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植物:“游龙” 或许不是红蓼
发布时间:2025-04-03 17:50 浏览量:8
《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中的“游龙”,现代的《诗经》释本都解释为水草名,即荭草(红草)、水荭、红蓼,《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本草书籍也说荭草就是红蓼,就是《诗经》里的“游龙”。
红蓼是蓼属草本植物中植株最大的一种。俗称荭草、阔叶蓼、大红蓼、水红花子等。红蓼干似罗汉竹,枝条开展,绿叶肥大,花繁色正,或红或白,垂如流苏,喜气洋洋,无论长在沟边湿地还是村边路旁,都格外引人注目。农家也常栽培于房前屋后用以观赏。果实入药,名“水红花子”,有活血、止痛、消积、利尿功效。
说“隰有游龙”之“游龙”是荭草,都源于《毛诗》、郑玄《毛诗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尔雅·释草》以及郭璞《尔雅注》等古籍的解释。这些解释看起来相似,但因理解不同而具体所指不同。
《毛诗》:“龙,红草也。”郑玄《毛诗笺》:“游龙犹放纵也。”陆机《毛诗疏》:“游龙一名马蓼,叶粗大而赤白色,生水泽中,高丈余。”《尔雅·释草》:“红,茏古。其大者蘬。”郭璞《注》:“俗呼红草为茏鼓,语转耳。”
《毛诗》和《尔雅·释草》及郭璞注说的比较明白,“龙”是红草。从“红,茏古。其大者蘬”可以看出,“红草”是个统称,红草中最大者名“蘬”。后来的《玉篇》释“蘬”:
“大茏古(鼓)也。”这个“大茏古”具体是指哪种蓼,没有说明。
陆机《毛诗疏》“游龙,一名马蓼,叶粗大而赤白色,生水泽中,高丈余。”看起来似乎比较清楚,但自相矛盾:从“叶粗大”,高丈余”,来看,应该是指今之红蓼,因为蓼属所有植物中,只有红蓼“高丈余”。但是红蓼没有马蓼之称,本草书籍中的马蓼,均不包括红蓼。如《本草纲目·马蓼》:韩保曰,“马、水二蓼,叶俱阔大,上有黑点”;“时珍曰:凡物大者,皆以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高四五尺,有大、小二种。但每叶中 间有黑迹,如墨点记,故方士呼为墨记草。”红蓼的叶子上没有黑点。再者,红蓼其叶不是“赤白色”。红蓼虽然也生沟边河旁,但不生水泽中。所以,不能断定陆玑所指就是今之红蓼。郝懿行《尔雅义疏》就曾指出“红草非即马蓼,其茎叶俱似蓼而高大。陆玑失之。红即水荭也。”
《毛诗笺》说的“游龙犹放纵也”,是从诗的义理方面作的解释,是用“游龙”形容“放纵”,“游龙”只是一种形态,没有表明所指。后来朱熹《注》“游龙犹放纵也”说“游,枝叶放纵也;龙,红草也”,已经不是《毛诗笺》的原意,而是加上自己的理解了。
明白的说“茏古”和“游龙”是今之红蓼(荭草)的是李时珍。《本草纲目》(荭草):“时珍曰:其茎粗如拇指,有毛。其叶大如商陆。花色浅红,成穗。秋深子成,扁如酸枣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炊炒可食。”这段话里面,说出了荭草(红蓼)不同于其它蓼属植物的一个明显特征:“叶大如商陆。”红蓼的叶子的确有些像商陆。但李时珍把荭草(红蓼)和水荭弄混了。
本草书籍里所说的“游龙”或“龙薣”,都是指水荭,而水荭并不是指红蓼。如,《名医别录》:“马蓼生下濕地,茎斑叶大有黑点。亦有两三种,其最大者名龙薣,即水荭也。”《新修本草》纠正说,“《尔雅》云:荭,一名茏古,大者名蘬。 则最大者,不名茏古,陶误呼之。”再如《症论本草·荭草》“陶隐居云:此类甚多,今生下湿地,极似马蓼,甚长大。《诗》称‘隰有游龙’,注云:荭草。郭景纯云∶即笼古也。今按别本注云:此即水红也。”
据上,水荭是马蓼中的大者,极似马蓼。据《中国植物志》,长鬃蓼俗称马蓼。叶与马蓼(长鬃蓼)相似,上有“墨记点”,比马蓼(长鬃蓼)大的,常见的只有酸模叶蓼(及其变种)和春蓼。
《救荒本草》“白水荭苗”:“《本草》名荭草,一名鸿䕵,有赤白两色。《尔雅》云:红,龙古,其大者蘬。《郑诗》云:‘隰有游龙’是也。所在有之,生水旁下湿地,叶似蓼叶而长大,有涩毛,花开红白。又似马蓼,其茎有节而赤,味咸性薇寒无毒。”
我在《古人食用的蓼是哪种蓼》一文中得出的结论是,白水荭苗是指今之酸模叶蓼的变种绵毛酸模叶蓼和密毛酸模叶蓼。清·《草木典》(隰有游龙):“張子曰:龙是葒草,其枝干樛屈,着土处便有根如龙也。”即是至此种。山东民间俗称春蓼和酸模叶蓼为水荭。
酸模叶蓼为蓼科蓼属一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茎直立,红色,节部膨大,常从基部分枝,成虬曲状。叶上面常有一个大的黑褐色新月形斑点,两面沿中脉被短硬伏毛。从河、沟边湿地到田边、路旁、荒地、林缘草地到处都能见到它,称的上是能上山下泽的“游龙”。
《本草纲目》在“荭草(红蓼)”条中引用了《名医别录》中的天蓼:“《别录》有名未用,草部中有天蓼,云一名石龙,生水中。陈藏器解云:天蓼即水荭,一名游龙,一名大蓼。”李时珍说天蓼是荭草(红蓼),错。
《名医别录·天蓼》的原话是:“天蓼,味辛,有毒。主治恶疮,去痹气。一名石龙。生水中。”后来《证类本草·天蓼》引用了这句话:“味辛,有毒。主恶疮,去痹气。一名石龙。生水中。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即今之水荭,一名游龙,亦名大蓼。”
蓼类植物中,“生水中”的只有水蓼和两栖蓼。水蓼无毒,可食,也无马蓼和水荭之别称。那就只能是两栖蓼。
两栖蓼别名小黄药、水荭、天蓼,是蓼属多年生草本。生于水中者,茎漂浮,节部生不定根。叶浮于水面;生于陆地者茎直立,不分枝或自基部分枝,叶似蓼。其叶、花很美丽,现常作水泽绿化植物。据《全国中草药汇编》、《贵州草药》等,其味苦,性平,没说它有毒。
《淮南子·墬形训》:“海闾生屈龙,屈龙生容华,容华生蔈,蔈生萍藻,萍藻生浮草,凡浮生不根茇者生於萍藻。”这其中的“屈龙”,古今各本都解释为“游龙”,即一种漂浮之草,应该指的就是两栖蓼。
《郑风·山有扶苏》的第一章起兴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淮南子·墬形训》说“屈龙生容华(荷花)”,是说荷花与“曲龙”同源,如果说“两栖蓼”是“游龙”,似很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