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书院补序》现代文翻译与简评
发布时间:2025-03-12 18:12 浏览量:9
传家风丨扬正气丨铸族魂丨促发展
【好茶酒•品轼轩】
《共铸东坡辉》
挖掘精髓不辞劳,
弘扬东坡意气豪。
文化传承群力聚,
你我共铸韵声高。
欢迎大家莅临本门店体验茶与酒的醇香与品质。
导航定位:苏东坡酒(广东省总代)、广州品轼轩商贸有限公司,主理人苏耿仁
《武功书院补序》苏天祥
现代文(苏剑琚 苏耿仁)
【阅读推荐】
天祥公“三修”族谱后,在该文倡导的“苏氏精神”,值得后辈重视!
《武功书院补序》
古文作者:苏天祥
现代文翻译:
中国古代的贤哲,向来十分重视群体之学,说“人可以群居共处”,又说“君子能够合群但不结党营私”;西方的贤哲也说:“人们联合成群体就能产生强大的力量。”读书之人生活在当今时代,面临着列强并立对峙的局面,对时局的艰难深感愤慨,想要培养和增强自己对国家的观念,担负起作为国民应尽的责任,凭借扭转乾坤的努力,去创造一个中外大同的世界。如果没有联合群体的能力,就不足以成就伟大卓越的功勋和名声。
武功书院,就是我们苏氏家族联合群体精神的成果体现。只是联合群体的真正意义,在于内在的精神,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召集家族众人,聚会吃喝、追随玩乐,这当然不是合群的精神;在每年的伏日和腊日等时节,按照惯例举行祭祀活动,这也只是外在的形式。我们的祖先老泉公(苏洵)在《苏氏族谱亭记》中不是曾这样教诲吗:“凡是在这里的族人,有丧事一定要报丧;举行成年加冠礼、娶妻时一定要告知族人;年幼丧父成为孤儿的,由年长的族人抚育教导他;贫困而无家可归的,由富裕的族人收养他。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受到族人的共同责备。”再三研读这一祖训,大概说的就是所谓的联合群体精神吧?
我(苏天祥)年幼时,七岁的时候,先父霄厓公就用这篇《苏氏族谱亭记》来教导我,叮嘱我要常常背诵记取。他又说这篇记文末段所说的“希望不要有那样不近人情的人从我家门口经过”这一句话,言辞委婉且多有讽喻之意,很符合诗人忠厚的风格。我至今仍然恭敬地牢记着,未曾忘却。我又曾经读过先祖苏洵的《辨奸论》,其中说:“一个人如果行事不近人情,很少有不成为大奸大恶之徒的。”这些话语和其中的意思,那种刚正不阿的气概,至今读来仍令人敬畏,这不就是所谓的合群而不结党营私的体现吗?
如今我们家族已经形成了联合群体的组织,就一定要有联合群体的精神,以及合群而不结党营私的主旨,这大概就是先辈们建设武功书院所寄托的心意吧?
文忠公苏轼在《眉山远景楼记》中说:“我家乡眉州的风俗,有三种是接近古代风尚的:这里的士大夫重视儒家经典学术,并且看重家族情谊;这里的百姓尊重官府并且惧怕犯法;这里的农民们合作耕种、相互帮助。这些大概保留了夏、商、周三代以及汉、唐时期留下来的朴厚遗风,是其他郡县所比不上的。”我平日里恭敬地诵读这篇记文,私下里认为:我们的族人如果能以此为准则,用古代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来进行适合当今时代的改革,以我们家族的团结力量为基础,进而推广到国家的事业以及国民应承担的责任上,这种力量必将能影响整个世界,声名远扬于全球。那么,武功书院或许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开端吧?
顺德人苏天祥恭敬地记述
民国十八年(1929年)
己巳年八月
简评:
《武功书院补序》将古今中外贤哲对群体的见解引入,阐述武功书院与苏氏家族群体精神的关联,表达对家族精神传承与发扬的期望,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中外思想融合:文章开篇巧妙融合中国古代“群居”、“合群不党”与西方“联合群体生力量”的观念,展现出开阔的视野。在民族危亡之际,这种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思想的回溯,更是对西方先进理念的接纳,反映出当时有识之士寻求救亡图存、探索群体力量凝聚的时代诉求。
家族精神传承:着重强调武功书院作为苏氏家族群体精神的结晶,通过对苏洵《苏氏族谱亭记》的引用和解读,将先辈对族人互助互爱的训诫视为群体精神内核,挖掘家族文化中互帮互助的价值,为家族精神传承找到了具体而坚实的依托。
时代责任担当:借苏轼《眉山远景楼记》中对眉州风俗的描述,呼吁族人以古为鉴,改革创新,将家族团结之力延伸至国家与民族责任,体现了作者在时代浪潮下,以家族为基,追求国家富强、世界大同的宏大抱负与担当。
语言平实真挚:行文语言平实,却饱含情感。作者回忆父亲教诲,谈及先辈著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族文化的尊崇与热爱,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苏氏信息平台,欢迎投稿分享、点赞评论。感谢观看!
苏门才俊志高远,
东坡华章千古传。
坡仙风采今犹在,
酒入愁肠化诗篇。
苏东坡酒
作者:彩云飞
苏家有酒千里香
东西南北皆传扬
坡陡难行互鼓励
酒敬先贤永吉祥
- 上一篇:黄仁宇丨怎样读历史
- 下一篇:3·15|11款内衣裤洗衣机测评,得分最高的居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