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熙明《法书考》卷二之一
发布时间:2025-04-10 05:40 浏览量:35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分享盛熙明的《法书考》卷二。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1】
字源
图书既出,书道尚矣。固知文字之始,非特仓颉也。后世作者,皆乘时而增损之。然宇内万国,文字各异,其源未能详诘也。
【今译1】
字源
书籍文献出现之后,书法之道就被尊崇了。本来就知道文字的起源,不只是仓颉一人创造的。后世的创作者,都是顺应时代对文字进行增加或删减。然而天下众多国家,文字各不相同,它们的源头不能详细地追问清楚。
【原文2】
尝观竺典云,造书之主凡三人,曰梵,曰伽卢,曰仓颉。梵者,光音天人也,以梵天之书传于邙土,其书右行。伽卢创书于西域,其书左行。皆以音韵相生而成字,诸蕃之书,皆其变也。其季仓颉居中夏,象诸物形而为文,形声相益以成字,其书下行。未知其说果何所据也。
【今译2】
我曾经阅读佛教经典,上面说创造文字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分别叫梵、伽卢、仓颉。梵,是光音天的天人,他把梵天的文字传到了中土,这种文字是从右往左书写的。伽卢在西域创造了文字,他创造的文字是从左往右书写的。他们创造的文字都是依据音韵相互衍生而形成的字,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字,都是由这些演变而来的。最后出现的仓颉处于中原地区,他模仿各种事物的形状而创造出文字,将形旁和声旁相互配合而形成文字,他创造的文字是从上往下书写的。不知道这种说法究竟有什么依据。
【原文3】
因而考之,盖西方以音为母,华夏以文为基,诸国之风土语音既殊,而文字遂亦各异。溯流穷源,其法似不出乎此三者也。
【今译3】
因此我对其进行考证,大概西方以语音作为文字的基础,而华夏以象形的文字作为基础,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语音既然不同,那么文字也就各不相同了。追溯源头,探寻根本,创造文字的方法似乎都不出这三种。
【原文4】
呜呼!制书以载言,因言以达意,意苟相符,则言可忘,言假以传,而书非定法。古之至人,由其习俗之殊,随宜而制作。虽东西各源,而传理实一。古今迁变,而华质靡常,夫岂人力所能及哉!今以华梵创书之旨,列之于篇。
【今译4】
唉!创造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假如思想能够相互契合,那么语言就可以被忘掉,语言借助文字来传承,而文字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法则。古代那些道德修养极高的人,由于各地习俗的差异,根据实际情况来创造文字。虽然东方和西方的文字起源不同,但传达道理的实质是一样的。从古到今,时代变迁,文字的华丽与质朴也没有固定的标准,这哪里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呢!现在把华夏和梵文创造文字的主旨,列在这篇文章里。
【原文5】
梵音
梵者,不啰麻也,合而言之为梵,此云光音天也。其字之母凡五十,曰悉昙章,此云能成诸义也。其中十六字为转声之范,三十四字为五音之祖,或一、或二、或三,至于联载互合,而有轻重、清浊、非清、非浊等声,其详见于天竺字源,今存其母如左。十六声者,右依天竺声明字源及诸教中有十六转声。
【今译5】
梵音
梵,就是不啰麻,合起来说就是梵,这(梵)指的是光音天。梵文字母一共有五十个,组成的篇章叫做悉昙章,意思是能够成就各种意义。其中有十六个字是转变声调的范例,三十四个字是五音的根源,(这些字母)有的一个、有的两个、有的三个,以至于相互连接组合,就产生了轻重、清浊、非清、非浊等声调,具体的情况在《天竺字源》中有详细记载,现在把这些字母罗列在下面。十六个声调的字母,(此处缺失了具体罗列十六声的内容)。以上依据《天竺声明字源》以及各种宗教中所记载的十六种转变声调。
【原文6】
今所传者,去其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之四字,惟有十二转声者,盖以此四声已在第三、第四二声中所统也。斯乃音韵之祖,因之配合而生生无穷焉。其土有五,天竺文字稍异,独以中天竺为正。削竹为笔,以贝多树叶为纸。其书广有六十四种,名载释书,兹不复详。
【今译6】
现在所流传的,去掉了其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这四个字,只有十二种转变声调的字母,大概是因为这四种声调已经包含在第三、第四这两种声调所统摄的范围内了。这十二种转变声调的字母就是音韵的根源,依据它们相互配合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那个地方(指天竺地区)有五个区域,天竺各个区域的文字稍有不同,唯独以中天竺的文字为正统。他们削竹子作为笔,用贝多树叶当作纸。那里的文字总共有六十四种,在《释书》中有记载,这里不再详细叙述。
【原文7】
谨按:诸蕃文字,虽变迁各异,然其音韵莫不祖述梵音。故今曰“梵音”而不曰“梵书”者,以其音律交合而成字,载音以导意,非若华文有六义也。郑樵尝言梵字有象形,乃其臆说耳。字母者,犹仓颉之古文也。其音韵会合而成字,犹古文滋孕而成篆也。其转变而为诸蕃之书者,亦由行、草分隶之变也。
【今译7】
谨慎地考察: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字,虽然变化不同,然而它们的音韵没有不是以梵音为根源发展而来的。所以现在说“梵音”而不说“梵书”,是因为梵文是由音律相互交合而形成文字,承载声音来引导意思,不像华文(汉字)有六种造字方法。郑樵曾经说梵字有象形的特点,这只是他的主观想法罢了。梵文的字母,就如同仓颉创造的古文。它的音韵相互会合而形成文字,就如同古文逐渐演变发展而形成篆书一样。它转变成为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字,也就如同行书、草书、分书、隶书的演变一样。
【原文8】
华文
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以统事务,繁饰既萌,易以书契,百工以乂,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今译8】
华文
庖牺氏(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抬头就观察天上的星象,低头就观察地上的法则,审视鸟兽的纹理和大地的特征,近处从自身取材,远处从万物获取,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昭示效法的形象。到了神农氏的时候,用结绳的方法来治理事务,以统管各种事情,随着繁杂的事务开始萌生,就用文字来替代结绳记事。从此各种工匠得以治理(事务),广大民众得以明察事理,这大概是取法于《夬》卦决断之意。
【原文9】
自仓颉创始,以迄五帝、三皇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今译9】
自从仓颉开始创造文字,一直到五帝、三皇的时代,文字的形体不断改变,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有七十二代君主,他们使用的文字没有相同的。
熙明的《法书考》卷二将分五集讲解,本集到此,未完待续。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