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明性,慎言立命;观时守静,养德致远;悟道归真,和光同尘

发布时间:2025-02-06 17:00  浏览量:24

夫天地之间,人伦之际,莫不有至道存焉。

修己者若琢玉于昆冈,涉世者若操舟于沧海。昔仲尼言"修己以敬",释迦示"明心见性",老聃论"致虚守静",三教殊途而同归,皆在澄澈心源,培固根本。今观世道纷纭,人欲如川流不息,欲立身于天地,当以清心为砥柱,以慎言为圭臬,此乃三教共证之真诠,千古不易之至理。

《礼记》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慎独之功,即在澄明本心。

昔曾子日三省其身,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皆以清心为务。心若明镜,则喜怒哀乐皆中节;心若止水,则毁誉得失尽可平。此正《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之奥义。慎言之要,犹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非缄口不言,乃言必及义。昔子产铸刑书,片言折狱;晏婴使楚,三寸舌存国。此皆"言满天下无口过"之典范。

《坛经》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然凡夫之心,常为八风所动,故需时时勤拂拭。

禅宗公案载:二僧论幡动风动,六祖慧能直指"仁者心动",此即清心之要谛。慎言之道,在佛家谓之"正语",乃八正道之基。佛经有云:"众生言语,犹如谷响",智者知言说如空谷回声,故能"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昔维摩诘居士一默如雷,文殊菩萨赞叹"是真入不二法门",此乃大音希声之至境。

《道德经》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骑青牛出关,惟留五千真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方悟鱼乐之辩。

清心之道,在"涤除玄览",如明镜照物而不留痕迹。慎言之要,在"大辩若讷",如天地不言而四时行。列子御风而行,心无挂碍;庚桑楚居畏垒之山,口不臧否。此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实证。

观今之世,信息如洪流奔涌,言语若飞矢穿空。世人或溺于物欲而心旌摇荡,或困于口舌而祸患频生。当此之时,尤需:以儒门"戒慎恐惧"之心持守中正,以释家"观自在"之智照破迷障,以道家"致虚极"之境涵养本源。清心非枯木死灰,乃似明月映千江;慎言非噤若寒蝉,实如良贾深藏若虚。

清心者,若春阳融雪而草木自生,若秋潭印月而万象俱现,若冬炉点雪而寒暑皆忘。慎言者,如春雨润物而不争其功,如秋霜肃杀而不彰其威,如冬阳煦暖而不炫其光。修己之道,在"时时勤拂拭"的笃行;涉世之方,在"句句细思量"的审慎。

三教同参,可知:心不清则道不明,言不慎则德不立。此理通贯古今,放之四海而皆准。

愿诸君:常怀冰壶秋月之心,谨守金人缄口之诫,则修身齐家之道在其中,治国平天下之理亦在其中矣。如此,方不负天地生人之意,圣贤垂教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