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万美元买入,31年后,拍出4.46亿元天价,这幅画凭什么?
发布时间:2025-03-06 17:56 浏览量:6
《十面灵璧图》局部
2020年10月18日晚,在北京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现场,空气仿佛凝固般地紧张着。那拍卖师手中的木槌,悬而未落,全场之人都屏息凝神——明代画家吴彬的《十面灵璧图卷》,正经历着一场跨越31年的命运对决。
4.46亿元,成了!而且在加上佣金之后,这幅画最终以5.129亿元这样的高价成交,竟然打破了当时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拍卖纪录。
不过31年前,它首次在纽约苏富比亮相之时,仅用121万美元便完成了交易。这幅画经历了海外诸多的曲折之事,才终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它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1989年12月,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神秘的中国古画缓缓地、悄然地现身。当那幅《十面灵璧图卷》以121万美元最终落槌之际,全场顿时一片哗然——需知这乃是中国书画首次在国际拍卖中成功冲破百万美元的大关呀。
当时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尚处于刚刚萌芽的阶段,西方的藏家们对东方艺术的认知,颇为有限。而这幅画,却被美国的兹夫夫妇收入囊中,自此之后,便秘密珍藏了30余年之久。
31年之后,在2020年秋季的北京保利拍卖会上,《十面灵璧图卷》是以“咨询价”这种形式展示出来的,起拍价被设定为1亿元。仅仅过了几分钟,竞价就快速地上升到了3亿元,接着就进入了僵持的状态。
在持续40分钟非常激烈的拉锯战当中,通过电话委托的买家和在现场的藏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是以4.46亿元成交落槌。再加上佣金之后,成交的价格达到了5.129亿元,再次刷新了当时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最高价格记录。
保利古代书画部总经理范长江感慨:“它的唯一性,那独特之处,艺术价值以及其蕴含的思想深度,完全配得上这个价格。要是再次进入拍场,或许还能够刷新纪录呢。”
1608年,明代“石隐庵居士”米万钟在南京六合县,偶然得到一方灵璧石。此石高仅一尺八寸,却“面面皆可观赏”,那嶙峋之态,仿若三山五岳般。叩之声如钟磬之声。米万钟视其为珍奇之宝,为它取名“非非石”,并且邀请挚友吴彬为其塑造画像。
吴彬被称为晚明的“画仙”,以变形主义画风而闻名。他历经数月之久,仔细地观察此石,从十个不同的角度,将其绘制成卷(故而画名叫作《十面灵璧图》)。
作者在画中的落款
每一幅皆以真实的尺寸展现出来,还巧妙地把几何原理、音律节奏以及五行之说融合其中。画中的石头,时而似西子出浴般婀娜;时而像飞燕起舞般灵动。并且凭借着三维视角,打破了传统的平面构图,在后世被称作“晚明的立体主义”。
画完之后,米万钟邀请诸多知名人士,为之题写跋文。晚明文坛的领军者董其昌,对这幅画赞个不停,称其“灵光闪耀”,并且说“仿佛能够映照星斗之间”;内阁首辅叶向高,也感慨此画“千奇百怪”,还称“于十面之中,纵横挥洒”。画卷起始之处,由书法家邢侗题写“岩壑奇姿”,黄汝亨用“五岳一片云”来烘托画中的意境。
米万钟另一重身份乃是北京勺园的设计者。勺园取“海淀之一勺”之意以水景而闻名,曾经是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觐见乾隆时的歇脚之地。园中奇石林立,那非非石更是核心景观。在明末的战乱之中,勺园被毁坏,唯有《十面灵璧图卷》留存了下来,成为了园林与赏石文化的唯一见证。
入清以后,《十面灵璧图卷》为满族贵族萨迎阿所藏;而后他把此画赠予了身为山东巡抚的爱山。清末之际,乃一个动荡之时,这幅画作流落到了海外。直到1989年,它才在纽约再度现身。当时中国的藏家竟没什么能力参与竞争购买,兹夫夫妇就将其悬挂于洛杉矶的宅邸里,而且极少给人看。
在保利特展上,此画与当代艺术家曾梵志、展望以石为主题的作品一同展出,在古今对话之际,中国传统赏石美学再次被激发。正如学者所言:“它让世界知晓,中国艺术的价值,绝不低于任何西方经典。”
从米万钟的桌子上,转至纽约收藏家手中;从121万美元,这个数字,升至5.129亿元这个价格,《十面灵璧图卷》每次易主,都在不断书写新的历史。
它不单是一件,艺术市场中的“硬通货”,更是中国文化基因的传递者。在这个过程里,《十面灵璧图卷》,不但目睹了,价格攀升之现象,还承载着,深沉的文化意义。每一次转手,仿若都在诉说,一段独特的故事,把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
今日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这幅长卷时,仿佛能听见米万钟的痴叹、吴彬的笔触,以及拍卖槌下的时代心跳。或许正如范长江所言:“下一次现身,它还将创造奇迹。”而这幅画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