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詹景凤、邢侗兄妹、米万钟

发布时间:2025-05-07 17:10  浏览量:8

明中叶之后,书坛大势为吴门书派所主宰,其后云间书派崛起,亦甚活跃,至晚明,明书家已不局限于苏、松地区,浙、闽及北方亦均有出色的书家出现,因此,除了前文所说过过的书法大家之外,我们还要介绍这个时期的书法名家

我们在晚期书法名家这一部分,预备介绍八位书家,分别是:詹景凤、邢侗兄妹、米万钟、黄辉、赵宧光、宋珏、陈洪绶。

詹景凤(1532-1602),字东图,号白岳山人、中岳山人、天隐子、天隐生、大龙客等,徽州休宁流塘人。

詹景凤画像

隆庆元年(1567)举人,初为江西南丰、麻城教谕,改南京翰林院孔目,迁南吏部司务,在金陵七年,先后与名士王世贞、陈文烛、王元贞、屠隆等砌磋文艺。万历三十三年(1595) 谪四川保宁教授,周览所至,题咏几遍。

万历二十六年(1598)升广西平乐府通判,民风丕变,列邑推奖誉,未及迁而以疾卒于官。性豁达,负豪侠,雅好诙谐,抵掌古今成败,侃侃如数家珍。其家族数世好古,储奇物及书画甚丰。

万历四年(1576)冬,曾访嘉兴项元汴,得观其所藏,后在苏、松、金陵又得尽览诸家所藏,阅历既富,遂精鉴书画。又长于墨竹,尤以草书名世。朱谋垔《续书史会要》称:“(景凤)深于书学,用笔不凡,如冠冕之士端庄可敬。狂草若有神助,变化百出,不失古法,论者谓可与祝京兆狎主当代。”评价甚高。著有《东图集》《詹东图玄览编》《詹氏小辨》《画苑补益》《书苑补益》等。

詹景凤的书法,初也规模晋人,王世贞《弇州续稿》曾记云:“景凤于文章师二京,时出入《庄》《左》,于书师右军父子。”然观其传世作品,多为大幅狂草,去二王风规远甚。

《杜甫诗轴》(塞外忽传收蓟北)

如其书狂草《杜甫诗轴》,用笔苍润华滋,通篇淋漓酣畅,一气呵成,章法处理有如天成,是其传世作品中的佳作;又如上海博物馆所藏《北岩寺诗草书卷》,多用枯笔,润燥相间,亦颇见气势,惜有油滑之习

《北岩寺诗草书卷》

可窥其在学习怀素草书的同时,亦染有明代中期张弼草书末流的习气。因此,詹景凤的草书,时人非议亦烈。若周之士称:“詹景凤酷仿狂素,亦为可观,而笔落蹊径,终为幻怪,牛鬼蛇神,酒肆物耳。”批评颇为苛烈。

邢侗(1551-1612),字子愿,临邑(今山东临清)人。万历二年甲戌(1574)进士,授南宫令,历御史参议,官至陕西行太仆寺少卿。世称邢太仆。

苏文作:邢侗画像

邢侗年三十六即称疾乞休。家资巨万,筑来禽馆于古犁丘上,减产奉客,遂至中落。

邢侗以词翰著称,亦擅画松、竹、兰等,尤精于书法,时人评谓:“今书名之振世者,南则董太史玄宰,北则邢太仆子愿,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遂有“北邢南董”之称。

“晚明四家”与“北邢南董”

后世又有晚明四大家邢、张、米、董之说。邢侗著有《来禽馆集》。家藏法书甚富,曾自勒上石,刻成《来禽馆帖》,其中所刻王右军《十七帖》,以刻帖中之上乘著称。

邢慈静,邢侗之妹,贵州布政使马拯之妻。为明代不多的女书法家之一。亦善画,精于白描花卉与佛像人物,又以刺绣精湛绝伦名重于世。

邢侗幼即能书,七岁作擘窠大字。稍长喜吴门王宠小楷。以后避开当时风靡书坛的文家书风,直追魏晋,主攻二王,一生临习不辍,尤其在《十七帖》上下力最深。世有称“先生书法断以山阴为宗,唐宋名家不以屑意”,其实并非如此,史孝先在邢侗《来禽馆集》小引中所云当较客观:

侗法书工诸体,张、怀、锺、索、虞、米、褚、赵,规模肖像,咄咄逼人。而其最会心慊意,尤在右军。居然有龙跳虎卧之致,试取临池妙墨,错杂诸名帖中不辨。蝇头真楷,遒媚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它擘窠大书,体势洞精,奕奕生动,雄强如剑拔弩张,奇绝如危峰阻日、孤松单枝,而一种秀活,又如扬州王、谢人共语,语便态出也。

史孝先关于邢侗书法的评价与其传世作品基本相符。邢侗所学较博,作品面貌也较多。其中史孝先提到他的临池妙墨,即指他平日临池之日课,今日尚能见到。需要特别拈出的是其中有些临作,直写成大幅立轴条幅,改变原帖章法,以临作代创作,这种展大尺幅的临作,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探索,并领先于王铎。广东省博物馆藏邢侗《临十七帖轴》,上海博物馆藏《临王羲之豹奴帖轴》,都是这类作品的典型。

邢侗《临王羲之豹奴帖轴》

对于邢侗书法的评价,后世多认为水准在米万钟之上,但比之董其昌与张瑞图,似个性不足。周之士《游鹤堂墨薮》却认为:“近代邢子愿书,研精二王笔法,恒仿佛《十七帖》意,即其卷素所书,亦多述王帖,可谓极意临摹者矣。宋、齐而下,书法衰飒,晋魏风轨扫地者,已非且夕之故,乃公独裒然辟除陋习,追迹逸少,亡论其精诣谓何,即其矢志则已超人一等矣。韩昌黎以文章振起人代之衰,其此之谓乎!”这最后两句话,是说邢侗欲以追摹右军,重振书风,实点破邢侗毕生追求之苦心。

邢侗书法,据李维祯在《大泌山房集》中记载:“邢司马平倭,至高句丽,有李状元妻托致意子愿,愿为弟子。朱宗伯出使,从人适携其字二幅,购之黄金同价。琉球使者入贡,愿小留,买邢侗书去。”可知当时曾名动海外

邢慈静的书法与其兄大抵相仿,摹古的功夫下得很深。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其《临赵孟頫尺牍》,笔力矫健,遒润爽俊,有很深的功力。

邢慈静《临赵孟頫尺牍》

邢侗与邢慈静的作品,曾刻入《来禽馆法帖》中。又有王司封集邢伺晚年行押尺牍,刻成《邢子愿法帖》五卷,董其昌尝为之序。此外后人还曾集其书刻有《来禽馆真迹》《来禽馆真迹续刻》等。

米万钟(1570-1628),字仲诏,号友石居士,又号湛园、海淀渔长、石隐居士等。其先为陕西安化人,迁居顺天(今北京)。自称宋代书家米芾后裔。万历二十三年(1595) 进士,二十四年授江宁令,升迁江西按察史。因得罪阉党,于天启五年(1625)被魏忠贤亲信倪文焕弹劾,降罪削籍。

苏文作:米万钟画像

崇祯元年(1628),阉党败后复出,出任太仆少卿,卒于任上。

米万钟书画皆善,有石癖,人谓无南宫(米芾)之颠而有其癖。他玩石画石,泼墨巨幅,元气淋漓。又作山水,仿倪云林法。花卉则似陈白阳。著有《篆隶考讹》二卷及《澄澹堂文集》等。

米万钟的书法,主要见于行草,学米芾,谓得家法。然观其传世书作,如《湛园花径诗轴》《七言律诗轴》(上海博物馆藏),皆可谓不得米芾笔,字势易米之纵放为横撑,大幅行草多见枯笔、破笔,较之南方书家有豪放苍朴之气,然时显用笔空乏和粗率

《湛园花径诗轴》

其在北方雄踞书坛达四十年,故有与邢侗、张瑞图、董其昌并称为“晚明四家”之誉。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在这四家中,米万钟的作品最为单薄。

黄道周在崇祯年间曾两次批评时风,均涉及米万钟,云:“比来缙绅不书小楷,长安贵人四行一札。黄平倩(辉)而下至米友石(万钟)皆用白羊毫,王百穀用白羊毫间以麻苎,董宗伯时亦用之,此皆大书寸咫而上。古人天子书与群公一札十行。如此笔墨岂足贵乎!”又云:“米友石晚年大窥阃奥,不复作蝇头,今已杳然。”

这说明当时的风气,作大字已有用羊毫者,但王穉登所用是夹了麻苎的兼毫,董其昌只是“时亦用之”,并未放弃以狼毫作小字。然米万钟晚年则放弃作小字。其间可窥黄道周已看到米万钟等大字空乏之病,所以他说米万钟的风气到崇祯时代“今已杳然”,影响很快消失了。董其昌门人倪后瞻曾回忆云:“董先生于明朝书家不甚许可……于米友石则唾之矣。”大抵可看到明代未年人们对米万钟的书法是有异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