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同路人”孟郊三首经典诗作,寓意深刻

发布时间:2025-03-21 17:20  浏览量:4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他的一生,可以用“苦吟诗人”来概括。早年隐居嵩山,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近五十岁才考中进士。做官也做得不顺,长期担任小官,职位低微,俸禄微薄。

孟郊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坎坷遭遇为主。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朴素,却极富表现力,常常用一些看似寻常的字眼,表达出深刻的情感。他喜欢用“瘦”、“寒”、“苦”等字眼,营造出一种沉郁顿挫的氛围,因此被称为“郊寒”。

本文孟郊的三首诗作:《达士》借“达人”形象,表达面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旷达态度,轻视物质,追求精神自由。《出东门》则描绘诗人贫病交加、孤独无助的困境,以及在艰难时世中挣扎的悲凉心境,诗中老马、寒景、荒草等意象,营造出浓郁的压抑氛围。《伤时》直面社会现实,批判趋炎附势、重利轻义的世风,表达诗人坚守原则、不慕富贵、向往自由的高洁情怀。

四时如逝水,百川皆东波。

青春去不还,白发镊更多。

达人识元化,变愁为高歌。

倾产取一醉,富者奈贫何。

君看土中宅,富贵无偏颇。

孟郊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可见其诗风偏于苦吟,人生也颇多坎坷。但这首《达士》,虽也写光阴易逝、人生无常,却透出一种旷达之气,颇有意味。

开篇“四时如逝水,百川皆东波”,直接将时间比作流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用“逝水”和“东波”这样寻常可见的景象,一下笔就勾勒出时间流逝的不可逆转,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紧迫感。我们常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是感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回。孟郊在此化用了这个典故,但他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感叹上,而是引出了下文。

“青春去不还,白发镊更多”。青春消逝,白发增多,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一个“镊”字,非常有画面感。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对着镜子,一根一根拔去白发,动作中带着无奈和不甘。李白也曾写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同样是写白发,李白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愁绪之深,而孟郊用“镊”这个动作,更显出一种真实可感的衰老。

面对不可逆转的衰老,常人难免忧愁,但“达人”却能“识元化”,将忧愁化作高歌。这里的“元化”,指的是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达人”能认识到自然规律,所以能超脱于个人得失,拥有更广阔的胸襟。“变愁为高歌”,这是怎样一种人生态度?这如庄子,在妻子去世时,他“鼓盆而歌”,认为人的生死就像四季更替一样自然,不必过于悲伤。此般对生死的超然态度,与孟郊的“变愁为高歌”有相通之处。

“倾产取一醉,富者奈贫何”,这两句进一步展现“达人”的洒脱。为了求得一醉,可以倾家荡产,这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却也表现出对物质的轻视和对精神享受的追求。这里诗人拿“富者”和“贫者”做了对比,有钱人又能怎样对待贫穷的人呢?拥有财富并不能让人超脱生死,也不能买来真正的快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是此般轻视物质、追求自由的体现。

最后,“君看土中宅,富贵无偏颇”,诗人将目光转向了坟墓。无论生前是富贵还是贫穷,最终的归宿都是一样的。“土中宅”,多么形象的比喻!这如曹操的《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富贵如过眼云烟,生死面前人人平等。诗人并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一个景象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生命的真谛。

《达士》展现了一种面对人生无常时的旷达态度。它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理解。通过对“达人”形象的塑造,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饿马骨亦耸,独驱出东门。

少年一日程,衰叟十日奔。

寒景不我为,疾走落平原。

眇默荒草行,恐惧夜魄翻。

一生自组织,千首大雅言。

道路如抽蚕,宛转羁肠繁。

这首《出东门》,读来让人心头沉重,压抑不住的悲凉弥漫开来。诗歌开篇就不同凡响,“饿马骨亦耸,独驱出东门”,起笔不写人,先写马。一个“饿”字,点明诗人境况窘迫,贫寒交加。这匹马瘦骨嶙峋(xún),“耸”字传神,仿佛能看到它突出的脊梁,让人不忍卒睹。诗人独自驾着这匹瘦马,走出东门。“独”字显出诗人孤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与一般诗歌中“跃马扬鞭”的豪迈形成鲜明对比,奠定全诗沉郁基调。

接下来,“少年一日程,衰叟十日奔”,两相对照,凸显诗人老迈体衰。年轻人一日能走完的路程,年老体衰的诗人要走十天。这里的“奔”字用得极妙,并非真的奔跑,而是竭尽全力赶路。一个“奔”字,包含多少辛酸无奈!此般力不从心,如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更觉悲凉。

“寒景不我为,疾走落平原”,周围景色寒冷,太阳迅速落山,没入平原。这两句将诗人置于广阔天地,更显其渺小无助。时光流逝,不为人而停留。“寒景”象征冷酷现实,对诗人毫无怜悯。“疾走”写出太阳下山速度快,催促诗人赶路,营造出紧张氛围。

“眇默荒草行,恐惧夜魄翻”,诗人走在荒凉草地,四周寂静无人。“眇默”形容空旷寂静,荒草象征道路坎坷。夜幕降临,诗人内心恐惧,魂魄不安。“翻”字动态描写魂魄翻动,极言内心惊恐。此时此刻,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但孟郊这里更多是身处绝境的恐惧,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一生自组织,千首大雅言”,诗人回顾自己一生,坚持创作,写下众多合乎雅正的诗歌。“组织”指写诗,表明诗人对诗歌创作的严肃态度。他以诗歌来表达自己,整理人生经历。“大雅言”指符合《诗经·大雅》标准的诗歌,可见诗人对自己诗歌水平有自信。但这自信与前面描述的困顿形成强烈反差,更显悲凉。

最后,“道路如抽蚕,宛转羁肠繁”,道路漫长曲折,像抽出的蚕丝,缠绕着诗人思绪,剪不断,理还乱。“抽蚕”比喻贴切,将抽象道路具体化。“宛转”写出道路曲折和诗人思绪缠绵。“羁肠”指羁旅在外的愁思。结尾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整首诗,孟郊用朴实语言,描绘自己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没有华丽辞藻,却直击人心。他将个人遭遇与广阔天地、自然景色相结合,将个人悲剧置于时代背景下,更显其普遍性。这首诗如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情怀,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

常闻贫贱士之常,嗟尔富者莫相笑。

男儿得路即荣名,邂逅失途成不调。

古人结交而重义,今人结交而重利。

劝人一种种桃李,种亦直须遍天地。

一生不爱嘱人事,嘱即直须为生死。

我亦不羡季伦富,我亦不笑原宪贫。

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同路人。

因知世事皆如此,却向东溪卧白云。

开篇两句,“常闻贫贱士之常,嗟(jiē)尔富者莫相笑”,直白道出世间常态。孟郊并非感慨命运不公,他要说的是,贫穷是读书人常有的状态,没什么大惊小怪。反倒是那些富贵之人,你们可别得意,别嘲笑。语气中带着一股傲骨,也透着对富人的轻蔑。这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有异曲同工,都显现文人风骨。

接着,“男儿得路即荣名,邂逅(xièhòu)失途成不调”,世事无常,得志便可扬名,失意就显得格格不入。孟郊看的透彻,人情冷暖,不过是时运起伏。他并不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而是把目光放得更远。

“古人结交而重义,今人结交而重利”,笔锋一转,对比古今。古人交友,看重情义;今人交友,利益当先。一个“重”字,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孟郊对“今人”的失望,跃然纸上。他或许想起管鲍之交,或许想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那种纯粹,令人向往。

再往下,“劝人一种种桃李,种亦直须遍天地”,与其汲汲于名利,不如广植桃李,造福天下。这里的“桃李”,象征培养人才,教书育人。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将个人价值融入到对社会贡献。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影响深远。

“一生不爱嘱人事,嘱即直须为生死”,孟郊不轻易托人办事,一旦开口,必定是生死攸关。这是原则,也是底线。可见他为人正直,不愿屈身事人,更不愿为琐事求人。他珍视承诺,重情重义,远超那些追名逐利人。

“我亦不羡季伦富,我亦不笑原宪贫”,石崇(字季伦)巨富,原宪清贫,孟郊都不放在眼里。他不以财富论英雄,更不以贫穷论短长。他追求内心富足,坚守自身价值判断。此般心态,与“安贫乐道”相通,展现内心强大,不为外物所动。

“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同路人”,又回到世态炎凉。有钱有势,大家都来巴结;没钱没势,就成了路人。孟郊洞悉人情世故,却不愿同流合污。他看穿这一切,却选择超脱。

最后,“因知世事皆如此,却向东溪卧白云”,既然世事如此,不如归隐山林,与白云为伴。这“卧”字,用得极妙,透着悠闲自在,将前面感慨、愤懑,都化为云淡风轻。东溪白云,象征自由超脱境界,与污浊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孟郊选择回归自然,寻找内心平静。这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相似,都是在纷繁世事中,寻求心灵寄托。

孟郊批判世俗,坚守原则,追求超脱,展现古代文人风骨。诗中既有对现实深刻观察,也有对理想执着追求。读来让人感受到一股清流,在喧嚣尘世中,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坚守自我。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