外。
这种身份焦虑,催生了他对权力的病态攫取,正如史学家田余庆所言:“赵高的疯狂,是被体制边缘化者的绝望反击。”
最后
赵高的故事警示后人:当权术凌驾于道义,当谎言取代真相,再强大的帝国也会土崩瓦解。
而真正的权力智慧,不在于操控黑白,而在于敬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