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末路:赵高与子婴的权力绝杀
发布时间:2025-05-21 10:59 浏览量:17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宫 ,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争斗就此拉开帷幕。当时,秦始皇的突然离世让整个巡游队伍陷入了混乱与恐慌。中车府令赵高,这个野心勃勃的宦官,嗅到了权力的味道,他深知这是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绝佳机会。
赵高平日里就深得胡亥的信任,两人关系密切。他清楚地知道,一旦扶苏即位,自己恐怕再难有出头之日。于是,他便劝说胡亥,让他诈称始皇遗诏命杀掉扶苏,立自己为太子。胡亥起初还有些犹豫,毕竟这是大逆不道之事,但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最终还是动摇了。
搞定胡亥后,赵高又将目光投向了丞相李斯。李斯身为丞相,位高权重,他的态度至关重要。赵高找到李斯,以扶苏即位后会重用蒙恬,而李斯将失去丞相之位相威胁,又以拥立胡亥后李斯能继续保持荣华富贵为诱饵。李斯一开始坚决反对,认为这是违背先帝遗愿的不忠之举,但在赵高的步步紧逼下,他最终还是屈服了。毕竟,丞相之位对他来说太过重要,他无法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就这样,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赐死扶苏与蒙恬。扶苏为人仁孝,接到诏书后,虽心中悲痛万分,但还是选择了遵从父命,自杀身亡。而蒙恬则对诏书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他认为其中可能有诈,想要向秦始皇求证,但最终还是被赵高派人逼迫,吞药自尽。
赵高和李斯隐瞒秦始皇死讯,用咸鱼放到秦始皇车上,遮挡尸体发出的臭味,装作秦始皇还在世的样子,继续赶路。回到咸阳后,他们拥立胡亥为帝,即秦二世 。从此,赵高开始了他的专权之路,秦朝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沙丘之变,无疑是秦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让赵高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宦官,一跃成为了秦朝政治舞台上的核心人物,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胡亥即位后,对赵高感恩戴德,封他为郎中令,让他掌管宫廷侍卫,成为自己最亲近的高官。赵高从此开始了他排除异己、独揽大权的疯狂行径。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赵高怂恿胡亥大肆诛杀秦始皇的子女和朝中大臣,以消除潜在的威胁。公子扶苏已死,胡亥的其他兄弟姐妹也未能幸免。他们被赵高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处死,手段极其残忍。朝中的许多忠臣良将,如蒙恬、蒙毅兄弟,也被赵高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蒙氏兄弟为秦朝立下赫赫战功,在朝中威望极高,赵高担心他们会阻碍自己的专权之路,于是便在胡亥面前进谗言,诬陷蒙氏兄弟谋反。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话,下令赐死蒙恬和蒙毅。蒙恬无奈之下,只能含冤自尽;蒙毅则被赵高派人杀害。
一时间,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大臣们为了自保,纷纷对赵高阿谀奉承,不敢有丝毫忤逆。赵高的权势如日中天,他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担任郎中令,开始觊觎丞相之位。当时的丞相李斯,虽然在沙丘之变中与赵高合谋,但随着赵高权力的不断膨胀,李斯逐渐成为了他的眼中钉。赵高深知李斯的才能和影响力,担心他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便设计陷害李斯。
赵高先是在李斯面前假意抱怨胡亥的昏庸无道,说他只顾享乐,不理朝政,长此以往,秦朝的江山社稷将岌岌可危。李斯作为丞相,对秦朝的命运深感忧虑,便想找机会劝谏胡亥。赵高见李斯上钩,便表示愿意为他安排与胡亥见面的机会。然而,每当李斯想要进宫劝谏时,赵高总是故意挑胡亥正在玩乐的时候,让李斯前去。胡亥因此对李斯心生不满,认为他故意在自己玩得高兴的时候来扫兴。
赵高见时机成熟,便在胡亥面前诬陷李斯,说他与儿子李由勾结,企图谋反。胡亥听后大怒,立即下令将李斯逮捕入狱。在狱中,李斯受尽了折磨,但他始终不肯承认谋反的罪名。赵高为了坐实李斯的罪名,不惜动用各种酷刑,逼迫他认罪。最终,李斯被迫屈打成招,被判处腰斩之刑。行刑那天,李斯被押往咸阳街市,他望着一同被押赴刑场的儿子,不禁悲从中来,感慨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父子俩相对痛哭,随后被腰斩于市,李斯的家族也被全部诛灭。
除掉李斯后,赵高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丞相,成为了秦朝实际上的统治者。此时的他,已经权倾朝野,无人能及。为了进一步测试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看看还有哪些人敢于反对自己,赵高上演了一场震惊古今的 “指鹿为马” 闹剧。一天,赵高趁群臣朝拜秦二世时,让人牵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一匹千里马,我特意敬献给陛下。” 秦二世左看右看,这明明是一只鹿,赵高怎么说是马呢?便笑着说:“丞相弄错了吧?这是一只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没有理会胡亥的话,一本正经地厉声问左右的大臣们:“你们说说,这到底是鹿还是马?” 大臣们有的惧怕赵高的权势,不敢做声;有的为了讨好赵高,就阿谀奉承地说:“丞相说得对,这肯定是马,前些年我还养过这样的马呢!” 也有的大臣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直言不讳地说:“是鹿,不是马!” 事后,赵高便将那些敢于说真话的大臣们一一迫害致死,而那些迎合他的人则得到了提拔和重用。从此,朝堂之上再也没有人敢违抗赵高的命令,他彻底将秦朝朝堂变成了自己的一言堂,而胡亥则完全沦为了他手中的傀儡。
在赵高的肆意妄为下,秦朝的政治变得愈发腐败黑暗,内部矛盾不断激化。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各地的农民起义也如星火燎原般迅速蔓延开来。曾经强大无比的秦朝,在赵高的折腾下,已经摇摇欲坠,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
在赵高的肆意操纵下,秦朝的局势愈发危急。公元前 207 年,各地起义军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其中刘邦率领的大军更是一路势如破竹,攻破了武关,咸阳城危在旦夕。
此时的咸阳城,宛如一座即将被暴风雨吞噬的孤岛,人心惶惶。胡亥得知刘邦大军逼近的消息后,如梦初醒,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被赵高蒙在鼓里,原来天下早已大乱,秦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他又惊又怒,立即派人质问赵高,为何会让局势发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
赵高接到胡亥的质问后,心中惊恐万分。他深知自己一直向胡亥隐瞒了起义军的真实情况,如今谎言被揭穿,胡亥一旦追究起来,自己必定性命不保。恐惧和野心交织在一起,让赵高做出了一个大胆而疯狂的决定 —— 杀掉胡亥,以保住自己的性命和权势。
于是,赵高与弟弟郎中令赵成、女婿咸阳令阎乐密谋,决定发动政变,除掉胡亥。他们精心策划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以赵成为内应,假说宫中有变,引阎乐率兵进攻秦二世胡亥的住处望夷宫 。为了防止阎乐中途变心,赵高还派人将阎乐的老母劫持到自己家中,作为人质。
一切准备就绪后,阎乐率领吏卒千余人,气势汹汹地来到望夷宫门前。负责守卫望夷宫的卫令仆射见阎乐率兵前来,心中一惊,忙上前询问何事。阎乐却故意找茬,命令手下先将卫令仆射两手反绑,然后大声骂道:“盗贼已进入宫中,你们为什么不制止?” 卫令仆射一脸茫然,辩解道:“宫殿四周都有卫队驻扎,日夜巡逻,哪里来的盗贼?” 阎乐根本不容他分辩,手起刀落,便将卫令仆射杀死。随后,阎乐率军如潮水般涌入宫中。
宫中的宦官、卫士们见此情景,顿时大惊失色,纷纷逃窜。有几个胆大的卫士试图反抗,但寡不敌众,很快就被阎乐的手下杀死。一时间,宫中喊杀声震天,血肉横飞,一片混乱。赵成见阎乐已经成功攻入宫中,便从殿内出来,与阎乐会合,一同向内殿走去。
此时,胡亥正在殿内休息,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喊杀声,心中一惊,忙起身查看。只见赵成和阎乐率领着一群人,气势汹汹地朝自己走来。胡亥顿时明白,自己被赵高背叛了,一场宫廷政变正在上演。他又惊又怒,急召左右护驾,然而,平日里那些对他阿谀奉承的侍从们,此时早已吓得魂飞魄散,纷纷逃之夭夭,只剩下一个宦官战战兢兢地站在他身边。
胡亥绝望地揪住这个宦官的衣衫,歇斯底里地大叫:“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呢,现在弄成这样,我该怎么办!” 宦官鼓起勇气回答道:“正因为奴才平时不敢说话,才能活到今天。否则,早就被皇上赐死了。” 胡亥听后,如遭雷击,瘫倒在地。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平日里最信任的赵高,竟然会背叛自己,而那些曾经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侍从们,也在关键时刻弃他而去。
阎乐冲到胡亥面前,指着他破口大骂:“足下荒淫无道,滥杀无辜,天下已共叛足下,请足下速作打算!” 胡亥还想做最后的挣扎,颤声道:“朕乃真龙天子,你敢弑君!” 阎乐毫不畏惧,冷笑道:“你这个无道暴君,搜刮民膏,残害无辜,天下人人得而诛之。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胡亥见威胁无用,又想以见丞相为由拖延时间,问道:“我可以见一见丞相吗?” 阎乐一口拒绝:“不行!” 胡亥仍不死心,继续哀求道:“那么,可以给我一个郡王当吗?万户侯也行。” 阎乐依旧摇摇头,不为所动。胡亥绝望地哭喊道:“只要保全性命,我情愿做一名百姓,这总行了吧!” 阎乐不耐烦地说:“我奉丞相之命,为天下铲除暴君,你说得再多也没用,快快自裁吧!”
此时的胡亥,终于认清了现实,他彻底绝望了。多年来,他一直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间,过着奢靡享乐的生活,却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如今,他终于为自己的昏庸和无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痛心疾首,悔怨交加,却已无可奈何。最后,他眷恋地环顾了一下这座曾经无比辉煌的宫殿,回想了一下昔日奢靡安逸的生活,咬咬牙,拔出长剑,结束了自己年仅 24 岁的生命 。
胡亥一死,赵高认为自己的障碍已经清除,他迫不及待地赶到望夷宫,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玺,准备宣布登基称帝。然而,当他登上大殿,望着下面那些文武百官时,却发现所有人都低头不语,以无声的反抗粉碎了他的皇帝梦。赵高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已经达到了 “天弗与,群臣弗与” 的程度,尽管他权倾朝野,但在众人心中,他始终是一个不得人心的乱臣贼子。无奈之下,赵高只得临时改变主意,决定寻找一个傀儡来代替胡亥,继续掌控朝政大权。而这个傀儡,就是子婴。
赵高见称帝无望,只得另寻出路。他深知子婴为人仁爱且俭朴,在朝中颇有威望,而且子婴与胡亥的关系相对较远,对他的威胁较小,于是便决定拥立子婴为秦王。他认为,子婴不过是一个手无实权的傀儡,自己依然可以像操纵胡亥一样,将子婴玩弄于股掌之间,继续掌控朝政大权。
然而,赵高万万没有想到,子婴并非他想象中的那般软弱可欺。子婴自幼便目睹了赵高的种种恶行,对他恨之入骨。如今,他被赵高推上王位,心中十分清楚,这不过是赵高的阴谋,自己随时都有可能成为赵高的下一个牺牲品。于是,子婴决定先发制人,除掉赵高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臣。
子婴深知,赵高老谋深算,身边又有众多党羽,想要除掉他并非易事。因此,他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选择暂时隐忍,暗中观察赵高的一举一动,寻找合适的时机。他明白,在这个关键时刻,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子婴与自己的两个儿子以及宦官韩谈秘密商议,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他们分析,赵高虽然权倾朝野,但他的所作所为早已引起了众怒,朝中大臣们对他敢怒而不敢言。只要能够抓住赵高的弱点,一击即中,就有可能成功除掉他。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子婴决定利用赵高急于让他登基称帝的心理,设下一个陷阱。按照当时的规矩,新王登基前需要进行斋戒仪式,然后前往太庙祭拜祖先,接受传国玉玺。子婴便以此为契机,在斋戒期间假装生病,迟迟不去太庙。他料定,赵高必定会亲自前来催促,而这正是他们动手的最佳时机。
赵高果然中计。他见子婴迟迟不去太庙,心中十分焦急。在他看来,子婴不过是他手中的一枚棋子,怎么敢违抗他的命令?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子婴的住处,看看这个 “傀儡” 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赵高毫无防备地走进了子婴的宫殿。他万万没有想到,等待他的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傀儡,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致命陷阱。当他踏入宫殿的那一刻,子婴的两个儿子和韩谈早已埋伏在四周,他们手持利刃,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绝。赵高刚一进门,还没来得及反应,韩谈便眼疾手快,猛地冲上前去,一刀刺向赵高。赵高惊恐万分,想要躲避,但已经来不及了。利刃穿透了他的身体,他的眼中充满了恐惧和不甘。这个曾经权倾朝野、不可一世的奸臣,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
随后,子婴迅速行动,以赵高谋反的罪名,将赵成、阎乐等赵高的死党一网打尽,并处死了他们。赵高三族也未能幸免,被全部诛灭。子婴的这一系列行动,干净利落,迅速而果断,彻底铲除了赵高的势力,为秦朝除去了一大祸害。一时间,整个咸阳城都为之震动,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快,他们对这个年轻的秦王充满了期待,希望他能够带领秦朝走出困境,重振昔日的辉煌。
子婴的计划进行得十分顺利,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当赵高得知子婴称病不去太庙时,他的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但他又不愿意相信子婴这个他眼中的 “傀儡” 竟敢违抗他的命令。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子婴的住处,看看这个年轻人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赵高带着几个随从,匆匆赶到了子婴的宫殿。他大步走进宫殿,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满。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场致命的陷阱。当他踏入宫殿的那一刻,他就感觉到了一丝异样的气氛,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子婴的两个儿子和韩谈手持利刃,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将他团团围住。
赵高惊恐万分,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平日里看似软弱可欺的子婴,竟然敢对他下手。他想要反抗,但已经来不及了。韩谈眼疾手快,率先冲上前去,一刀刺向赵高。赵高本能地想要躲避,但他的身体却不听使唤,利刃瞬间穿透了他的胸膛。赵高瞪大了眼睛,脸上充满了恐惧和不甘,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一生竟然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子婴看着倒在血泊中的赵高,心中五味杂陈。这个曾经权倾朝野、不可一世的奸臣,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他长舒了一口气,仿佛放下了心中的一块大石头。随后,子婴迅速行动,以赵高谋反的罪名,将赵成、阎乐等赵高的死党一网打尽,并处死了他们。赵高三族也未能幸免,被全部诛灭。
子婴诛杀赵高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咸阳城,百姓们纷纷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他们对这个年轻的秦王充满了敬佩和感激,认为他是秦朝的救星,是他们的希望所在。而那些曾经被赵高迫害的大臣们,也纷纷对子婴表示支持和拥护,他们希望子婴能够带领秦朝走出困境,重振昔日的辉煌。
子婴的这一系列行动,不仅展示了他的果敢和智慧,也让人们看到了他的决心和勇气。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他并非是一个软弱可欺的傀儡,而是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统治者。然而,此时的秦朝已经是大厦将倾,积重难返,子婴虽然成功地铲除了赵高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臣,但他能否挽救秦朝的命运,让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重新焕发生机呢?
子婴诛杀赵高,无疑是他在历史舞台上最为耀眼的一次亮相。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铲除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臣,为秦朝除去了一大祸害,也让人们看到了他的决心和能力。然而,此时的秦朝已经是大厦将倾,积重难返,子婴虽然有着中兴秦朝的志向和抱负,但仅凭他一人之力,已经难以扭转乾坤。
在子婴即位后的短短 46 天里,刘邦率领的起义军已经兵临咸阳城下。此时的秦朝,由于长期的战乱和赵高的乱政,已经元气大伤,军队士气低落,百姓人心惶惶。面对刘邦的大军,子婴深知秦朝已经无力抵抗。为了避免咸阳城遭受战火的洗礼,减少百姓的伤亡,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 投降。
公元前 207 年 10 月,子婴乘坐着白车白马,身着素服,手捧传国玉玺,率领着秦朝的大臣们,向刘邦投降。曾经不可一世的秦朝,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画上了句号,成为了过去式。
子婴投降后,刘邦并没有立即处死他,而是将他交给了手下看管。刘邦深知,子婴在秦朝百姓心中还有一定的威望,如果贸然将他杀害,可能会引起百姓的不满和反抗。然而,刘邦的这一决定并没有得到项羽的认可。项羽是一个性格豪爽、勇猛无比的人,但同时也有着强烈的复仇心理。他的祖父项燕和叔父项梁都死于秦朝的手中,因此他对秦朝恨之入骨。在他看来,子婴作为秦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必须为秦朝的罪行付出代价。
公元前 206 年 12 月,项羽率领着大军进入咸阳。他一进城,便下令杀死了子婴,并纵火烧毁了秦朝的宫殿。大火熊熊燃烧,持续了三个月之久,咸阳城一片火海,昔日的繁华景象不复存在。项羽的这一行为,虽然发泄了他对秦朝的仇恨,但也让他失去了民心,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秦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来看,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严苛的政策,如繁重的赋税、残酷的法律、大规模的劳役等,使得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这些政策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也削弱了秦朝的统治基础。同时,秦朝的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和争权夺利现象,赵高的乱政更是让秦朝的政治陷入了混乱。从外部来看,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及时调整战略,继续对外发动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国力。而此时,各地的起义军纷纷崛起,他们打着反秦的旗号,迅速聚集了大量的民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秦朝的灭亡已经成为了必然。
赵高和子婴在秦朝的灭亡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赵高作为秦朝的权臣,他的专权乱政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陷害忠良,使得秦朝的政治变得腐败黑暗。他的 “指鹿为马” 之举,更是让秦朝的朝堂成为了他的一言堂,无人敢言真话。而子婴则是在秦朝灭亡的前夕,试图力挽狂澜,拯救秦朝于危难之中。他诛杀赵高,展现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但可惜的是,他生不逢时,面对已经病入膏肓的秦朝,他的努力最终还是付诸东流。
秦朝的灭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它让我们明白,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更需要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清明的政治环境。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实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巩固统治。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