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境内的秦楚孔道、晋楚孔道
发布时间:2025-03-30 20:20 浏览量:6
文/ 苏运卿
宜阳境内的古道有三条,分别是崤山南道(南崤道、两京古道)、秦楚孔道、晋楚孔道。此三条大道皆以韩城为枢纽。崤山南道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重点讲秦楚孔道、晋楚孔道,这两条道作为沟通中国西北、东南的物流大动脉、韩城作为中原地区著名商埠和水旱码头的重要地位却一直延续着,直到陇海、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后,才有所衰落。
读宜阳乔文博先生《带你走宜阳》中《商旅孔道通南北》一文,及张慧敏县长的《宜阳古今》,他们文中对这两条道的叙述大致相同,说:秦楚孔道形成于春秋前后,秦楚交往形成一条西通秦陇、东下吴越的商旅大道。《河南府志》称为秦楚孔道,在陕州分南北两道,北道经峡石、新安、洛阳至郑汴;南道顺南崤道东下,过雁翎关,沿连昌河谷经三乡连昌宫至韩城,南渡洛河,经涧河、旧关、赵保、白杨,走伊川、汝州、南阳,到达楚地(湖北一带)。西北的湖盐、药材、皮毛等,用骆驼或车马运送东下。东南的丝绸、茶叶、漆麻等,用车、船、骆驼运载而西上。
晋楚孔道是自晋绛(今山西绛县)或新田(晋景公时为都,在今侯马市东南)南下,经虞坂(今山西平陆)茅津古渡过黄河,到达陕州观音堂一线迤逦东南,在宜阳地区和秦楚孔道交汇后,依次经韩城、赵保、白杨,走伊川、汝州、南阳,到达南国。运城的池盐便是由此道运往南方的。
秦楚孔道、晋楚孔道在韩城交汇后,合二为一,宜阳民间俗称为“车马大道”“骆驼大道”。这条大道白天多走车马,晚上多走骆驼,交通十分繁忙,特别是明清至民国初。
秦楚孔道、晋楚孔道在宜阳境的洛河北是不重合的,过洛河后是合二为一的,皆指韩城——赵保--白杨一线。
咱先说洛河北的秦楚孔道吧,从西北秦陇到陕县,又到宜阳韩城。进入宜阳境,应有两个分支,第一条这一段是与崤山南道(南崤道、两京古道)重合的。自秦出函谷关,沿崤山南麓东下,走连昌河谷,经三乡、福昌到韩城,南渡洛河。这条道上的驿站、宫阁,因在《宜阳境内的崤山南道》一文中已阐述,恕不再叙。
据宜阳文史专家陈耀群研究,另一条秦楚孔道洛河北段是沿宽平的沙栅(今河底镇)塬,走西渡水(韩城河)南岸岭上,至牛店村,又驻足西石村(古上庄驿),东下四棵树村、铁炉、秦王寨、南驿、到达韩城,南渡洛河至沙坡头,或过宜阳故城到官庄村渡洛河至对岸四岭头(古称徐城)。这条秦楚孔道宜阳段(洛河北)也应是晋楚孔道的一个分支,这里是重合的。另一条宜阳段的晋楚孔道应在西渡水的东侧。下边另起一段阐述。
在这条线路上就要提一下上庄驿(今西石村),经西石村这一段,也应是宜阳三条古道的分支交汇点,所处朝代不同,繁荣程度就不一样。明清在这个节点上还是比较繁荣的。
秦楚(晋楚)孔道从陕州、观音堂到西石村,沿途有茶房(商人歇脚、喝茶
西石村古道遗址
之地),大牛店、小牛店(牲畜歇息饲养之地)、古上庄驿(今西石村)。晋、陕商人为保旅途平安及停歇便利,传说在此也建有山陕会馆,今已无存。还建有三教堂(即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综合庙堂),三教堂原有古房四间,亭阁一个,内置三教神尊,香火不断。据老人口述,1950年尚有残壁破阁遗存。还有骆驼、马车商人住的驿店。驿店分东西两院,西院为商人居住,有上房、厢房和门面房;东院为仆人休息、牲口喂养之地,面积4亩有余。因驿站的所处的地方,最先有尹、陈、史、白四大姓入住,这儿也就繁荣起来了,成了多达数千口人的大驿镇,即今天的西石村。
秦楚(晋楚)孔道,之后过四棵树(四棵大皂角树为方向标志树,后为村名)、铁炉(秦王打造箭头兵器的地方)、秦王寨(秦王攻打韩城所筑的营寨)、南驿村(即古韩城驿)。韩城驿到了宋以后,崤南古道地位降低,驿站渐渐废弃,驿站原址内,陆陆续续有人居住,逐渐形成了村落,称南驿村。之后到韩城。
再说洛河北的晋楚孔道吧。
晋楚孔道是从茅津古渡过黄河,到达陕州观音堂一线迤逦东南,与秦楚孔道重合,走西石村到韩城。另一条是从渑池一带,走高村到韩城。这一带的线路记载的比较少,但从高村经聂沟岭有一条车马古道,呈西北--南走向,聂沟岭-桃村-窑上-韩城,现在还有痕迹,疑为晋楚古道的一段。
桃村南岭(与苏河村搭界的槐花沟沿)有清末山西籍商人肖子建在此修建的茶房,挖一眼水井,专门为路人舍茶歇息之用。并购买土地四亩六分,盖了一大间、三小间瓦房二处,锅碗小缸等烧茶用具二套,订出规定:土地由茶主自种自吃,房屋由茶主无偿居住。茶主除纳国家所摊银两外(系土地优劣订出的基数),役夫杂差等项一概免除。茶主应尽的义务是炎热季节,免费不断供应茶水。从桃村经窑上,就到了韩城。
三条古道交汇于韩城,又因韩城在战国时期曾一度为古韩国的都城,系宜阳邑址,以后曾为郡、县、镇治所长达数百年之久。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四通八达,也是商贾集散之通衢要镇。所以在韩城西关东大街,有一座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它就是名闻遐迩的山陕会馆。
明清以来,每年10月,山西、陕西、河南各路客商车拉、肩挑络绎不绝,云集于此进行货物交流,数万之众活动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名曰“十月棚会”。每月逢五逢十为韩城大集之日,市面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京广杂货、日用百货、粮油布匹、山杂木材、牲畜农具一应俱全,市廛盛况,雄冠豫西。平时山、陕商贾来此设店营业者甚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到此游栖者亦众。为了保护山陕商贾及游客之利益,清朝乾隆三十年,由山陕在韩之坐商及其知名人士集资在韩城西关开始建立山陕会馆,建筑面积占地1183.3平方米,嘉庆22年又扩建粉饰,规模雄伟壮观。
馆内有正殿5楹,殿前立卷棚楼房五楹,卷棚楼前有月台,左右列大石狮子一对。正殿与卷棚之间以东西小楼贯通,回廊相接,环绕四周,名为转角楼。月台正南的山门左侧建有舞台一座,面开五楹,会馆院内有东西厢房26间,还有东西跨院二所,建有砖瓦结构房星12间,专为僧侣及过往客商游士食宿之用。今已被毁灭殆尽。
西关村西北隅有易货场,是为服务晋陕商人长途贩运而设立的服务区,当时运输工具主要是骆驼,因此又名骆驼场。驼队晓宿夜行,易货场可供应饭食、茶水、住宿。韩城易货场可宿骆驼上百峰。
从西北过来的穆斯林商人也在韩城经商、居住。明朝末年,穆斯林商人在韩
韩城老清真寺
城兴建清真寺。全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96平方米。寺内原存康熙年间“万岁牌”,造形精致,失于抗日战争时期,有寺产土地1.33公顷。
秦楚孔道、晋楚孔道在韩城交汇后,合二为一,要么从西关渡河到洛河南岸沙坡头,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大渡口,有可渡大马车的木船。经四岭头东到莲庄,转南走涧河,过旧关,再至赵保、白杨;要么从韩城东官庄村渡河到洛河南岸四岭头。这里的渡口 称徐城渡,为南通嵩伊,北达陕渑之要冲,车来人往,十分繁忙。据传,往来的牛拉铁脚车把连接渡口的大道轧出3-5米深的壕沟,俗称“轱辘壕”。
过了洛河,到莲庄。春秋以来,莲庄就是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商人从陕、甘、宁、晋地区,往来于湖北、安徽必经此驿站。莲庄布满客店、车马店、饭店、商铺,供商人休息食宿。
从莲庄经涧河、坡窑到旧关。据传,旧关村在古道边,来往拉骆驼、推车、挑担、赶脚步行的客商,多到此歇脚喝茶,茶铺生意红火。然后经油路口到赵保。也有从四岭头上坡经马回到上涧的。马回的一个自然村叫李河凹,古称里河镇,据传里河镇约占地10平方公里,8万人。清乾隆前,里河镇很大很繁荣。这里是古道上一商贸大镇,西连韩城接晋陕,东走骆驼岭西端到赵保、白杨出江南。现关帝庙有碑文记载为“里河镇”;另有一碑记“永远古道”,疑为秦楚孔道、晋楚孔道。
此处有一传说,传说乾隆年间,里河镇镇主名鲍洪,勾结寺院住持,无恶不作,手下四大天王,助纣为虐,欺男霸女。朝廷获知此事,乾隆微服私访,被四大天王抓住。鲍洪令寺院住持严加惩处。乾隆被和尚扣在大钟下面待罚,深夜被小和尚偷偷放走。
乾隆大怒,下密旨火烧里河镇,时间定在大年三十。河南府接旨后,即命当地官府秘密收集大量竹扫帚堆满里河镇商铺店肆及各类建筑。腊月三十中午,当地里长设宴招待鲍洪和住持和尚,直到三更天。竹扫帚突起大火,里河镇被烧成灰烬。大年初一,官府把鲍洪与住持和尚绞死在里河镇的灰烬里。里河镇自此不再风光,北面的韩城镇遂成大镇。由是当地人流传“火烧里河镇,扶起韩城集”的谚语。
从李河凹过涧河,走上涧南岭到坡底再到赵保。上涧历来为交通要道,古时因客商多赶骆驼经此,故村南岭又叫骆驼岭。
赵保古有兴泰宫,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河南郡寿安县:“西南四十里万安山有兴泰宫。长安四年置,并析置兴泰县。”长安四年(704)五月二十九日,以兴泰宫城置为兴泰县。神龙元年(705)二月四日废。兴泰宫是当年武则天所建的行宫。占地约500亩,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据史料记载,兴泰宫建于长安四年(704),废于中宗神佑四年(708)。
从赵保过十字岭到铁佛寺。在这条古道上,春秋时期,曾发生过“十字岭换花轿的故事”。传说春秋时,秦楚两国交好,秦国将公主孟赢许与楚国太子桀建为妻。楚国派遣宠臣费无忌前往秦国迎亲,护国大将伍子胥随行护卫。一路上跋山涉水,来到今赵保镇地界。当时的赵保是一片湖沼,湖沼四面环山,丛林茂密,时有野兽出没。赵保东北一带山中,一南一北盘踞着两个妖道,能剪纸成人,撒豆成兵。此二人凭借会些妖术,占山为王,祸害一方。
车仗来到十字岭村时,已是人困马乏,气喘吁吁。伍子胥当即决定暂停行进,在此歇息。考虑到当时外部环境恶劣,风险系数较大,伍子胥与费无忌商量,决定使用掉包计以确保公主安然无恙。
当时,十字岭村边有一间小庙,庙内供奉着观音老母等神位。于是,伍子胥屏退左右,安排孟赢公主与丫鬟一起进庙焚香、祈祷。待二人祈祷完毕,遵照伍子胥的嘱咐,孟赢公主上了丫鬟的银顶轿,丫鬟则坐上了孟赢公主的金顶轿,瞒天过海,换轿大计瞬间完成。
公主与丫鬟互换轿舆成功后,伍子胥传令迎亲队伍继续赶路。为了安全起见,公主与丫鬟一路未再换轿,直至楚国。
铁佛寺村有一古石桥,在秦楚(晋楚)孔道上。该桥为石拱桥,拱高6米,
铁佛寺石桥
跨度5米,桥宽5米。整桥共用石条千余块,未用沙灰,完全以石条垒砌而成。东岸护耳用长约2米、厚0.4米、宽0.5-0.7米的青石条砌筑。西岸引桥长约30米,亦为青石条砌筑。
从铁佛寺过漫流村,就到了白杨。据《宜阳县志》记载:在七、八百年前,白杨人民分散居住。后来,由于匪患猖獗,人们被迫聚居,遂成大镇。明、清均有朝廷派重兵戍守,改名“白杨戍”。又因附近有大白杨树一株,高达数丈,村名遂演变为“白杨树”。清同治元年,为防匪乱,筑寨镇守,故又改名“白杨镇”。
“秦楚孔道”,“晋楚孔道”均从白杨镇路过。白杨作为商贸中心,在地理条件和贸易交通需要下,在这里形成了很多古桥。白杨街及其周围一共有23座,这些桥大都建于明清两代。
伴随着车队、骆驼队商帮的兴起,为其服务的商铺、旅馆便出现在白杨镇上。当年白杨镇店铺林立,山西人经营盐行、钱庄、当铺;陕西人经营药材、皮货;
白杨山陕会馆
本地人经营骆驼厂、粮行等。山西、陕西的商户为了自己联络乡谊和接待宾客的方便,合资建了山陕会馆。“山西夫子”的匾额依然高挂在门楼上,门洞上方和两侧的砖雕、木雕非常精美;在会馆里面一块清朝道光十四年的重修碑记载着山西太平张温厚、陕西朝邑申恒发及祥顺号、崇德号等等捐款名单。
秦楚孔道、晋楚孔道从白杨进入今伊川境,涉伊水后穿今平顶山、南阳地区,直达吴越。
明清时期,秦楚(晋楚)孔道作为南北商道的重要作用日渐上升,成为货运繁忙的车马大道、骆驼大道,山陕商人在韩城、白杨开设商号、开办会馆,两座古镇遂成中原地区著名的商贸大镇。
宜阳的秦楚孔道、晋楚孔道与山陕相通,古时联系相当密切。宜阳人通称山西、陕西为“西省”。“孔道”只是古代典籍中的叫法,宜阳当地的百姓则称这条路为“车马大道”或“骆驼大道”。这条路白天走车马,晚上走骆驼,交通十分繁忙。之所以要错峰行走,是为了避免拥堵。伴随着车队、驼队和商帮的兴起,为其服务的店铺、旅舍也出现在这条繁忙的交通线上,特别是韩城和白杨两个大镇,不仅有规模相当的车马大店和骆驼厂,还有货物装卸、交易所需的“易货场”,更有在这两个大镇中建筑精美、设施一流的山陕会馆。
秦楚孔道、晋楚孔道作为宜阳的三条古道的之二,在历史上,宜阳境内的道路多有变更。因本人手中资料有限,错误在所难免,还请多位大家补充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