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言文翻译技巧(二)留
发布时间:2025-01-04 12:41 浏览量:6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翻译中,对字词 “换” 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原文:“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当权者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A. “肉食者” 应译为 “吃肉的人”,原翻译错误。
B. “谋” 译为 “谋划”,替换恰当。
C. “间” 应保留不译,原翻译不对。
D. 以上都不对。
答案:B
解析:A 项,“肉食者” 在古文中常指当权者,这里译为 “当权者” 是用现代词汇合理替换古代词汇,原翻译正确,该项说法错误;B 项,“谋” 本意谋划,将其译为 “谋划”,准确地进行了古今词汇的替换,该项正确;C 项,“间” 在此处是 “参与” 的意思,不能保留,要替换为现代词汇 “参与”,原翻译正确,该项说法错误。所以答案是 B。
2.下列对文言文句子翻译时,字词 “换” 的处理不符合要求的是
原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必定凭借实情(处理)。”
A. “狱” 译为 “案件”,替换正确。
B. “虽” 译为 “虽然”,古今替换合理。
C. “察” 应译为 “观察”,原翻译错误。
D. “情” 译为 “实情”,符合 “换” 的要求。
答案:C
解析:A 项,“狱” 在古文中常表示案件,翻译为 “案件”,是正确地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B 项,“虽” 在文言文中多作 “虽然” 或 “即使” 讲,此处译为 “虽然”,替换恰当;C 项,“察” 在这里应是 “明察、弄清楚” 的意思,原翻译中 “一一明察” 是合理的替换,该项说原翻译错误不正确;D 项,“情” 译为 “实情”,符合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含义的要求。所以不符合要求的是 C 选项。
3.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中,运用 “换” 的技巧最恰当的是
原文:“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翻译:“士兵们到处谈论,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
A. “卒中” 译为 “士兵们”,替换无误。
B. “往往” 应译为 “常常”,原翻译不准确。
C. “指目” 应分开翻译,“指” 为 “手指”,“目” 为 “眼睛”,原翻译不对。
D. 整个句子翻译错误,应把 “卒” 译为 “死亡”。
答案:A
解析:A 项,“卒中” 翻译为 “士兵们”,是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汇替换了古代说法,是恰当的;B 项,“往往” 在文中有 “到处” 的意思,原翻译准确,该项说法错误;C 项,“指目” 翻译为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更能体现出当时众人对陈胜的反应,原翻译正确,该项说法错误;D 项,“卒” 在这里指士兵,并非 “死亡” 的意思,原句翻译正确,该项说法错误。所以答案是 A。
4.从 “换” 的翻译技巧角度看,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原文:“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A. “牺牲” 译为 “祭祀用的猪、牛、羊”,替换恰当,符合古义。
B. “玉帛” 译为 “玉器和丝织品”,正确运用了 “换” 的技巧。
C. “加” 应译为 “增加”,原翻译错误。
D. “信” 译为 “诚实可信”,是合理的替换。
答案:C
解析:A 项,“牺牲” 在古文中指祭祀或祭拜用品,多为猪、牛、羊等,翻译准确;B 项,“玉帛” 翻译为 “玉器和丝织品” 符合其古义,替换正确;C 项,“加” 在这里是 “虚报” 的意思,原翻译中 “虚报数目” 是正确的替换,该项说原翻译错误不符合实际;D 项,“信” 译为 “诚实可信”,合理替换了其在文中表示诚信、守信的意思。所以翻译有误的是 C 选项。
5.下列句子翻译中,哪一项对字词 “换” 的运用不符合文言文翻译规范
原文:“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A. “亡” 译为 “逃跑”,是合适的替换。
B. “举大计” 译为 “发动起义”,符合文意,替换正确。
C. “等” 译为 “等待”,原翻译错误。
D. “死国” 译为 “为国事而死”,是恰当的替换。
答案:C
解析:A 项,“亡” 在文言文中常表示逃跑的意思,翻译为 “逃跑”,很好地进行了古今词汇替换;B 项,“举大计” 理解为发动大的计划,也就是 “发动起义”,替换符合语境和文言文翻译要求;C 项,“等” 在这里是 “同样” 的意思,原翻译中 “同样是死” 是正确的,该项说原翻译错误不符合要求;D 项,“死国” 解释为 “为国事而死”,是合理地将古代说法转换为现代表述。所以不符合规范的是 C 选项。
6.阅读下面文言文句子及翻译,判断 “换” 的技巧运用正确的是
原文:“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翻译:“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A. “会” 译为 “会议”,运用正确。
B. “度” 译为 “度数”,原翻译准确。
C. “失期” 译为 “误了期限”,符合 “换” 的要求。
D. 整个句子翻译错误,应把 “雨” 译为 “雨水”。
答案:C
解析:A 项,“会” 在文中是 “恰巧、适逢” 的意思,译为 “会议” 错误,原翻译 “恰巧遇到” 是正确的替换;B 项,“度” 在此处是 “估计、推测” 的意思,译为 “度数” 不对,原翻译 “估计” 是合理替换;C 项,“失期” 翻译为 “误了期限”,准确地用现代词汇替换了古代说法,符合 “换” 的要求;D 项,“雨” 译为 “下雨” 是合理的,原句翻译正确,不需要改为 “雨水”。所以答案是 C。
二、填空题
1.翻译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应译为 “田间小路______,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答案:交错相通
解析:“交通” 在古文中指交错相通,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所以此处应填 “交错相通”。
2.原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翻译为:“实在应该______,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答案:扩大圣明的听闻
解析:“开张” 在这里是 “扩大” 的意思,“圣听” 可理解为 “圣明的听闻”,按照 “换” 的技巧,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进行翻译。
3.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为现代汉语:“第一次击鼓能够______,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
答案:振作士气
解析:“鼓” 在这里是 “击鼓” 的意思,“作气” 可理解为 “振作士气”,通过替换古代词汇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4.翻译:“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结果为:“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______,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答案:参差不齐
解析:“犬牙差互” 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就是 “参差不齐”,形象地描绘出溪岸形状的特点。
5.原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翻译是:“在兵败的时候接受______,在危难的关头奉行使命。”
答案:任务
解析:“任” 在文中可理解为 “任务、任命” 等意思,用现代常用的 “任务” 一词替换,使译文更通顺自然。
三、材料题
材料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1.请将这段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注意运用 “换” 的翻译技巧:
答案: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解析:“修” 替换为 “身高”,“形貌昳丽” 换成 “容貌光艳美丽”,“朝” 换为 “早晨”,“服” 翻译为 “穿戴”,“孰与” 替换成 “与…… 相比,谁……”,这些都是运用 “换” 的技巧,将古代词汇用现代更通俗易懂的词汇进行替换,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2.指出翻译中运用 “换” 技巧的字词,并说明理由:
答案:运用 “换” 技巧的字词有:修、形貌昳丽、朝、服、孰与。理由:“修” 在古文中表示长度等意思,用现代词汇 “身高” 替换更易理解;“形貌昳丽” 比较生僻,换成 “容貌光艳美丽” 更直白;“朝” 常指早晨,直接替换符合现代表达;“服” 结合语境译为 “穿戴” 更准确;“孰与” 这种文言句式用 “与…… 相比,谁……” 替换后,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表意习惯。
材料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翻译这段文字,重点突出 “换” 的运用:
答案: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不想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解析:“入朝” 换为 “上朝拜见”,“诚” 替换成 “确实”,“私” 译为 “偏爱”,“地方” 解释为 “土地方圆”,“蔽” 换成 “蒙蔽” 等,通过这些字词的替换,将文言文转化为更通俗易懂、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表达,突出了 “换” 这一翻译技巧的运用。
2.分析这段翻译中,替换后的字词对理解文意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这些字词的替换,让文意更加清晰明了,便于读者理解。例如 “入朝” 换成 “上朝拜见”,明确了邹忌的行为动作和对象;“诚” 变为 “确实”,更直白地体现出邹忌说话的诚恳态度;“私” 译为 “偏爱”,准确传达出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地方” 解释为 “土地方圆”,使读者能清楚齐国地域范围的描述;“蔽” 替换为 “蒙蔽”,让读者更容易明白邹忌所指的大王面临的问题,整体上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表意的准确性。
- 上一篇:初中语文言文翻译技巧(三)换
- 下一篇:破局、破茧、破浪,欢娱影视这样开启创新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