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陶冶
发布时间:2024-10-12 08:00 浏览量:19
王羽佳(14岁)
北京中学初三(6)班
浙江绍兴城西南,有兰渚山,山下有“秘境”。境中绿影婆娑:抬头是郁郁青林,树叶间穿过缕缕金丝,在灰砖地面上游戏,四周是挺拔翠竹,青幽幽让人倍感清凉,真有“四面竹树环合”之意,倒也不至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悲。低头细看,树干和石缝中也冒出点点绿意,原来是青苔羞涩地招手,确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随便坐在哪块灰黑大石头上,听一听鸟的吟唱,闻一闻土的芬芳,这便是兰亭之乐了。
兰亭之乐,是由美景牵动内心深处的愉快。
沿着蜿蜒小径走一段,以为前面没了路,走近后却“柳暗花明”——倒映着茂林翠竹、青砖绿瓦的池水,波光粼粼,水面像风中的狗尾草,摇啊摇,荡啊荡,撩拨着你的心弦。看那水里、岸边,肥硕而富有光泽的白色身影是什么?橙黄的嘴喙,橙红的脚掌,雪白的翅羽,正是鹅呀!只见一只高挑纤细鹅,袅袅婷婷上了岸,弯弯如新月的脖子一扭,嫩黄的嘴壳伸进背后的羽毛中梳理,忽而抖一抖身子,水珠飞溅;又见一只圆润肥胖鹅,摇摇摆摆下了水,白屁股一扭一扭,红脚掌一拨一拨,嘴巴伸进面前的水中,不知是捉鱼还是衔影。池上池下,鹅啼声声,在茂林修竹间回响。池边有一块石碑,碑上龙飞凤舞两大字:鹅池。相传,“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王献之所书,“鹅”字略瘦,“池”字略胖。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被人称为“父子碑”。
不觉日悬中天,找一处地方吃食歇脚,来到一堆乱石前。石中间有一条潺潺流水,水清石平,便坐下休息。查一查才知,原来这地方是古代文人墨客“曲水流觞”之地。《兰亭集序》有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何为“流觞曲水”?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是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我们也来了兴致,可惜手中无杯无酒,那么,改杯为叶,以诗代酒——捡一片落叶放到溪流上流,那落叶便似一叶扁舟顺流而下,时常被石头阻拦,停滞不前,那这个位置的人就要吟诗一首,不会作诗?无妨,背诵一首古诗也别有韵味。在一句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声中,我们仿佛古时的竹林七贤,喝酒、纵歌、肆意酣畅,古人今人被同一条溪水沟通起来,尽享山水之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走了一路,没入正题。东晋王羲之在此写下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兰亭因而闻名传世。来兰亭,怎能不去“临池十八缸”?来到此处,听闻“点大成太”的故事,又见几块石板、几碗水、几支毛笔,就想写几个字。于是用笔蘸了水,笔尖慢慢落于石板之上,笔锋一转,一横、一撇、一捺,也写成了一个“大”字,虽写得不好看,可是有趣啊……
兰亭的雅兴,在一树一竹一片苔,一鹅一碑一池水,一溪一叶一首诗,一笔一缸一大字。山水之乐,在游兰亭,赏美景,更在陶冶情操,纵观古今。“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游能感其乐,忆能述以文者——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