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元代的书法教科书

发布时间:2025-02-20 03:31  浏览量:6

以赵孟頫为首的元代书坛,由于推崇古法,期望在全面回归的书法道路上,追寻前朝失去的传统,于是各种旨在恢复古法的书法教科书相继问世,分析这些教科书的类别,大约有两种:

1、以技法传授为主,旨在介绍和阐述某种书体的技法论。

2、书论汇编。以书论传授为主要内容,大多汇集古代各家的论书语录,并涉及古代书论各个方面,但其宗旨不外推重古法。

1、吾衍《学古编》

由于布丁的主业是篆刻,说到元代以传授技法为主要内容的教科书,当然要首先提一下吾衍的《学古编》。

关于吾衍的个人简介,可见本系列文章的第166篇或本人的篆刻相关“印人传”文章。

《学古编》成书于元初大德庚子(1300),共分二卷。

第一卷就是我们非常熟悉《三十五举》。这《三十五举》的的前十七举是关于学习篆书的教科书;后十八举则是关于篆印(即写印稿)的教科书。由于布丁有详细的关于《三十五举》的阅读笔记,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一阅,这里就不再细论了,只着重说其中两“举”介绍一下:

“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书,即古之平常字,历代更变,遂见其异耳。不知上古初有笔,不过竹上束毛,便于写画,故篆字肥瘦均一,转折无棱角也。”(第二举)

这一举,形象地说明了篆书作为书法原始形态的特征,其书法的历史发展观视角值得重视。

“小篆一也,而各有笔法,李斯方圆廓落;李阳冰圆活姿媚;徐铉如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锴如其兄,但字下如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隶法,似乎不精,然甚有汉意;李阳冰篆多非古法,效子玉也,当知之。”(第八举)

这一举,他通过各家用笔细微的差别,说明小篆一以贯之而代有变化的道理。需要注意的是,他还注意到了李阳冰篆书多非古法的问题,这也是文字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二卷《合用文籍品目》则依据上卷所需提供一个参考书目和工具书目(全文见收于韩天衡主编的《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卷,西泠印社出版社)。

2、释溥光《雪庵字要》

释溥光,字玄晖,号雪庵,俗姓李。大同人。因赵孟頫而荐之朝,特封昭文馆大学士,赐号玄悟大师。

雪庵以大字称于世,《书史会要》称其“为诗冲淡粹美,善真行草书,尤工大字,国朝禁匾皆为其书。”《雪庵字要》又名《雪庵大字法》,实为雪庵写大字的经验之谈。

《雪庵字要》的立说主要动机是“取以永字为则,设其八法之要,集而成式,简明易见,欲以广其传也”。从书法的普及角度而言,他的“凡学书大字者,必当先学书小字端楷,而无偏促粘滞之病,然后自小而渐,可至于大”的教学方法,在当时有着匡正时弊的普遍意义。

3、陈绎曾《翰林要诀》《法书本象》

陈绎曾(约1286-1345),字伯敷,号小仙。处州(今浙江丽水)人,一作浙江归安人。元统间进士,官至国子助教。诸经注疏,多能成诵。

陈绎曾著述颇多,有《文说》《文筌》《行文小谱》及书法论著《法书论》《论八分》《论章草》《论行书》《论隶书》《论楷书》等,多已不传。《翰林要诀》是他的代表著作,有多种传本,其中被清人冯武收入《书法正传》的版本中,有至正二年(1342)朱升的题记,由此可知该书的成书年代。

《翰林要诀》一卷,分十二节:一执笔法,二血法,三骨法,四筋法,五肉法,六平法,七直法,八圆法,九方法,十分布法,十一变法,十二法书。其中既有沿袭古人关于执笔、结字、章法的论说,也有其独到的创见。

陈绎曾在《血法》一卷中,实言水分与墨色之关系,即专论墨法。言称“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他直接演绎“墨法”的概念,并通过“蹲、驻、提、捺、过、抱”等运笔方法,论述“血法”的内容。进而他还在《肉法》中,论及纸张材料与墨法的关系:

(纸)强弱有分数,笔力临时斟酌之。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粗即多累,积则不匀。

又于论“砚”时云:“砚池宽面细,每夕一洗,则水墨调匀,血肉得所。”他认为,墨法的干、燥、湿、浓、淡都与用水有关,这就进一步与前文所谈运笔与血的关系互为补充,将墨法对于骨、肉的影响阐明。

陈绎曾的《翰林要诀》主要是以法为根本的,具体到教学中,他还注意到作者情性的变化与字的形质变化都对风格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较有价值,我们转录过来:

情: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气:清和肃壮,奇丽古淡,互有出入者是。窗明几净,气自然清;笔墨不滞,气自然和;山水仙隐,气自然肃;珍怪豪杰,气自然奇;佳丽园池,气自然丽;造化上古,气自然古;幽贞闲适,气自然淡。八种交相为用,变化又无穷矣。

形:字形八面,迭递增换,一面变,形凡八变;两面变,形凡五十六变;三面以上,变化不可胜数矣。

势:形不变,而势所趋背各有情态。势者,以一为主,而七面之势倾向之也。

在情与气的论述中,他既阐明了书写者的情感能使作品产生舒、险、敛、丽的不同风格,又阐明了书写时客观环境、性格习惯、胸襟识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他概括为清、和、肃、壮、奇、丽、古、淡八种风格。

总之,主观与客观是导致书法风格千变万化的主要原因。

在形与势的论述中,他则从书法本身的美出发,认为结字的变化亦是十分重要的,并强调形不变而“势所趋背”也各有情态。虽然作者未能再明确地论述笔势、字势与局势(通篇章法)的关系,但他能认识到形是“变化不可胜数”的原因之一进而认识到“形”的变化以外“势”的重要意义,已属难能可贵了。

陈绎曾传世书学论著,另有《法书本象》一篇,对于大篆、小篆、汉隶、八分、楷书、真书、小楷、行书、草书、小草、章草、飞白等各种书体,都给以“本象”的界定,颇见匠心。与其《翰林要诀》对照,更可看到当时人对于法度的认识和要求。

第一类教科书,在元代还有佚名的《书法三味》、应在的《篆法辨诀》。还是因为与篆刻相关的原因,我们对应在的《篆法辨诀》多关注一下。

应在,字止善,句章(今浙江宁波)人,善篆书。《篆法辨诀》以歌诀的形式写成,押韵而便于上口,旨在辨别篆与楷在部首偏旁与形构上的区别,对于学习篆书不失为明六书之义、辨篆法正误的通俗教材。

汇编前人的书论,在元代颇成风气,赵䶵辑《书则》、苏霖辑《书法钩玄》、吕宗杰辑《书经补遗》、刘惟志辑《古今集论字学新书》、盛熙明《法书考》等,大抵杂取前人书论,分类汇编,或间插人己论。以赵䶵《书则》为例,其宗旨甚为明确,《书则》前有韩性(1266-1341)《序》,云:

夫今承旨赵公,以翰墨为天下倡,学者翕然而景从。赵君伸德,尝请书法之要,公谓:“当则古,无徒取法于今人也。”仲德于是取古人评书要语,辑为一书,名曰《书则》,以成赵公之意,而惠学者以指南也。

夫书者六艺之一,儒者所当事也。书有自然之理,理之所在,学者则焉,射之正也,车之轨也,砭剂之俞荣也,是书传,学者之厚幸非欤。

把古代书法理论作为学习书法的法则、轨道,正是元代这些书论汇编出现的真实原因和动机。

必须指出的是:元代书法尽管在赵孟頫的影响下,以晋人为主要学习对象,并且强调学习古人笔法的重要性,但并不排斥宋人的书学思想,这一点与明代初年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摒弃宋代书法并不一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盛熙明《法书考》——

盛熙明《法书考》

《法书考》确切的成书时间是至顺三年。它作为一部编辑的书法理论著作,共分八卷,分别为《书谱》《字源》《笔法》《图诀》《形势》《风神》《工用》《附录》。

如上所述,元代书法理论家并不排斥宋代的书论,若欧阳修、黄庭坚、米芾、宋高宗、姜夔等论书名言均编入各个章节。此外,对于宋代流传的一些佚名书论著作。如《翰林禁经》虽不知作者,亦留心收入。反映了作者对文献资料的精博和深厚的书学修养。

《法书考》在精选古代书论中,条分缕析、编排整理也独具匠心,每卷的开始多为总论,出盛熙明己手,这些书论反映了作者本身的书学思想,如卷三《笔法》云:

夫书者,心之迹也。故有诸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然挥运之妙,必由神悟,而操执之要,尤为当务也。

卷五《形势》云:

点画既工而后能结体,然布置有疏密,骨骼有肥瘠,不可不察也。

卷六《风神》云:

翰墨之妙,通于神明。故必积学累功,心手相忘,当其挥运之际,自有成书于胸中,乃能精神融会,悉寓于书,或迟或速,动合规矩,变化无常而风神超逸。是非高明之资,孰克然耶。

《法书考》作为元代出色的书论汇编,受到同时代人的高度评价与后世的重视。盛熙明作为一位少数民族书法理论家,能有如此精博的书学修养,正反映了元代各民族大融合、汉文化大传播的时代特征。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