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从古至今行政区划界线
发布时间:2025-04-03 13:14 浏览量:8
汝阳县古称伊阳县,1959年改为汝阳县。疆域也随着行政区划变更,而不断变化。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置伊阳县,划定行政区域界线。正德元年(1506)出版的《汝州志卷一》记载:“伊阳县东抵汝州,界在温泉铺五十里,又四十里抵州。西低嵩县,界在分水岭二十五里,又五十里抵县。东南抵鲁山县,界在歇马岭一百里,又五十里抵县。西北抵洛阳县,界在夹马铺七十里,又一百里抵县。广八十五里,袤一百七十里。南京陆路一千七百里。北京陆路一千九百里。”
清朝县境疆域缩小,据乾隆三十一年出版的《伊阳县志》记载:“伊阳县在汝州西少南九十里,东西阔六十里,南北长一百六十里。东至车坊汝州界三十里,至汝州九十里。西至分水岭嵩县界三十里,至嵩县九十里。南至普救关鲁山县界一百里,至鲁山县一百六十里。北至土门洛阳县六十里,至洛阳县一百四十里。东南至石台街汝州界四十里。东北至茹店洛阳县界五十里。西南至泰山庙鲁山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柴柿嵩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河南省城五百四十里,达京师一千九百九十里。”
民国时期县境疆域稍有变动,民国8年(1919年)出版的《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记载:“伊阳县治北纬三十四度三十一分,偏西经四度四十五分。前扼桃林,有普救关,中带汝河。东界临汝,北界洛阳,西界嵩县,南界鲁山。横六十里,狭处四十六七里;纵一百九十。有全县乡镇总图。居豫省西南五百四十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域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1957年, 伊阳县组织勘界,并绘制第一幅伊阳地图,全县总面积2030190亩(1353.46平方千米)。
界线是边界毗邻方实施行政管理的依据,界桩是界线的实物见证,对促进边界地区和谐稳定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北魏郦道元著的《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汝水自狼皋山东出峡,谓之汝阨也。东历麻解城北,故鄤乡城也,谓之蛮中。汝水又径周平城南。汝水又东,与三屯谷水(马蓝河)合,水出南山,北流,径石碣东。柱侧刊云河南界。又有一碣,题言洛阳南界。碑柱相对,既无年月,竟不知何代所表也。”是汝阳县境内界碑最早的记载。明清时期,政府在主要路口交界处埋设界石或碑刻。时至今日县境内还遗留有多处明清时期县界石刻,这些在交界地方的石刻是分界的标志物,古今兼备,形式多样,已历尽沧桑,是弥足珍贵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对于研究汝阳的县界碑变迁将发挥重要的证史、补史作用。
1997年,市、县联合勘界后,汝阳县行政区域界线上按照河南省政府规定统一规格,埋设分别刻有洛阳市、平顶山;汝阳、嵩县;汝阳、伊川;署名均为“国务院1997年”字样的单立双面型青石界桩12颗。这些界桩是判定行政区域界线实地位置的重要的法定标志物之一。汝阳县共有界线三条,其中市界一条,县界两条。市界为洛平线(洛阳市与平顶山市交界线),汝阳段跨经2市3县13个乡(镇),即汝阳县的内埠镇、陶营镇、小店镇、刘店镇、三屯镇、王坪乡、付店镇;汝州市(县级市)临汝镇、温泉镇、杨楼镇、寄料镇;鲁山县的背孜乡、土门乡,途经汝阳县124千米,共设8颗界桩。县界汝嵩线(汝阳县与嵩县)和汝伊线(汝阳县与伊川县),界线跨经15个乡(镇),即汝阳县的付店镇、靳村乡、十八盘乡、柏树乡、城关镇、蔡店乡、内埠镇;嵩县的车村镇、木植街乡、黄庄乡、九皋镇;伊川县的酒后镇、葛寨镇、白元镇、白沙镇。汝嵩线和汝伊线全长128.8千米,共设4颗界桩。
2016年,根据《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印发的通知》(豫民文【2015】124号)和洛阳市民政局关于做好《洛阳市、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界桩更换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洛民通〔2015〕77号)文件精神,解决原有界桩规格小、质量差、损毁等问题,更换新界桩。汝阳县按照上级对新界桩结构、规格、材质、书写内容要求制作。
1.新界桩结构。界桩由底座和碑体构成,碑体镶嵌于底座中。底座由露出地面部分和埋入地下部分共同构成。新界桩规格。2.新界桩界桩规格。底座长、宽各为120厘米,露出地面高度20厘米;碑体埋入地下部分60厘米,位于底座之上部分高120厘米,双面界桩型宽50厘米,厚20厘米。三面型界桩每边长50厘米。3.新界桩材质。新界桩碑体采用浅色花岗岩凿制成型;底座采用钢筋混凝土浇铸,露出地面覆盖深色花岗岩石板。4.新界桩书写内容。界桩碑体上的界桩编号、文字刻写深度、内容排列顺序与旧界桩保持一致,刻写字体、尺寸按照洛民通〔2015〕77号和(豫民文〔2015〕124号)文件中要求执行,所有刻字均描红。底座露出地面部分相应横面上顺序刻写界桩所在位置(包括市、县、乡(镇))、管理单位(毗邻市、县级民政局)。
2017年,由洛阳市民政局牵头踏勘测绘,汝阳县联合伊川县、嵩县、平顶山市鲁山县、汝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及所涉及各乡镇民政所工作人员、村干部配合,先后对县界范围内的12颗市、县级界桩进行了更换。市、县二级边界线更换的新型界桩,汝、伊、嵩三县交界点为三面型花岗岩界桩,其它均为单立双面型花岗岩界桩。
坚固醒目、色泽光亮、大气美观、庄重威严,进一步增强了界桩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法定性,充分突出了界桩的标志性和指向性作用,有效避免和减少了因界桩损毁、移位、丢失、不醒目等问题造成的边界纠纷,保持了边界线走向的清晰度和稳定性,提高了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维护边界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为汝阳县边界线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为夯实驻汝阳县平安建设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