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首鼠两端的部下:从来没有好下场

发布时间:2025-06-06 09:46  浏览量:83

政治学上讲:权力要对来源负责,部下面对两边不能得罪的上司,该怎么办呢?

有一种说法叫两面三刀,或者说叫左右逢源,不过,这应该是指平等关系;如果是下级,还想着左右逢源,难度很大,很可能是两边都得罪了。

一、任安的故事

汉代官吏任安,出身贫寒,从亭长(刘邦的职务)一步步提升,得到了大将军卫青的推荐,担任京师北军长官。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案发,太子刘据怒杀汉武帝宠臣江充,汉武帝与太子的矛盾急剧加深,汉武帝一方的丞相刘屈氂带兵平叛,太子刘据持节令任安出兵帮助太子。

任安接了太子的命令,但是没有出兵;他也没有带兵帮助丞相平叛,而是采取了“中立”的态度。

巫蛊之祸是历史上一场没有赢家的斗争:帮太子当时死,帮皇帝事后死。不管是汉武帝身边的江充苏文,丞相和一众武将,还是太子的支持者,乃至普通兵民,事后都难逃一死。

这其中,任安之死怕是最为窝囊最为人不齿:别人好歹站队了,厮杀了,过瘾了;任安却是骑墙者,收了太子的节令但没有出兵,见到丞相的兵马没有帮助。汉武帝回宫后,怒斥任安坐观成败,首鼠两端,最终任安以“怀诈不忠”罪名被处死。

司马迁与任安有一定的交集,著有《报任安书》,留下了“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等名句。

二、《康熙王朝》里的两位骑墙者

康熙即位之初,年仅八岁,由辅政大臣来辅佐,其中鳌拜的势力越来越大,索尼老迈,苏克萨哈被诛,只有遏必隆还在勉励支撑。随着君臣矛盾加剧,夹在中间的遏必隆左支右绌,十分为难。

某一日,朝廷用粮食,康熙说派班布尔善去(拆开鳌拜的臂膀),鳌拜说不如让遏必隆去(防止遏必隆支持),遏必隆则是接到旨意后立即准备出发。康熙看透了遏必隆的意思,夜间偷偷地召见遏必隆怒斥:你以为保持中立就能自保?大错特错,鳌拜自立必然杀你,朕除贼成功也会追究你不臣之罪。

少年康熙的几句话,终于骂醒了遏必隆。

清朝康熙年间,爆发了三藩之乱,驻扎在平凉的提督王辅臣,成为一个关键力量。《康熙王朝》里的情节是:吴三桂与王辅臣有上下级之谊,以“平分天下”利诱王辅臣去攻打京师;康熙帝则将王辅臣的儿子放回平凉,以大义来打动王辅臣。

王辅臣在吴三桂与康熙两大阵营里左右游离,最终是被周培公一阵大炮轰傻了,投降了清朝。但这种立场不坚定的大臣,康熙岂能放过?电视里没演,王辅臣在被押赴京师的路上自杀了。

三、袁世凯与戊戌变法

清末,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派与顽固派逐渐势如水火。变法之初,由于打着救国的旗号,维新派吸引了大量国人的支持和资助,袁世凯也为之投资,捐银子。

随着形势日渐激烈,北京传出了慈禧要动光绪的流言,维新派苦思无计,派谭嗣同携“利刃”劝袁世凯的计策;袁世凯在谭嗣同面前大义凛然,转头却思量再三,向荣禄告发了。根据记载:谭嗣同策反袁世凯是9月18日晚上,9月20日袁世凯与光绪同行,9月21日戊戌政变后揭发。显然是有砌墙的过程。

故此,《走向共和》里,慈禧怒斥袁世凯:你首鼠两端,我岂能容你?来人呐,拉出去斩了。

幸有荣禄求情,袁世凯才得以保命。

综合来看,身为部下,如果遇到上级神仙打架,还是要早做打算,一是站在实力强的一边,二是站在合乎礼法大义的一边,才能在刀锋中谋求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