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里的 “和” 文化:传承千年的和谐智慧
发布时间:2025-04-03 19:20 浏览量:8
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市考察六尺巷。
三百年前,安徽桐城一条百米长巷因一纸家书而诞生,"让他三尺又何妨" 的诗句穿越时空,至今仍在诉说着“和为贵”的东方智慧。当春日的阳光漫过铜官区文化宫礼堂内,何竞浑厚的嗓音叩击着在场 100 多位听众的心扉。作为铜陵市五老报告团、"银耀铜都" 宣讲团成员,这位被中国关工委和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2021年被中央五部委授予全国优秀辅导员、2022年荣获“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八旬高龄退休老新闻工作者何竞,正以六尺巷的故事为镜,映照出当代社会的和谐密码。
2025年4月1日,由铜陵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铜官区幸福社区党委联合举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六尺巷”专题报告会在铜官区文化宫礼堂举行。铜陵市五老报告团、“银耀铜都”宣讲团成员、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何竞正在作专题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六尺巷
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何竞说:六尺巷,位于我省桐城市,全长约 180 米,宽约 2 米。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巷口有一座牌坊,牌坊上有“礼让”二字。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张家人驰书京城,希望张英动用权势解决问题。张英阅罢家书,立即批诗寄回:“一纸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到诗后,深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看到张家的举动后,也被这份大度所打动,同样主动让出三尺地,由此成就了 “六尺巷”。
何竞说:当时,张英身为礼部尚书,位高权重,却并未凭借权势压人,而是选择以诗劝诫家人,展现出豁达谦和的高尚品德。这一故事不仅体现了张英的个人修养,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从 “四个角度”看 六尺巷
何竞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考察了六尺巷,一时间中华大地又燃起了重温那个优雅故事的暖火,结合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和传统文化复兴,就能够更加全面展现其跨越时空的信仰魅力。
第一,本意:退让与宽容。从本意看,“六尺巷”传达的是一种“退让”精神。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利益发生争执,互不相让,最终导致矛盾激化。而 “六尺巷” 的故事告诉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在面对利益冲突时,通过退让与理解,往往可以化解矛盾,实现 “双赢” 甚至 “多赢”。
大家聚精会神聆听《六尺巷里的“和”文化》专题报告。
第二,儒家: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与“礼让”,认为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关爱,以礼为行为规范。“六尺”的故事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张英作为朝廷重臣,本可凭借权势压制邻居,但他却选择以诗劝解家人,体现了对邻里的仁爱之心。
第三,道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道家思想主张 “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在 “六尺巷” 的故事中,张英的介入看似是 “有为”,但他实际上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通过一首诗引导家人顺应自然规律,即“礼让”是解决争端的最佳途径。这种 “无为”之治,最终达到了“无不为”的效果,化解了邻里矛盾,促进了邻里和谐相处。
第四,法家:规则与秩序。虽然 “六尺巷”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道德层面的退让与和谐,但法家思想同样可以在其中找到启示。法家强调规则与秩序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制定和执行明确的规则,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六尺巷”在当代的意义
何竞说:在当代社会,“六尺巷” 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六尺巷考察,更是强调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在安徽桐城,“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已成为当地处理村民事务的基本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它以 “六尺巷” 典故启发人,用“和为贵”理念感化人,借“知进退”境界昭示人,切实为群众解决烦心事,维护了一方稳定与平安。
何竞说:从更大的视角看,当今世界局部冲突不断,如俄乌战争。若各国都能汲取“六尺巷”的精神,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来化解分歧,增进互信,那么世界将更加和平与繁荣。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一直秉持“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历史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都是这一精神的体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加剧的今天,“六尺巷”的精神为我们处理国际事务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六尺巷”这首蕴含深厚哲理与文化底蕴的“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智慧和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继续传承和发扬 “六尺巷”的精神,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美德,为实现个人幸福、社会和谐、祖国发展以及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报告会结束,引起强烈反响。笔者采访了两名老新闻工作者。
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张云贵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后人,以退为进是大智慧,化解矛盾于无形,彰显了“和为贵”的交往哲学。双方各让三尺,既保全颜面又创造公共空间,印证了互惠原则下善意的传递效应。其启示至今犹新:物质争夺易损精神和谐,适度退让方能拓展人际维度,我们可以看到从社区纷争到国际争端,缓冲智慧始终是文明存续的重要力量。
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徐成果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来到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的讲话,我的理解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六尺巷精神解决在改革中遇到的诸多矛盾。目前社会上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如邻里与邻里相处,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问题,都可以学习六尺巷张吴两家处理矛盾的方法,用六尺巷精神化解矛盾,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俗话说: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三百多年前古人能做到,我们现代人为何不能做到呢?
作者感言:当天下午,八旬高龄退休老人何竞先生,他所作的精彩报告,宛如一场精心烹制的文化佳肴,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以盛宴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六尺巷”宛如一座精神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传承和发扬“六尺巷” 精神,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美德,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为实现个人幸福、社会进步以及世界和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