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933课:关于“笋”

发布时间:2025-03-24 21:16  浏览量:10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竹”部的三个汉字,分别是:“簜、䉠、筍”。在现代汉语中,“筍”字为其异体字“笋”替代。而“笋”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笋”。

1、簜。读音有两个:

(一)dà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蕩,大竹也。从竹,湯声。《夏书》曰:‘瑶琨筱簜。’簜可为幹,筱可为矢。”形声字。本义是大竹。

(大竹)

这里的《夏书》,指《书·禹贡》:“瑶、琨、筱、簜”指的是美玉、美石、小竹、大竹。簜可作为弓幹,筱可用作箭杆。“筱”字见上一课,指小竹,也即箭竹。

大竹可以用来制作弓幹,筱可以用来制作箭杆。这是来自大自然的武器材料。因为竹子有弹性,可以提供张力。

关于大竹的概念,《尔雅·释草》:“簜,竹。”郝懿行《尔雅义疏》引李巡说:“竹节相去一丈曰簜。”

《书·禹贡》:‘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孔传:“筱,竹箭。簜,大竹。”小竹和大竹已经遍布各地,这里的草很茂盛,这里的树很高大。

本义之外 ,簜还有以下用法:

(1)笙箫之类的乐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竹部》:“簜者,竹名。以竹成器亦曰簜。笙箫绵用小竹,而云簜者,大之也。”《仪礼·大射》:“簜在建鼓之间。”郑玄注:“簜,竹也。谓笙箫之属。”

(2)古代使者盛符节的竹函。《通典·礼·宾礼二》:“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芙簜辅之。”按:今《周礼·地官·掌节》作“蕩”,郑玄注引杜子春云:“蕩当为帑,谓以函器盛此节。”

(二)tāng。读音出自《广韵》。水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也作“湯”。《广韵·唐韵》:“簜,水名,在邺,今簜阴县。单作汤。”《集韵·唐韵》:“蕩,水名。东至内黄泽。或从竹,通作汤。”

簜的小篆写法如图:

2、䉠。读wéi。《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䉠,竹也。从竹,微声。”形声字。竹名,即篃竹。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䉠,竹名。按䉠、篃古今字也……《西山经》:‘英山,其阳多箭多篃。’今本作【竹头媚】。郭云今汉中郡出,厚里而长节,根深,筍冬生。载凱之云:生非一处,江南山谷所饶也。故是箭竹类,一尺数节,叶大如履,可以作篷,茎中作矢,俗谓之䈛笴。”

䉠的小篆写法如图:

(一)sǔ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筍,竹胎也。从竹。旬声。”形声字。本义是竹笋,即竹的嫩芽。

《尔雅·释草》:“筍,竹萌。”《诗·大雅·韩奕》:“其蔌维何,维筍及蒲。”用的蔬菜是什么?嫩笋嫩蒲香喷喷。杜甫《绝句六首》之五:“舍下筍穿壁,庭中藤刺簷。”

本义之外,笋还有其他用法:

(1)悬乐器的横木。《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筍虞。”郑玄注:“乐器所悬,横曰筍,植曰虞。”

(编钟的笋)

(2)同“榫”。器物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持方枘而内圆凿。”司马贞《史记索隐:“方枘是筍也,圆凿是孔也。”拿着方榫头却要放入圆凿眼。《红楼梦》第四十二回:“(那椅子)两下里错了筍,向东一歪,连人带椅子都歪倒了。”

(榫)

(二)yún。读音出自《经典释文》。竹青皮。俗篾青。后作“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竹部》:“筍,引申为竹青皮之称……今字作筠。”徐灏笺:“筠即筍之异文,其音亦一声之转”。

(三)xùn。读音出自《集韵》。竹轿。《公羊传·文公十五年》:“何以不言来,内辞也,胁我而归之,筍将而来也。”何休注:“筍者,竹箯,一名编舆,齐、鲁以北名之曰筍。“在古代,竹箯是一种独特的交通工具,由竹子编织而成,类似于轿子。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