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十万个怎么办:如何翻译好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4-12-13 11:50 浏览量:7
文言文翻译训练,这可真是个综合性的大挑战!你得先有不错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得现代汉语说得溜。大家通常都用“信”、“达”、“雅”这三个字来评判译文的好坏。
“信”,就是说翻译得得准确,不能歪曲原文的意思;
“达”,就是要通顺,读起来得流畅,别让人一头雾水;
“雅”,那就是要翻译得完美,既准确又优雅。
要想做到这三点,翻译的时候可得注意:
首先,得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量每个字都翻译到位。
其次,得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不能让翻译出来的单词或者句子脱离了整篇文章的意思。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使用这几种方法:
“留”,就是保留原文里不用翻译的词语,比如人名、地名啥的;
“换”,就是把文言文里的词换成现代汉语里对应的词;
“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让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就是补充一些原文里没明说但意思上需要的内容;
“删”,就是去掉那些翻译出来会显得啰嗦或者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词;
“缩”,就是把一些长句子压缩一下,让译文更简洁。
怎么样,翻译训练是不是既有趣又有挑战性呢?
“留”,就是说啊,那些古今都通用的词,比如年号、皇帝的名字、国家的名字、地名、人名、官职名、还有一些古代特有的东西的名字、度量衡的单位啥的,这些都可以直接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换”,这个呢,就是替换的意思。有些词古今都有,但是意思不一样,这时候就得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去替换它。比如说,“可怜”在古代可能写成“川怜”,那我们就得把它换成“可爱”;“地方”在古代可能指的是一片区域,但现在我们通常说“上地方圆”,那就得把它换成“地区”或者“区域”。还有一些古代的常用语或者专业术语,也得换成现在的说法。比如,“下车”在古代是当官的人刚到任的意思,那我们就得把它换成“到任”;“除”在古代是授予官职的意思,那我们就得把它换成“授予……官职”。
“调”,这个说的是,文言文的句子成分顺序有时候跟咱们现在说话的习惯不一样,所以翻译的时候得根据现在的语言习惯来调整。比如说,有些句子是主谓倒装、动宾倒装,或者是定语、状语放在后面了,这些都得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来重新排列。这样一来,翻译出来的句子就更符合咱们现在的说话习惯了。
“补”,这个挺关键的,主要是说两点:
一是,文言文里有时候会省略一些成分,咱们翻译的时候得把这些省略的部分给补上,这样句子才完整,意思才清楚。
二是,文言文里的单音词,到现代汉语里往往变成了多音词,主要是双音词。所以,咱们翻译的时候得把这些单音词补足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这样读起来才更通顺。
还有啊,有些句子在作者那个时代看来是完整的,但要是翻译成现代汉语,就觉得缺点啥,不完整。这时候,咱们就得根据现在的语言习惯,把缺的部分给补上。比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这句话,翻译的时候就得在“足以至焉”后面补上“却没去”之类的意思,不然句子就读不通了。
“删”,这个说的是,在文言文里头,有些词啊,它就是个开头或者结尾,或者就是表示个结构,没啥实际意义。咱们翻译的时候,这些词就不用翻译出来,直接删掉就行。
比如说,那个发语词“夫”啊、“盖”啊,翻译的时候就不用管它们,直接删掉。还有啊,要是好几个语气助词连在一块儿用,咱们翻译的时候,也只需要翻译出一个主要的来,其他的就不用翻译了,直接删掉,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才更简洁、更通顺。
“缩”,这个技巧挺有意思的。古人写文章啊,有时候为了显得有气势,会故意写上好几句意思差不多、结构也差不多的句子。但咱们翻译的时候,就不用这么啰嗦了,可以把这些句子压缩一下,翻成一句就行。
比如说,“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四句,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想要并吞天下、统一四海。那咱们翻译的时候,就不用一句一句地翻了,直接压缩成一句:“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这样既简洁又明了。
另外,在古文里头,那些大佬们还特别喜欢用比喻、借代、婉曲这些修辞手法,让文章显得更有文采。但咱们翻译的时候,可不能被这些修辞给迷惑了,得把它们翻译成实际的意思。
比如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这句话里的“藩篱”,它其实是个比喻,说的是边防。那咱们翻译的时候,就直接把它换成“边防”或者“边境防线”这些说法,别还留着“藩篱”不放。
再比如,“缙绅”这个词,它其实是借代官员的。还有“更衣”,听起来挺文雅的,其实它就是“上厕所”的委婉说法。咱们翻译的时候,也得把这些借代、婉曲的说法给还原成它们所代指的事物,直接说出它们的意思。
你有没有在古文里看到过什么有趣的修辞手法呢?或者,你有没有想过用这些修辞手法来写篇文章、写个句子呢?快来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