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菁华 | 馆藏珍稀碑帖系列(三)

发布时间:2025-06-24 16:01  浏览量:16

本期推荐

《定武兰亭序》两种

文/田振宇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太守的王羲之召集好友谢安、孙绰及子徽之等四十一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雅集,流觞赋诗。事后王羲之汇诗成集,并亲自作序,其手书稿本传闻以鼠须笔书于蚕茧纸上,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潇洒俊秀,后人誉为王羲之行书第一,古今第一名帖,此即《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叙》《禊叙》。然此帖不像其它王书名迹传承有序,如以酷嗜右军书著称的梁武帝曾广集天下王字,却未及《兰亭序》,直至隋末唐初,方为世人所知。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获此帖,宝爱有加,敕命宫廷负责摹拓法书的拓书人诸葛贞、赵模、冯承素等制作副本若干,分赐王公重臣,而真迹最后殉葬昭陵,人间永诀。

此后《兰亭序》以摹本与翻刻的形式广为流传。从北宋开始,以定州(今河北定州)地域发现的《定武兰亭》为代表的石刻本渐成主流,备受重视,尤其宋室南渡后,从皇家开始推重定武本,士人往往自刻一本置于家邸,辗转翻摹,形成《兰亭序》版本纷繁的状况。学者纷纷参与讨论,桑世昌特撰《兰亭考》,宋理宗、游似、贾似道等皆好收藏,所集各家《兰亭》拓本皆逾百种,风气延绵后世,使《兰亭》拓本鉴藏成为一种特别的收藏门类。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藏有《兰亭序》相关的旧拓本多件,涉及版本多达十余种,今从中择选了两种不同的《定武兰亭》拓本公诸于世,在此略作简要介绍。

第一种,为明拓《定武兰亭肥本》。册页装,楠木面板,无款签题“宋拓肥本定武兰亭叙”,五开,其中拓本部分三开半,另有题跋一开半。原藏者杨扬,为近代人,生平未详,善章草,喜好金石,据悉上海图书馆尚有多件其旧藏碑帖。

所谓“定武兰亭肥本或瘦本”,源自南宋,当时王厚之、尤袤、沈揆、汪逵等均嗜《兰亭》,尤其王氏藏《兰亭》拓本多达数百,其中佳者有三,“今所见之种,或阙或完,而完本又有肥瘦之异,世皆以定武目之,笔法相去不远,皆是旧刻。而薛氏所摹易偶是阙本,或者遂以完缺辨先后,而谓薛氏镵去五字以自别,未为至论。然校三本之优劣,则肥而完者,最得运笔意。薛道祖签题为「唐古本」,乃此本也,尤为可宝。”(桑世昌《兰亭考》卷六)王厚之认为肥而完好之本最佳,尤袤则持异见,以瘦本为佳,当时辩论不绝,后人即用肥本和瘦本,作为区分定武兰亭版本的标准之一。如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所藏此种,前人即认为是定武肥本系统,其刻成年代不可考,笔画较一般版本略显丰穰,纸墨亦为明拓碑帖中习见,旧时此类拓本多有题为宋拓者,或即明人所刻所拓。

第二种,为清拓明刻《吴静心本定武兰亭及赵孟頫十六跋》。楠木面板,册装,拓本部分十九开半,题跋半开,后有木刻题跋一开半。为漆琪生(一九〇四—一九八六,号伯勋,四川江津人,经济学家)旧藏。

元武宗至大三年(一三一〇)赵孟頫应诏赴大都,携独孤僧赠《定武兰亭》真本,沿途观摩、临写,题跋多达十余次,明清间以“兰亭十三跋”闻名,成为赵氏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的双重杰作。真迹清代遭火毁,仅余残纸,民国时期流失东瀛,归高岛槐安居,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由于赵跋独孤本《兰亭》赫赫有名,元末明初之际,开始出现了多胞伪作,均与善学赵书的俞和(一三〇七—一三八二,字子中,号紫芝,桐江人,寓居钱塘)有关,以俞伪赵跋,配翻刻《定武兰亭》,与真本并行于世。其中影响最大者,即所谓“吴静心本”。原作明代曾归上海潘允端(一五二六—一六〇一,字充庵,上海人,潘恩子),并由侄潘云龙倩吴门刻石名手吴应祁勾摹入石。清代翁方纲《苏米斋兰亭考》中对此本有专论。与独孤本相较,其特点为,前附《定武兰亭》拓本往往有两种,一种为不知名旧刻,另一种有王晓鉴藏印,后无赵孟頫临兰亭,赵跋数量上增加至大三年两段与延佑三年一段,共计十六跋。另有宋人题跋两段(持国与叔次道观题、施商辅),元人题跋两段(康里巎巎、张雨),明潘云龙刻跋一段。其中赵孟頫题跋内容多数与独孤本相同,少数有改动。据题跋所称,赵孟頫赴大都,同行尚有友人吴森(字静心),亦携《定武兰亭》一本,系五代画家王晓旧藏,赵在题跋独孤本的同时也为吴本抄録了一遍。后延佑三年吴子携《兰亭》至大都,赵又为写一跋。据明汪砢玉《珊瑚网》,原尚有赵氏外孙王蒙长跋一段,潘氏刻本中亦无。此王蒙跋原迹早被割去,今移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临定武兰亭》卷中。潘刻吴静心本问世后,当时流传颇广,明益藩刻《兰亭图》收録了其中赵跋内容,上海青浦王圻也曾重刻。原石清初转归潘家姻亲乔氏,置于也是园中,此园后又几经易手,直到辛亥革命时残石尚存,而今已不知所在。因吴静心本,实为俞和据独孤本编造,与五代画家同名的王晓实乃元人,曾藏赵孟頫《府君阡表》,所谓赵吴各携兰亭并舟北上的故事,自不足为信,然其影响直至今日,仍有学者误以为真。

潘刻吴静心本的拓本,传世有限,见者不多。中国美术学院藏本,除缺康里一跋外,首尾完整,两种《定武兰亭》同存。册中除佚名手书题跋一段外,还有清人乔重禧(上海人,字鹭洲,有《陔南池馆遗集》)、曹树珊(上海人,字海林,树翘弟,与兄并称曹氏二妙)两段木刻题跋,涉及刻石在道、咸间的保存情况, 由刻石当时收藏者曹树珊刻于咸丰七年(一八五七),为目前仅见,极为难得。借此亦可推知拓本年代即在木刻跋完成不久的咸丰年间。

文字:田振宇

编辑:张雅雯

校阅:刘涟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