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看竹屿吟新月,特酌山醪读古书”刘沧三首巅峰诗作,清丽淡泊
发布时间:2025-03-22 10:00 浏览量:9
刘沧,字蕴灵,关于其籍贯存在不同记载,一说为鲁国(今山东曲阜),另说为汶阳(今山东宁阳),亦有记载称河南洛阳人。他体貌魁梧,性格豪爽,尚气节,善饮酒,好论古今之事,谈吐令人终日不倦。刘沧早年屡试不第,漫游齐鲁、吴越、荆楚等地,直至大中八年(854年)方登进士第,此时已白发苍苍,与诗人李频同榜。及第后授华原尉,后迁龙门令。
其诗以七言律诗见长,风格清丽婉约,句法类同赵嘏、许浑,尤擅怀古题材,多寓历史沧桑与个人感怀。胡震亨评其诗“长于怀古,悲而不壮,语带秋意”,《唐才子传》称其“慷慨怀古,率见于篇”。
本文刘沧的三首诗作:《早行》写赶路,旅途的孤寂、对功名的执着,在清晨的景色中弥漫开来;《江楼月夜闻笛》写听笛,笛声幽怨,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孤独、凄凉的情绪在月夜江楼上回荡;《题桃源处士山居留寄》写隐居,虽然描绘了山居生活的闲适,但字里行间仍透露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以及对“穷达”的超然。
旅途乘早景,策马独凄凄。
残影郡楼月,一声关树鸡。
听钟烟柳外,问渡水云西。
当自勉行役,终期功业齐。
“早行”,简单二字,点明时间与状态。“行”字有动感,带我们进入诗人出发时的情境。我们仿佛能看见天还没亮透,诗人已经踏上旅途。
首联“旅途乘早景,策马独凄凄”,直接描写出发时的状态。“旅途”,点明诗人身份,他是一位远行的旅人。“乘早景”,说明出发时间很早,天色尚暗,周围景色还笼罩在朦胧之中。“策马”,写出诗人骑马赶路,有一种动态美。“独”字很关键,点明旅途的孤独,只有诗人一人一马。“凄凄”,描摹出诗人内心的感受,是孤独,是落寞,也可能是对前途的迷茫。
次联“残影郡楼月,一声关树鸡”,描绘沿途所见。“残影郡楼月”,月亮已经西斜,只在郡楼上留下淡淡的影子,说明时间已经不早,天快亮了。“一声关树鸡”,鸡鸣声划破寂静,从关隘旁的树上传来。这两句,一视觉,一听觉,从不同角度写早行所见所闻,营造出清晨特有的氛围。我们似乎能感受到空气的清冽,听到远处传来的鸡鸣,画面感很强。让人想起《诗经·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同样是鸡鸣,同样是天亮,但刘沧这里更多了一份孤独和清冷。
颔联“听钟烟柳外,问渡水云西”,继续写旅途见闻。“听钟”,听到远处寺庙传来的钟声,悠扬而深远。“烟柳外”,钟声从笼罩在晨雾中的柳树外传来,增添了几分神秘感。“问渡”,诗人向人询问渡口的方向。“水云西”,渡口在水流和云霭的西边。这两句,诗人从听觉和行动两个方面,写出旅途中的细节。一个“问”字,写出诗人对前路的探寻。
尾联“当自勉行役,终期功业齐”,是诗人对自己的鼓励。“当自勉行役”,应当勉励自己完成这次出行。“终期功业齐”,最终希望能够成就一番功业。“行役”,指远行在外,奔波劳碌。“功业齐”,希望能够像前人一样建功立业。这两句,诗人从写景转为抒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抱负。即使旅途孤独,前路迷茫,诗人依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继续前行,并期待着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整首诗没有直白地抒发情感,而是将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旅途的孤独,也能感受到他对未来的期盼。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能够打动人心。刘沧用白描手法,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早行图景。诗中没有过度修饰,字里行间透出朴素和真挚。诗歌的意象选择也颇为讲究,月、鸡、钟、柳、水、云,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也烘托出诗人当时的心境。
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先看诗的标题,“江楼月夜闻笛”,开门见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一个有月的夜晚,诗人在江边楼上,听到了笛声。场景已经搭好,就等好戏开场。
首联“南浦蒹葭(jiānjiā)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一个“南浦”,让人想起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南浦”常用来指送别之地,自带伤感气氛。江边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刚刚下过一阵小雨,更添湿冷。这时候,从江边楼上传来一阵笛声,是有人在吹横笛。一个“怨”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笛声不是欢快的,而是哀怨的。
颔联“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诗人开始描绘笛声带来的感受。听到笛声,诗人的思绪随着月光下的白色浪花飘远,又随着笛声进入碧空,来到枫叶飘落的秋天。一个“飘”字,一个“入”字,把无形的思绪和声音写得生动形象。月光、浪花、碧云、枫叶,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冷、空旷的画面。
颈联“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进一步展开联想。夜深了,银河横贯天空,一只孤雁飞过。看到孤雁,诗人想到湘水女神娥皇、女英的传说。屈原《九歌》写女神降临湘水,司马迁《史记》记载舜帝南巡,崩于苍梧,娥皇、女英奔丧,泪染青竹,双双殉情于湘水。刘沧在这里借用典故,把空间从眼前的江楼扩展到了广阔的潇湘,时间从当下延伸到了古代,思绪更加深远。
尾联“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写笛声结束后的情景。笛声停了,诗人却还沉浸其中,感觉头发都冻得发寒,衣服也被露水打湿。抬头看,水面上泛着月亮和星河的光影,一艘渔船出现在视野中。
刘沧这首诗,妙在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情感。他没有直接说自己如何悲伤、如何孤独,而是通过描绘雨后芦苇、江楼笛声、月下浪花、秋日枫叶、夜空孤雁、湘水女神等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再者,诗歌前后呼应。首联写“怨”,尾联写“寒”,中间写景、抒情,都围绕着这个“怨”字展开。结尾的“钓舟”,与开头的“江楼”呼应,暗示诗人可能彻夜未眠,一直在江边徘徊。
白云深处葺茅庐,退隐衡门与俗疏。
一洞晓烟留水上,满庭春露落花初。
闲看竹屿吟新月,特酌山醪读古书。
穷达尽为身外事,浩然元气乐樵渔。
这首诗是刘沧写给一位隐居朋友的。开篇“白云深处葺(qì)茅庐,退隐衡门与俗疏”,直接点明了处士的居所和生活状态。这“葺”字,意思是修缮,用得极妙,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处士的茅屋不是豪华别墅,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朴素,甚至有些简陋。
白云深处,更显出其远离尘嚣,高洁不群。“衡门”,本指横木为门,引申为简陋的居所,这里更象征着一种与世隔绝的人生态度。与世俗疏远,不是逃避,而是一种主动选择,追求内心宁静。
接着,“一洞晓烟留水上,满庭春露落花初”,描绘了山居清晨美景。早晨的烟雾,在水面上缭绕,山洞口仿佛仙境入口,带着神秘和幽静。满庭院的春露,刚刚从花瓣上滴落,清新,充满生机。这两句,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诗人没有直接写人,却通过环境描写,展现了处士生活的环境的清幽雅致。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隐士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刘沧的诗,更着重描绘了山居的动态美,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再看“闲看竹屿吟新月,特酌山醪(láo)读古书”。“竹屿”,指种满竹子的小岛,想象一下,处士在竹林环绕的小岛上,悠闲地欣赏新月,吟诵诗歌,这是何等惬意!“特酌”,专门,特意。山里自酿的美酒,配上古书,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超越物质。这里,诗人通过“看”、“吟”、“酌”、“读”四个动词,将处士的闲适生活展现无遗。这不只是简单的动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对自然的热爱,对内心世界的关注。
最后,“穷达尽为身外事,浩然元气乐樵渔”。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穷达”,指人生的失意与得意,在处士看来,这些都不重要,都是身外之物,不值得挂怀。真正重要的是“浩然元气”,这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一种坦荡开阔的胸襟。处士以樵夫渔夫自比,享受着自给自足的快乐。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处士人生态度的赞赏,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让人想到庄子“逍遥游”的境界,不为外物所累,追求精神的自由。
整首诗,语言朴实,却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处士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