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968课:“背篼”的“篼”,最早是用来喂马的
发布时间:2025-06-24 20:19 浏览量:13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竹”部的三个汉字,分别是“篼、籚、箝”。其中只有“篼”是现代汉语通用字。
1、篼。读dōu。《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篼,饮马器也。从竹,兜声。”形声字。本义是喂马的竹器。
喂马器可以以竹篾、藤条编成。即称为篼。后才有用石料凿制而成的马食槽。王筠《说文句读》:“饮,亦当作飤。《玉篇》作饲。”桂馥《说文义证》:“今云南人编竹挂树木上以饲马,即马篼也。”
驮着马篼的马
《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悬篼馁之,熟视不肯食。”
本义之外,篼又引申有两个用法:
(1)竹篾、藤条等编成的盛东西的器具,如:背篼。《跻春台·享集·白玉扇》:“一日路过,见一孩子手提粪篼,把他久看。”
背篼
(2)篼子。即一种竹轿或竹舆。通常是把椅子捆在两根竹竿上,多用于行山路。也叫篼笼。《正字通·竹部》:“篼,竹舆也。箯之别名,俗谓之篼子。”《唐会要》卷三十一:“胥吏及商贾妻,并不得乘奚车及担子,其老疾者,听乘苇辇车及篼笼,舁不得过二人,庶人准此。”
篼笼
篼的小篆写法如图:
篼的小篆写法
2、籚。读lú。《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籚,積竹矛戟矜也。从竹,盧声。《春秋国语》曰:‘朱儒扶籚’”。形声字。本义是用積竹作成的矛和戟的柄。
积竹枪柄
所谓”积竹“,即用竹子一层一层累积在木条周围,再捆扎在一起,取竹子的坚韧紧实,这是真正坚实的矛戟柄。
这里的《春秋国语》指《国语·晋语》,今本原文作“侏儒扶盧。”韦昭注:“扶,缘也。盧,矛戟之柲(即柄)。缘之以为戏。即矮子以手攀援矛戟柄作戏。
本义之外,籚还有其他用法:
(1)筐;饭器。《广雅·释器》:”籚,筐也。“王念孙《广雅疏证》:”籚,或作盧。《说文》:‘盧,饭器也。’又云:‘凵盧,饭器,以柳为之。’凵或【上竹下去】。《方言》:‘【上竹下旅】,赵、魏之间谓之【上竹下去】【上竹下旅】。’郭注云:‘盛饼筥也。’【上竹下去】【上竹下旅】,今通语也。《士昏礼》注云:‘笲,竹器有衣者,其形盖如今之筥【上竹下去】籚矣。’【上竹下去】籚与凵盧同。【上竹下旅】,亦籚也。【上竹下去】【上竹下旅】,亦【上竹下去】籚也。”实际上就是竹编的碗或盆。
竹编漆碗
(2)竹名。元李珩《竹谱详录·竹品谱·全德品》:“籚竹生卢州。形状亦如箬竹。叶稠而利,可用割物,笋苦。”明方以智《物理小识·草木类上·竹》:“籚竹可为笛。”
(3)竹名。蘆葸(西)竹。《广韵·模韵》:“籚,籚西竹,出会稽。”元李珩《竹谱详录·竹品谱·全德品》:“籚葸竹,一名蘆西竹。出扬州东垂诸郡及江浙间。大同簧竹,可以为箎。”
以上两种竹子,具体为何种竹子,不详,图暂阙。
(4)同“櫨”。枓拱。《古今韵会举要·虞韵》:“櫨,《说文》:‘柱上柎也。……韩文‘【木蒪】櫨侏儒’。通作籚。”
籚的小篆写法如图:
籚的小篆写法
3、箝。读qiá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箝,籋(niè,镊子)也。从竹拑声。”形声字。本义是夹住;控制。
用竹钳子夹东西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拑,脅持也。以竹脅持曰箝,以铁有所劫束曰钳。书史多通用。”桂馥《说文义证》:“《鬼谷子·飞箝篇》:”(陶宏景)注云:“‘箝谓牵持箴束令不再脱也。’”
《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本义之外,箝还有其他用法:
(1)拑子,夹东西的工具。韩愈《苦寒》:“浊醪沸入喉,口角如衔箝。”
(2)(口)紧闭。《汉书·异姓诸侯王表一》:“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刀,箝语烧书。”
(3)卜问;探测。《新唐书·崔弘礼传》:“弘礼为箝揣贼情,部分张设,东部卒无患。”
(4)同“钳”。古代刑具。束颈的铁圈。
西汉铁钳
(5)乖。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谦部》:“箝,《太玄·子》:‘次三,箝键挈挈。’注:‘乖也。’字误作箝。”
箝的小篆写法如图:
箝的小篆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