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 | 今天的睡眠时间务必调整一下!
发布时间:2025-04-04 07:31 浏览量:7
一朝春雨过
万物皆清明
节
气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
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 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 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 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因为二者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壹
清明三候
节
气
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清明节气开始之第二候代表的花信风,就是被称为 “轻化细细”“万顷雪光”的 “寿命最短”之花——麦花。 柳花开时思亲浓,人们喜欢清明插柳,喜欢吃柳芽,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柳树柳花,或是折柳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中国古代一些作品将清明分为三候
壹
桐始华
桐始华指的是 白桐花在清明时节盛开,标志着 春天的到来。白桐花清香怡人,象征着万物复苏和阳气渐盛。
贰
田鼠化为鴽
田鼠化为鴽是指清明时节,随着阳气增强,田鼠因怕热而躲回洞穴,而喜爱阳光的小鸟开始活跃。这一现象反映了 阴气潜藏、阳气渐盛的自然变化。
叄
虹始见
虹始见说明 清明时节多雨, 雨后彩虹开始出现。彩虹被视为阴阳交会之气的象征,只有在云薄漏日、雨后天晴时才能见到。
这三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也反映了清明时节气候温暖、雨水增多、万物生长的特点。
贰
清明习俗
节
气
清明的风是思念的使者,它掠过泛黄的相册,抚过褪色的书信,将沉睡的记忆唤醒。当纸灰在青烟中升腾,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便化作漫天星斗,在春日的夜空里永恒闪烁。
祭祀扫墓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温馨提示
为满足广大市民多样化祭扫服务需求,今年继续提供 现场祭扫、代为祭扫、网络祭扫三种祭扫服务。
一是现场祭扫。市民可根据自身的祭扫需求,直接前往园区进行现场祭扫。为做好祭扫服务,各殡葬服务机构结合实际设立了便民服务台,免费提供各类祭扫用具用品、祭祀鲜花、应急药品、热水纸杯、雨伞雨衣等物资。
二是代为祭扫。不到现场祭扫的市民,可通过 市民政局门户网站清明祭扫专栏、 “北京民政”微信公众号或 “京通”小程序进入殡葬服务预约系统,申请由公墓代为祭扫。
三是网络祭扫。市民可通过 首都之窗、 北京市民政局官方网站的2025年清明节网上祭扫服务专区,开展寄语、献花等网上祭奠。
清明期间,市民旅游和祭扫活动交织,预计会出现多个瞬时人流、车流高峰,我们倡导市民朋友优先选择代为祭扫和网络祭扫服务,确需到现场祭扫的市民朋友,鼓励节前、节后错峰祭扫。
标祀
标祀又叫“清明吊子”,每年清明节,各家各族祭扫完毕,往往在墓前或坟头上插一根用竹子或柳条做的标竿,表示已经有过祭祀。有的人家会在标竿上糊些长条白纸,有的人家会挂些楮钱,有的人家则既糊白纸又挂楮钱。
插柳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淮河岸边的寿春(今安徽寿县)岁时说清明日,家家门插新柳,通俗意谓可祛疫鬼。《芜湖古今》记芜湖风俗时说,清明日“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踏青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蒸制蒿饼
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
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此外,清明淮扬还有吃茶叶蛋的习俗。
吃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吃馓子
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采食螺蛳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叄
清明养生
节
气
壹
起居
关于清明养生,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得非常清楚: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 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
7时至9时是辰时,此时属胃经最旺,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心躁、喉干、头昏、目浊等不适。
气血流经每一条经脉对应一个时辰。中医讲究 夜间11点至凌晨3点是经脉运行到肝胆的时间。如果经常熬夜导致睡眠不足,身体抵抗力就会下降,会影响肝脏功能,阴阳失衡,百病由生。
这个时节,应该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 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
贰
饮食
清明节后已进入暮春,气温升高,人体也因阳气升动而向外抒发,体内外阴阳不平衡,人们气血运行波动较大,故应 慎食“发物”。诸如海鲜、羊肉、狗肉、公鸡、鸡头、鸭头、鸡脖、鸭脖,以及香菜、茴香、大葱、生姜、白酒等,尽量少吃,防止诱发旧疾。
饮食方面,宜用 清补之品,食甘减酸,温润阳气,益肝和中。春季肝气旺盛,食酸易致肝气更旺,影响消化功能。
脾胃虚弱者少吃性寒食物,以防阳气生发受阻。
清明食谱
荠菜清新爽口,除了养肝外还可以健胃消食,荠菜含有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还有蛋白质,多吃荠菜还可以很好的提升身体的免疫力。
绿豆芽可以清热解毒,对身体起到很好的降火作用,尤其是春天,肝火旺时,多吃些绿豆芽,可以清降火气。
菊花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代茶饮,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将冬季体内积存的寒邪散发。
叁
外出、运动
“清明”时节,天气转暖,细菌、病毒极易滋生,是 呼吸道传染病和肠胃病多发季节。 外出应注意添减衣物,“勿极寒,勿过热”,养成戴口罩、 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不扎堆、不聚集等良好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如遇不适,应及时就医。
在春季,人的肝气开始旺盛,排浊气、畅气血,正是调养肝脏的大好时机,锻炼可以选择在 上午的十点和下午的四点左右。注意,应该选择轻柔和缓的运动项目,适当锻炼能够调达肝气,生发阳气。
1
和缓运动型
如健走、慢跑等,且走且跑且停,时快时慢,这种快慢相间的运动可以稳定情绪、消除疲劳,改善心肺功能。
2
休闲趣味型
如春游赏花、放风筝、踢足球等,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3
保健养生型
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健身术,可强健人体的精气神,对中老年朋友更为适宜。
情
寄
哀
思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