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道德经》的“一”和“道纪”,重启精彩人生
发布时间:2025-04-19 13:47 浏览量:25
轻松读懂《老子·道德经》第14章
一、分段详解
(一)视之而弗见,名(1)之曰微(2);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3);㨉(4)之而弗得,名之曰夷(5)。
【详解】
什么是“道”?“道”是“一个整体的态势”,是万物自身必须具有的态势。从人类社会到自然界,从一粒细胞、一座城市,乃至太阳系……任何事物自身都是一个整体的态势。一个整体这种态势就是“道”,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脱离“道”。
(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读者们不妨抱着审视的态度,读完本文后再对比一下自己心中的“道”,看两者有何不同。)
“道”是无形、无声、无质的,三者共同构成“道”的特性。
第一,“道”是无形的。
万物虽然各自处于“一个整体的态势”,但它们各自的形态却千差万别、无穷无尽。如果“道”有了具体的形状,就无法涵盖万物的多样性,所以“道”必须是无形的。正因为“道”是无形的,才能超越具体形态,为万物提供一个统一的、无形的基础框架;让万物能够在这一基础框架下展现出各自独特的形态。
第二,“道”是无声的。
老子说:“大音希声。”[宏大的声音没有声音。]表面上看,这句话很矛盾,宏大的声音怎么会没有声音?
宇宙中没有最大,只有更大。如果“道”有声音,则意味着存在比它更大的声音,意味着“道”不能被称为“大”。“道”之所以宏大,正是因为它能容纳万物的声音。万物的声音纷繁复杂,微风的轻拂声、昆虫的鸣叫声、机器的轰鸣声、人类的笑语声……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构成了宏大的声音。而“道”正是这宏大的声音的基础,容纳万物,让万物的声音在“道”的无声中得以存在和展现。
总之,正是因为“道”没有声音,所以能容纳和展现万物的声音,体现了“大”的本质。
第三,“道”是无质的。
这与前两个特性的道理是相通的。如果“道”有了自己的实质,有了自己的实体,则无法容纳万物,也无法被万物共同使用。就像一支笔,要么你在用,要么我在用,要么轮换着用,不能你我他一起同时在使用这支笔。
正因为“道·一个整体的态势”没有自己的实质,是无质的,才能为万物提供能满足各自所需的基础框架。“道”的无质性使“道”能够超越具体的物质形态,成为万物存在的统一态势。
【注释】
(1)名:称说,描述。
(2)微:无,没有。在此指“无状”。
如《国语》:“微我,晋不战矣。”[没有我,晋国不会出战。]
又《论语》:“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我们都会像夷狄那样披头散发,穿左边开襟的衣服。]
(3)希:无声,不出声。
(4)㨉(mǐn):抚摸。
(5)夷:消灭,毁灭,铲除。在此引申为“无质”。
如《国语》:“是以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因此人们毁灭他们的宗庙,而且烧毁祭祀用的礼器。}
(二)三者不可至(1)计(2),故混而为一。
【详解】
老子说:“万物尊道而贵德。”[万物都尊重“道”、遵循“道”,并且重视恩德。]为什么?
万物多姿多彩,千差万别,无穷无尽。试想一下,假如“道”能够用某个具体的形状、声音或物质来计量,那还怎么能够成为万物统一的存在态势?还怎么能让万物共同遵循“道”?还怎么能让万物以“道”为尊?
正因为无形、无声和无质三者无法用具体的形状、声音和物质来达到计量,所以“道”才能成为任何事物的存在态势,能统一万物。万物各自都是“道”,是“一个整体的态势”;万物合起来构成整个宇宙,这还是“道”,是“一个整体的态势”。这叫“混而为一”!
“道”的无形、无声、无质,使“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贯穿于万物之中,贯穿于万物的生成、发展与变化之中。从一粒卵子和一粒精子合二为一,成为一粒受精卵,再不断生长分裂,直至成为一个人,这个过程始终是一个整体的态势;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混沌世界到天地万物,始终是一个整体的态势;从日月星辰到整个宇宙……这一切无一不是“道”,无一不遵循“道”。
“道”就像一个无形的平台,将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让万物各自为“道”,展现出各自独特的存在,又展现出宇宙的整体态势,使万物能够统一。
【注释】
(1)至:达到;周到,周全,最好的。
(2)计:计算,核算,计量。
如《孙子兵法》:“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
(三)一者,其上不收(1),其下不忽(2)。寻寻(3)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4)。
【详解】
“一”就是“一个整体”。如前所述,任何事物自身都是一个整体的态势,从一块石头到整个宇宙,无一不是“一”的体现。由此可见,“一”是万物的模型,这个模型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它能把任何复杂的万物都简化为“一”;复杂则在于它蕴含了无限的可能性,从微观到宏观,从已知到未知,“一”都贯穿其中。
“一”的特性是什么?“一”没有上界和下界,代表了无限的可能性。因为“一”没有明确的界线,所以可以向上和向下不断探寻。但无论如何探寻,最终都会陷入一种无法描述的境地,重复回到无物可寻的程度。这叫“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当向上探寻“一”时,会发现其上界是开放的,而不是收缩合拢的。例如,一块石头是“一”,一个地方是“一”,一颗星球是“一”,整个宇宙也是“一”,是一个整体。如果继续向上探寻,将超越宇宙的范畴,陷入无法描述的境地,仿佛进入虚无之中,找不到可以命名的事物。当向下探寻“一”时,情况同样如此。一块石头是“一”,是由无数沙粒组成,而每一颗沙粒也是“一”;再往下探寻,一个原子是“一”,一粒夸克是“一”。如果再继续往下,又会陷入无法描述的境地,仿佛进入虚无之中,找不到可以命名的事物。
无论我们从哪个方向去探寻“一”,最终都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任何存在的事物都可以用“一”表示,无需确定这个事物究竟是什么。
因此,“一”是万物的模型。尽管万物形态各异、无穷无尽,但各自是“一”的不同表现形式,并且是宇宙这个大整体的一部分,而每一部分又各自为“一”。老子把这种情况描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即没有固定形状的形状,没有固定具体事物的景象,模糊而不分明。
【注释】
(1)收:收缩,合拢。
(2)忽:灭亡,灭绝,终结,带有忽然、迅速意。
如《诗经》:“是伐是肆,是绝是忽。”[讨伐他们,猛烈攻击,全部歼灭,迅速灭绝。]
(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1)今之道,以(2)御(3)今之有(4),以知古(5)始,是谓道纪(6)。
【详解】
如前所述,“一”是万物的模型,贯穿于万物和整个宇宙之中。所以“一”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可以代表无限的可能性。往后搜寻,我们永远见不到“一”的终点在哪,找不到后面,所以不能跟随。往前搜寻,却永远见不到“一”的起点在哪,找不到前面,所以不能迎接。故曰“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一”和“道”是什么关系?“一·一个整体”是万物的原型,而“道”是“一的态势·一个整体的态势”,是万物存在的态势。所谓“道生一”,即“一个整体的态势”可以衍化成“一”,衍化成万物的原型。
“一”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那么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去延续“道”?我们无法直接追寻“道”的起点,也无法确定“道”的终点,所以只能遵照现在的“道”,去掌控目前存在的情况,去知道已经开始。这个“目前存在的情况”是现在的“有”,这就是“道的出发点”,也可叫“道的节点”。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这句话,古今版本略有不同,有两处地方值得关注。
第一,执今之道。
传世本作“执古之道”,引发诸多学者的激烈争论,各执一词,都坚信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本文无意争论孰是孰非,在此举一例子,任凭看官们自己判断。
一个刚刚添了小宝宝的三口之家,这是现在的“道”,是现在的“有”。小两口升级为父母后,身上就多了一份责任。以前半夜想吃烧烤就一起去,现在宝宝一哭你连厕所都去不了;以前周末可以睡到中午,现在三更半夜要起床给孩子换尿布;以前可以当个月光族家庭,现在要发愁买什么样的纸尿布才能让宝宝舒服……所以,过去的“道”已经一去不返,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生活,而要遵照现在“道”,去掌控现在的“有”。
(注:看,多简单的道理。《道德经》说的都是简单的道理,没有众人所期盼的那么复杂。)
第二,以知古始。
甲骨文的“固”写作“古”,此处的“古”是“固”的初文,意为已经、确实、固定。
例如,古本中的“将欲弱之,必古强之”,这里的“古”实际上是“固”,所以传世本都直接作“固”。这原本已经正确,但总有人喜欢画蛇添足,认为“固”通假“故”,把整句话翻译为“要想削弱它,一定先要故意强大它”。这难道不可笑吗?我想削弱你,却还要先让你强大,这岂不是给自己添麻烦?我之所以想削弱你,是因为你已经强大,让我受到威胁,所以才想削弱你。就像美国之所以要削弱前苏联,是因为苏联让他们坐立不安。类似的还有“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很多人解释为“将要废除它,一定先要振兴它”。我本身就想要废除你,却还要先振兴你,这不是给自己添堵是什么?真要等你振兴了,谁废除谁那就说不定了。
因此,“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的意思是:遵照现在的“道”,去掌控现有的情况,去知道已经确定的开始。这个“已经确定的开始”就是“道的出发点”。就如上例,无论小两口过去再怎么自由和懒散都无所谓,但现在是三口之家了,生活需要重新出发。所以现在的三口之家,就是“道的出发点”。
正如《列子》所言:“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列子的意思是什么?事情之前的已经过去,想管也管不到了;事情之后的还没发生,我怎么知道?我只看到现在已经确定的事实,这就是事物的出发点。这就是“道纪”。
【注释】
(1)执:依据,遵照。
(2)以:去,目的是,用来。
如《诗经》:“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我有备好的腌菜和干菜,去抵御寒冬。}
(3)御:控制,掌控;统治,治理。
(4)有:存在,出现,在此表示目前存在的情况。
(5)古:“固”的本字。已经;确实;固定。
(6)纪:头绪,即出发点、节点。
二、古本与译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㨉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看的时候见不到,只好称说“道”是无形的。
听的时候听不到,只好称说“道”是无声的。
摸的时候得不到,只好称说“道”是无质的。
无形、无声和无质,三者无法都用具体的形状、声音和物质来达到计量,所以把三者混在一起,作为“道”的特性。
【一者,其上不收,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一”的样子,上界不收缩合拢,下界不迅速终结,没有明确的界线。不断探寻“一”的上界和下界,最终都会陷入无法描述的境地,重复回到无物可寻的程度。这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形状,没有固定实质内容的景象,这是模糊而不分明的。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想要跟随“一”,却看不见终点在哪;想要迎接“一”,却看不见开头在哪。遵照现在的“道”,去掌控现有的情况,去知道已经开始,这叫“道的出发点”。
三、后记
“一”就是“一个整体”,是万物的模型,即是万物各自的样子,又是万物统一的样子。所以“一”是贯通万物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设想一下,如果“一”是永恒不变的,那还怎么能贯通万物?怎么能成为万物统一的模型和样子?
“道”是“一个整体的态势”,即是万物各自的态势,又是万物同样的态势。所以“道”是贯通万物的,不是固定不变的“道”。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你心中的“道”是什么,不妨探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