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改革:改变教死书为育人

发布时间:2025-04-06 00:43  浏览量:6

当代教育,与其说是在育人,倒更像是死板的教书。而且,教一些思维极端僵化的考试书。

原因很简单,国内教育的出路只有高考一条,而高考要过关必须要几门功课的分数同时很高才行,有一门出现差科,都会致命!所以,几乎所有人对教育的认识就成了一头扎进考试的俗套里,强制性去识记一大堆考试内容,接受高强度的考试训练!

然而,这真的是教育该有的样子吗?

个人觉得,教育的功利心太重,难免误入歧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一章让人颇爱把玩。三国时代,还没有今天的语数外理化生等考试学科,那时候倒信奉诸子百家学说。就有人质问诸葛亮的才能:“先生自比管仲、乐毅,但不知诸子百家学说精通哪一门?”毋庸置疑,无论诸葛亮回答哪一门都会有“考官”出来继续刁难,然而,诸葛亮学问通透,“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是固执于一端偏见、死啃书本的料子。当时斥之:寻章摘句,世之腐儒,古今成大事的,有几个死啃书本的?

一句话,道出了做学问的真谛:学习这活,绝不是钻进三五门狭隘课程里啃书本、考卷子。

纵观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的诸多历史名人,成就出众的大文豪、科学家真没几个死啃书本培养出来的!教育,绝非仅仅教授几门认知狭隘的书本、考考分数排排名次这么粗暴、简单。

国内的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等等,也许他们读过很多的书,然而,他们小时候也被歇斯底里逼着天天背课文、写卷子,学习各门功课?诸多的书画名人,也从小几乎天天就是写作业、学着做卷子?

当代的课程,几乎全盘学习西方的,然而,西方人的教育也像国内这般迂腐?也喜欢拿着好几门功课的卷面考试分数给人贴标签、排队吗?

其实,语文教育不应该只是背诵、学习各种考点,更多的时间要在识字的基础上教人读书学会思想、演讲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写作提升独立运用文字能力。科举制度在国内实行了一千多年,古人没见识过一张今天这样的语文卷子,却是可以大量读书和写作的。反观今天的教育,一头扎进语文的书山题海里,从一年级开始就把人淹没在各种花里胡哨的考试题里。反而几乎没有时间去读书和练习写作了。

假如牛顿见识到国内的理化生等自然科学教育,也会犯蒙的。因为,他从小喜欢大量阅读科学书籍,也喜欢捣鼓一些科学小实验,却是没有做一份当代这种模式的考试题。校园里流行的纸上谈兵的考试卷子,他应该是一份都没领教过。诚如几年前,好事的英国高材生来参加国内的高考,结果直接被考蒙了,根本不明白考官们的心思……

真正的教育,绝不是偏执的把人关在教室里背背书、做做题、考考卷子排排名次那么简单。像时下很多大学生,如果不能用学历做“敲门砖”找份安逸的工作,跟普通大众一个待遇投入到社会中,不少的只能待在家里啃老——因为社会活动中不需要做卷子、也不需要考试,更多的要看各种各样的本领是否扎实。

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学会读书、演讲、自由写作;也可以从小潜心学习书画艺术培养艺术才能;可以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书籍,投身自然学会观察记录,在实验室大量进行实验,掌握科学活动的规律;也可以广泛阅读医书,明白生命规律,研究病理;可以更多的专心于研究古文化……

教育可以传授的技艺有很多,只要精通其中的一门,或者几门,足以让人终生受用。

而高考选材,绝不是一条“独木桥”,各个专业可以有着专门的考试形式。而考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学会有针对性的学习。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在《科学的价值》一文中深情阐述:“我们的责任,是学所能学,为所可为,并给未来的人一双自由的手。”

教育,绝不是用一个死板的考试学科框架把所有的人才都关在“套子”里做套中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从很早,国内就不缺乏各种各样才能的人才。缺乏的是一种能够可以尊重各类人才的“伯乐”精神和真正的教育家精神(非教书匠)!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