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严维三首经典诗作,意境开阔

发布时间:2025-03-23 11:00  浏览量:6

严维,字正文,唐代诗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肃宗至德年间(约756年前后)。

本文严维的三首诗作:《丹阳送韦参军》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深秋江边送别图,景中寓情,将离愁别绪化作“寒鸦飞尽水悠悠”的开阔意境。《一字至九字诗联句》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字游戏,由多位诗人联句而成,从“东,西”的空间感开始,逐步描绘月下漫步、山林夜景、文人雅趣,直至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唐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才华。

《送薛居士和州读书》同样是送别诗,却更侧重于对友人求学之路的描绘和鼓励,通过“孤云独鹤”的意象赞美友人品格,又以和州百姓的清苦生活景象来激励友人“年少不应辞苦节”,兼具送别、写景、劝学等多重意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丹阳,古地名,在今天的江苏省丹阳市。参军,古代官职名称。题目直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简洁明了。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一个“送”字,奠定全诗的基调,离别。诗人站在丹阳城郭之内,目送友人乘船远去。这里的“郭”指的是外城,古代城市有内城外城之分,内城叫“城”,外城才叫“郭”,看出送别地点是在城外,暗示友人要去的远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一个“知”字,看似浅淡,却包含无限深情。无需多言,你我心照不宣,这一别,就是两地分隔,共度秋日了。秋天,自带萧瑟、悲凉之感,古代文学中,“悲秋”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在《登高》中写“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都以秋景抒发内心的悲凉。这里的“秋”字,既是实指季节,又暗含人生聚散无常、世事变迁的感伤。

三、四句,“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是千古名句,境界全出。诗人没有直说自己如何不舍,如何难过,而是通过描写傍晚的景象来表现。

“日晚江南望江北”,时间是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地点一分为二,“江南”是诗人所在地,“江北”是友人要去的方向。一“望”字,把诗人的目光和思绪都拉长了,仿佛要穿过这茫茫江水,一直追随友人而去。让人想起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同样是用景物来衬托送别之情,异曲同工。

“寒鸦飞尽水悠悠”,这句绝了。“寒鸦”,乌鸦在秋天寒冷时,更容易给人凄凉感觉,正所谓“月落乌啼霜满天”。“飞尽”,所有乌鸦都飞走了,消失在天际。试想一下,空旷的天地之间,只剩下诗人孤零零的身影,面对一江秋水,该是何等落寞?最后,一个“悠悠”,既是形容江水流动,绵延不绝,也是形容诗人的愁绪,如水般悠长、无尽。

说到以“悠悠”结尾的诗句,很容易让人想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同样是表达孤独、失落之感,但陈子昂更侧重于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格局更为宏大,而严维这首诗,则更专注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更为细腻。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在于它捕捉到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离别。无论古今,无论中外,离别都是人生中无法回避的主题,它总是伴随着伤感、无奈、不舍和牵挂。而诗人用简洁、朴素的语言,把这种复杂的情感表现得如此真切、动人,实在令人叹服。

东,西, ——鲍防

步月,寻溪。 ——严维

鸟已宿,猿又啼。 ——郑概

狂流碍石,迸笋穿溪。 ——成用

望望人烟远,行行萝径迷。 ——陈元初

探题只应尽墨,持赠更欲封泥。 ——陈元初

松下流时何岁月,云中幽处屡攀跻。 ——张叔政

乘兴不知山路远近,缘情莫问日过高低。 ——贾弇

静听林下潺潺足湍濑,厌问城中喧喧多鼓鼙。 ——周颂

这首《一字至九字诗联句》可不一般,它是一群唐代诗人玩文字游戏,集体创作的成果。这种形式叫“联句”,每个人说一句,字数递增,从一字到九字,还要保证意思连贯,押韵合辙,难度极大。咱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妙处。

开篇“东,西”,由鲍防起头。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定下基调,奠定空间感,为后面诗句展开铺垫。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这“东,西”二字,便有“起”的作用,简洁有力。就像画家作画,先勾勒出大致轮廓。

严维接上:“步月,寻溪”。好一个“步月”,月下漫步,浪漫至极。“寻溪”,沿着溪流走,增添几分幽静、闲适。这两个短句,动静结合,“步”是动,“月”是静;“寻”是动,“溪”是静。动静相宜,画面感十足。

郑概续写:“鸟已宿,猿又啼”。时间推移,从月下漫步到鸟儿归巢,猿猴啼叫,暗示夜幕降临。这句诗,从视觉转向听觉,用声音来烘托夜晚的氛围。“鸟宿”和“猿啼”,一静一动,形成对比,更显山林幽深。

成用写道:“狂流碍石,迸笋穿溪”。这句诗,笔力遒劲。“狂流”,汹涌的流水,充满力量感。“碍石”,流水遇到石头阻碍,更显其狂放不羁。“迸笋”,竹笋破土而出,生命力顽强。“穿溪”,竹笋穿过溪流,又增添一份野趣。这句诗,描绘山间景象,充满动感和活力。让人想起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气势。

陈元初接了两句:“望望人烟远,行行萝径迷”。视角再次转换,从山间景色转向人的活动。“望望”,是叠字,表示一直望、不停望,强调距离遥远。“人烟远”,人居住的地方很远,更显山林偏僻。“行行”,也是叠字,表示一直走、不停走。“萝径迷”,长满藤萝的小路,容易迷失方向。这两句诗,写出诗人在山中行走,逐渐远离尘嚣,步入幽深之处的感受。

陈元初又加一句:“探题只应尽墨,持赠更欲封泥”。这两句写的是文人雅趣。“探题”,指寻访、题写诗句。“只应尽墨”,为了题诗,应该把墨都用尽,可见其兴致高昂。“持赠”,指把写好的诗赠送给友人。“更欲封泥”,还要用泥封好,表示郑重其事。古代文人之间,常有互赠诗文的风雅之举,这句诗体现这种文人间的交往和情谊。

张叔政的诗句更长了:“松下流时何岁月,云中幽处屡攀跻(jī)”。“跻”读jī,意思是登高。这句诗,充满哲思。“松下流时”,在松树下,时光流逝,“何岁月”,不知过去多少岁月,引发人们对时间、人生的思考。“云中幽处”,在云雾缭绕的幽静之处,“屡攀跻”,多次攀登。这句诗,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贾弇(yǎn)写道:“乘兴不知山路远近,缘情莫问日过高低”。“弇”读yǎn。这两句,写出诗人在山中游玩的忘我状态。“乘兴”,趁着兴致,兴致来了,挡都挡不住。“不知山路远近”,完全沉浸在游玩中,忘记山路的远近。“缘情”,随着心情,跟着感觉走。“莫问日过高低”,不在乎太阳的高低,也就是不在乎时间的早晚。这两句诗,写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让人羡慕。

最后,周颂收尾:“静听林下潺(chán)潺(chán)足湍(tuān)濑(lài),厌问城中喧喧多鼓鼙(pí)”。“潺”读chán,水流声。“湍”读tuān,急流。“濑”读lài,水流在石头上。“鼙”读pí,古代军队用的小鼓。这一句,对比山林和城市两种不同生活。“静听”,安静地听,“林下潺潺”,山林中流水的声音。“足湍濑”,足以形容水流湍急的样子。“厌问”,厌倦了打听,“城中喧喧”,城市中喧闹的声音。“多鼓鼙”,还有很多战鼓的声音。这句诗,表达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喜爱,对城市喧嚣的厌倦。

这首联句诗,八个人合作,从一字到九字,层层递进,内容连贯,意境优美,展现了唐代文人的才情和风雅。他们用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力,把自然景色、人生感悟、文人情怀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孤云独鹤共悠悠,万卷经书一叶舟。

楚地巢城民舍少,烟村社树鹭湖秋。

蒿莱织妾晨炊黍,隅落耕童夕放牛。

年少不应辞苦节,诸生若遇亦封侯。

这首诗最显著特点,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咱们细看。

首联“孤云独鹤共悠悠,万卷经书一叶舟”,诗人送别友人,不直说“舍不得你走”、“希望你一路平安”,而是用“孤云”、“独鹤”、“悠悠”这些意象。为什么?“孤云”、“独鹤”,常用来比喻什么人?隐士,高洁之士。这里,诗人把友人比作“孤云”、“独鹤”,既赞美友人品格高尚,又暗示友人此去,是要去追求更高境界,不是去追名逐利。一个“悠悠”,既写出云、鹤飘逸状态,又暗含路途遥远,更包含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祝福——希望他前程远大,自由自在。“万卷经书一叶舟”,更妙。一边是“万卷”,极言数量之多,一边是“一叶”,极言其小。这强烈对比,把读书人“轻舟载重任”的形象,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颔联“楚地巢(cháo)城民舍少,烟村社树鹭(lù)湖秋”,诗人视角从友人身上,转向友人要去的地方——和州。这可不是随便写景,而是为后面劝学做铺垫。“楚地”、“巢城”,交代地点。“民舍少”,三个字,就把和州地广人稀的特点写出来了。为什么说这里人少?为后面“蒿莱织妾”、“隅落耕童”做铺垫,说明这里生活条件艰苦。“烟村社树鹭湖秋”,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但美丽背后,隐藏着清苦。一个“秋”字,点明季节,秋天是收获季节,也是容易让人感伤季节。诗人选择在秋天送别,更增添几分惆怅。

颈联“蒿(hāo)莱(lái)织妾晨炊黍(shǔ),隅(yú)落耕童夕放牛”,这两句,是全诗中最接地气,最能体现诗人关怀百姓生活。“蒿莱”,指野草,说明生活贫困,连织布的材料都没有。“织妾”,指贫苦人家妇女。“晨炊黍”,早上起来做饭,吃的还是粗粮。“隅落”,指田间角落。“耕童”,指年幼的孩童。“夕放牛”,傍晚还要放牛。这两句,把和州百姓辛勤劳作,却生活清苦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些?不是为了渲染悲情,而是为了激励友人。

尾联“年少不应辞苦节,诸生若遇亦封侯”,水到渠成,诗人劝勉友人。有了前面几联的铺垫,这劝勉,就显得格外真诚,格外有力。“年少”,点明友人年纪轻,有大好前程。“不应辞苦节”,不要怕吃苦,要坚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诸生”,指读书人。“若遇”,指遇到机会。“亦封侯”,也能封侯拜相。诗人鼓励友人,只要努力学习,即使在艰苦环境下,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这首诗,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没有一句直白抒情,但情感却蕴含在每一句诗中。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描写人物,层层递进,把送别之情,对友人的期许,对百姓的关怀,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还体现了唐代诗歌一个重要特点——“现实主义”。诗人没有回避现实生活,而是直面现实,把百姓疾苦写入诗中,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与杜甫“三吏”、“三别”有相通之处,都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底层百姓的同情。但杜甫的诗,更多的是沉郁顿挫,而严维这首诗,更多的是积极向上,充满希望。

这首诗,还是一首劝学诗。它告诉我们,读书人要有高尚品格,要有远大志向,要不怕吃苦,要坚持学习。这在今天,仍然有很大启发意义。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