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中道:2000年前由陕入甘的一段“高速公路”(上)

发布时间:2025-03-27 01:13  浏览量:8

回中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连接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南起汧河河谷,北出萧关清水河谷,全长900余公里。它在古代集军事与商贸双重职能于一身,是西出关中绕过陇山通向西域的理想路线,将整个长安通往西域的萧关古道贯通,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母宫山

01

寻找回中道,探访一段2000年前就留存在陇原大地上的丝绸古道印痕。第一站我们来到平凉市泾川县境内王母宫山,原因是王母宫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回中山。回中山、回中道,两者有何关联?

泾渭分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它描绘的是泾河和渭河在西安市高陵区交汇时,呈现的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地理景观,在王母宫山前,眼前也有类似的景象——“泾芮分明”:在一座如巨舰劈波急进的王母宫山前,从左侧的川道上流过来的泾河支流芮河和右侧远道而来的泾河在浅滩上汇合,它们在交汇的地方有明显的分际,左侧的水清亮,右侧的水浑黄……

泾芮分明

成为两条河分野的回中山,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座文化名山。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回中山名闻天下,与回中古道有着密切关系。康熙年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提到它时是这样说的:“回中山,在州西三里,脉自昆仑来,上有王母宫,下临泾水,一名王母宫山。周穆王、汉武帝尝至此。”周穆王与西王母欢宴于山阳瑶池。临行,对山爱不忍舍,一再回头观望,得名。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故事,是神话传说,来到回中山想来应是后人的一种附会。“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曾在泾川生活多年的李商隐写下这样的诗句,与回中山上历史悠久的西王母宫祖庙有直接、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汉武帝巡行到回中山拜祭西王母,却大有可能。

02

据《汉书·武帝纪》《汉书本纪》载,公元前112年至公元前90年,短短的22年间,汉武帝或在雍地祭祀天神,或登临崆峒、北出萧关,或北上甘泉到上郡、五原,或经独鹿、鸣泽,或直抵泾川,共有11次之多的“回中”“安定”之行。

还是李商隐,在替泾源节度使、也就是他的岳父王茂元代笔写给朝廷的一封公文中,曾写过“拥戎马于泾上,护田谷于回中”。可见在唐时,“回中”已成为一个被广泛认知的区域性名称。

唐代咏史诗人胡曾的诗作《回中》也说:“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清楚地交代了回中就是泾州;在二十四史《汉书·武帝纪》篇中,编者解释:“安定,郡名,今泾州县”。从以上史料中有专家推测,从汉代至今,回中、安定、泾州实为一地。

但在汉代之前,“回中”的概念却宽泛得多。它与“关中”“汉中”“秦中”之类名称相类似,泛指秦汉北地、陇西两郡之间的地域空间,又与蜿蜒于陇西、北地至上郡的秦长城有关,大约长城以内的这些地方就是“回中”。

后来,“回中”这个地理名词有了新的拓展:一座著名的古代建筑——“回中宫”;一条著名的古道——“回中道”。

火烧回中宫是西汉文帝年间匈奴入侵的一次著名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166年,匈奴l4万铁骑南下,破长城,攻入北地朝那、萧关,匈奴单于派兵焚烧回中宫。

回中宫始建于秦始皇时期。《史记》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关于回中道的相关记载:“秦始皇二十七年,出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道,建回中宫”。

果家山遗址

03

回中宫建于何地,学界说法不一,它的具体位置在陕甘宁三省区游移不定,有陕西陇县回城、陕西凤翔、甘肃泾川、宁夏泾源等诸多观点。

宁夏泾源的回中宫遗址在离泾源县城约0.5公里果家山附近,地处泾河北岸的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范围5公里,散布着秦代大量文化遗迹,遗址内及其相邻地出土了大量的砖、瓦、排水管道、陶罐等。

果家山发现的一面夔纹大瓦当,采用高浮雕刻饰,线条遒劲流畅,阴阳分明,既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又充满厚重的神秘气息。在古代,一般建筑使用的瓦当只有10多公分长,而这面瓦当却有40多公分长、30公分宽。如果说果家山遗址仅仅是一般建筑的遗址,那么,又怎么会使用如此硕大、繁复的瓦当呢?这个瓦当的发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果家山遗址出土文物

这种巨型瓦当在秦皇陵北2号遗址发现有一件,陕西兴平市(西安市西)的侯陵秦宫殿遗址也发现了一个与这个夔纹瓦当花纹尺寸一样的瓦当。从相关文献记载、遗址规模、出土文物,还是地理位置看,果家山所在区域为回中宫遗址的可能性更大。

回中宫逃过了秦末的战火,在西汉初,它仍然有着驿站的作用和军事意义。

“回中宫”,顾名思义,“回到中原途经的宫殿”。于是后世的人们认为,在回中宫建立之前,“回中道”这条道路本就存在,只是有了回中宫的存在,秦始皇“回中”巡视的道路,才有了这个称谓。

“回中道”,实际上就是一条连接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通要道,它又是怎样的走向呢?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