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古今】清代黄龙滩巡检司和千总衙门设置历史背景和历程
发布时间:2025-03-25 03:16 浏览量:5
黄龙滩地处十堰市张湾区,是十堰城区的西大门。自古以来,因“水陆总汇”与“生态屏障”的独特功能,塑造了黄龙滩地理禀赋与人文积淀的独特格局。清代黄龙滩因堵河与犟河交汇的地理优势,发展为“小汉口”,拥有三大货运码头、四大商业会馆及四条古街道,商贾云集,年交易额占鄂西北山区重要份额。军事上,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巡检司署,嘉庆年间增设绿营千总驻防,成为汉江以南唯一同时拥有行政、军事衙门的地方,管辖范围覆盖现张湾区、茅箭区全域。张湾区辖内最早的行政,军事,商业,教育等机构均在黄龙滩。
十堰市张湾区黄龙滩
尤其清代两座官署机构在此地设立。从治安上稳定了社会大局,从根本上保障了经济发展,从战略上完备了军事防御。为“小汉口”的辉煌持续,奠定了政治基础。黄龙滩历史是郧阳古近代史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张湾历史在黄龙。
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黄龙小学校址内
明清郧阳官署、治理机构设置历程
郧阳地处湖广西北边陲,荆襄山区,四省交界,雄踞汉江中游。有“鄂之屏障、豫之门户、陕之咽喉、蜀之外局”之称。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之前郧县隶属湖广省下荆南道襄阳府均州管理。明中叶后,官绅大户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农民丧失地权,赋税徭役沉重。为了生存,大批流民涌入荆襄。四省交界之处,政权管控真空,管理涣散。流民藏入万山之中,与官方周旋。开垦土地,躲避赋税。
大批流民的聚集,引起了明朝廷的极大担忧。自天顺八年,朝廷不断派官员处理流民问题,但处理方式简单且粗暴。对流民采取驳回原籍、处死、充军等高压政策。流民与官府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导致流民暴动。爆发大规模起义,震惊朝野,史称“荆襄之乱”。面对驱之不去,去而复来的流民。朝廷焦虑深忧,久拖无良策。朝野上下不得不思变,不得不高度重视。国子监祭酒周洪谟著《流民图说》谓当增置府县,听附籍为编氓,可实襄、邓户口,俾数百年无患。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李宾将此方案,呈递成化帝审阅,皇帝认为可行。颁布敕谕,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初,派左都御史原杰出抚荆襄。
原杰巡察诸县,遍历山谷;勘取流民,无不亲至;宣朝廷德意,诸流民欣然愿附籍。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原杰上奏朝廷:“奈何襄阳僻在一隅,相离本布政司,水路动经月余,所辖一州十县内均州、谷城县、竹山县、南漳县、房县、郧县、上津等县。俱在万山之中,贼盗啸聚之处,相离襄阳远则十日,近不下五六日,一旦有事,若待奏报湖广三司议调官军,鲜克济事。必须就近添设司、府分管卫、县,位高望重且知利害所系,较之所、县百倍有益。今踏勘得郧县地方广阔,迫近汉江,路通竹山、房县、上津、旬阳、淅川等县,正四通八达要地,递年盗贼出没之所,应合展筑城池,添设府、卫控制地方,抚安军民”。
清同治五年(1866年)《郧县志》卷首▪塘铺图▪黄龙镇分司署、千总署
此方案很快得到了成化皇帝的批准。原杰以郧县城置郧阳府,为了便于安置流民,加强管理。将郧阳府及周边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割竹山县地置竹溪县,割郧县、上津地置郧西县。郧阳府领郧县、房县、竹山、竹溪、郧西、上津、白河七县。随建行都司、卫、所以保障之,又设都察院等。
成化十二年十二月己丑日,郧阳府开府,郧阳抚台设立。郧阳进入抚治、藩镇时期。随之展筑城池,添盖公署及新设机构的人员配置工作迅速展开。形成了郧阳城内抚台、下荆南道、府、县四级官府同城的省级建制。湖广行都司、郧阳巡抚(行台)、下荆南道衙门郧阳按察院、布政司、按察司衙门,郧阳卫、千户所,郧阳府衙,郧县署衙,所属同城官署,各县衙门,巡检司衙门等新建或修葺。一时间,地处汉江中游、万山之中的郧县小城,成为全国举目关注的地方,开启了辉煌且艰辛的历程。
嘉庆二年(1797年)地理卷一▪舆图▪巡司署、黄龙滩塘
随着流民的安定附籍,行政机构的逐步完善。官府的重点放在治理和发展上。流民人口梳理造册,土地登记纳入集中管理。转变身份的流民,心定气顺,开垦土地,添置房屋,安家落户。里、保、甲自治组织机构相应明确。坊里、村(店)镇不断形成。郧县西南,堵河下游的黄龙滩在万历初已形成村店。万历六年《郧阳府志》卷五(城池村镇)载:黄龙村,县西七十里,即黄龙滩店。
清初沿袭明制。随着局势逐步稳定,清廷根据管控需要对官制、机构进行了调整。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郧阳抚台(藩镇)裁撤,省级行政、军事机构撤销或调整。郧阳府城内、各县的行政、军事机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设,裁移。郧县境内较为重大的机构变动之一的有乾隆三十五年移江峪塘巡检司于黄龙镇,嘉庆七年派驻前营千总专管。嘉庆二年《郧阳志》地理卷一·关隘载:(郧县)黄龙镇县西百二十里移江峪巡检驻此并设塘兵防守。
衙署移驻添设黄龙历史背景
黄龙滩地处县之西南,堵河之畔。优越的地理位置,充沛水量的河流,平坦肥沃的土地,丰富的山林资源成为流民垦荒安家,躲避战乱的理想之所。明万历六年(1587年)《郧阳府志》卷之十九·水利 载“九顷坪堰县西九十里”。该堰为十堰地区较为古老的堤堰之一。水利设施的修建和存在,反映出流民在黄龙滩安家耕种已成规模,黄龙滩的农业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加之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堵河流域土地荒芜、村舍无烟、户数凋零。清朝政局稳定后,社会状况逐渐恢复。康熙二十四年《湖广通志郧阳府志》卷三(城池)记载:西乡,黄龙店。此时黄龙滩也随着大局的安定,渐渐的恢复生机。
清康熙年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和雍正推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措施后,人口繁衍增长加快,郧阳山区鼓励垦荒耕作,大批外地移民蜂拥而至。汉江、堵河流域人口流动加快,促进推动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黄龙滩凭临堵汉之水优势,占据通竹房连郧阳府城之便利,借水稳地坦之条件,航运贸易逐渐繁荣。几十年间黄龙滩商业渐兴、人口聚集、关市已成、街道初建。清《湖北通志检存稿·食货考》记载:到乾嘉时期,湖北不仅原有集镇得以恢复和发展,而且还兴起一大批新的集镇……汉水之西,郧县有黄龙镇……。
嘉庆二年(1797年)建置卷二▪公署
随着黄龙滩的经济发展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给官方治理带来困难和挑战。乾隆三十五年闰五月初九日湖北巡抚梁国治上奏折《题为详清移驻巡检以专弹压事》中写到:……其县属黄龙一镇,属西北之中,临近陡河。水陆上通竹山、竹溪、房县及陕西平利等县,下至汉江。陆路上至竹山、竹溪、房县及陕西旬阳、兴安、河南淅川,下系均州、光化、谷城等洲县。实为水陆总汇通衢,至为要隘,居民凑集,行旅杂还,并无专员弹压……黄龙保等处实属要紧,似应先令现任江峪塘巡检周名荣前往弹压……而郧邑西北一带地阔山多,近年外来人日益繁多。黄龙一保更为如郧要区,凡赴川、陕旧食者并出其途。典吏不暇分身,知县鞭长莫及,应移专员驻扎弹压……。同年七月朝廷批准将江峪塘巡检司移驻黄龙镇,准建衙署。黄龙由里保甲自治,升级为县级派驻行政机构直管。
清同治五年(1866年)《郧县志》卷五▪职官表
“康雍乾”一系列的举措和政策,开创了一代盛世。郧阳山区的群众的生活、生产有了极大的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根本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专权的集中、统治压迫、奢靡腐败,权势、财富、土地依然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百姓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着对官府的不满和愤怒,稳定太平了百余年的郧阳及周边地区再次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白莲教起义自嘉庆元年爆发至嘉庆九年平定,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楚豫陕川毗邻的郧阳深受波及。嘉庆二年《郧阳志》卷八·兵防载:乾隆六十年都冬奸民倡白莲教谋叛自荆宜起以白布缠头,白旗为号勾连襄郧贼目分头举事……嘉庆元年二月二十日白莲贼当围房县陷保康二十二日陷竹山……二年三月襄阳贼经官兵剿散……四月初七窜郧蹂躏郧西上津……八月二十八日贼由县南花果园至黄龙滩经乡勇并力堵截贼不敢渡退走花果园……。历时长达九年的“川楚教乱”,是对清廷的兵防的一次大考,对兵力布局和机构设置实战的检验。暴露出在组织、调度、布防等些问题。
嘉庆七年,郧阳协镇改为郧阳总镇,机构设置及兵力部署上均有相应的调整。嘉庆十四年《郧阳志补》国朝·军制增 载:镇守郧阳等处总兵官员一员辖中前左右营。前营都司一员(嘉庆七年设)。守备一员、千总二员(一驻郧县、一驻黄龙滩)…… 额外外委三员(俱七年设)。黄龙滩由几十名汛兵驻防的陆塘,增设绿营千总驻扎专管,军事衙门正式设立。
驻守官员级低事繁,地方贡献重大
清代官制基本沿袭明代,前期不断有些调整至雍正乾隆时期趋于稳定。清代分文武官职,九品十八级。驻守黄龙滩的官员分别为从九品巡检和从六品千总。
巡检为派驻官员,官署名巡检司,归县令管辖。统领一定数量的弓兵,加强地方军事、治安管理。职掌缉捕盗贼、盘诘奸伪、警备不虞。黄龙巡检司自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移驻黄龙镇至宣统三年(1912年)共有22位巡检为滩镇的繁荣发展保驾护航。管辖面积大,工作职责繁杂。除了日常的稽查酗斗、私铸私硝、赌博奸拐、人口盘查等事务外,还肩负军事防御的职责。在嘉庆白莲教,咸丰年襄匪滋事等重大事件中均有黄龙滩巡检的身影,带领乡勇阻击抗匪。
面对黄龙镇人口相对密集、商业极度繁荣的特殊情况,黄龙镇巡检工作荷载强度可想而知,“位低权重责大,小马拉大车”,工作出现问题,轻则降级处分,重则革职查办。《清实录-嘉庆实录》中记载黄龙滩巡检黄世杰(任职时间31年)曾因堵御盗匪不力,受到革职处分。巡检司作为清代郧县基层的行政机构,在社会治安和公共事务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职能,对于军事防御的补充及里甲制度基层社会的控制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郧阳府、县志中相比巡检司的记载,黄龙滩驻守千总的信息只言片语、点到为止,难以引起关注。嘉庆七年(1803年),汛地陆塘的黄龙滩,由几十名塘兵布防升格为千总驻扎专管。军事武官的派驻既是郧阳府兵制调整防御补短板的需要,更是黄龙滩为堵河流域贸易中转流通、集散要地和军事战略要塞的重要体现。黄龙滩水陆均可通竹房、连府城,便捷、快速的物流通道不光贸易便利,更是盗匪经掠,控扼之地。咸丰襄匪战事中驻防官兵、乡绅、乡勇,信息互通及时、提早谋划,布防堵御合理、驱贼就擒如此顺利高效,与黄龙滩千总坐镇联络、调配、协调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其军事辐射管辖区域涵盖今茅箭区、张湾区及堵河口周边广大区域。镇戌地方,安定居民,保障发展。史料虽记载寥寥,但地方贡献不容遗忘。
1964年黄龙滩影像图(巡检司衙门旧址
巡司、千总衙门今安在
《黄龙古镇》一书中收录的。乾隆三十五年闰五月,七月湖北巡抚梁国治、大学士傅恒分别上奏折,对请移江峪塘巡检于黄龙镇的原因,准建衙署等进行了奏报。中明确了将江峪塘巡检司署变卖后,在黄龙保无碍民庐田墓之处,另行改建。同治丙寅《郧县志》中记载有,黄龙镇咸丰五年巡检钱定显补修衙署,及与乡绅余漋廷捐资,相地于司署仪门内西侧修建黄龙镇社学的信息。综上述,可以断定黄龙镇巡检司精心选址,择地新建衙署。且面积不小,严格按照衙门规制建造。
嘉庆二年《郧阳志》卷二(公署)载:千总向无署寓民房。同治丙寅《郧县志》卷四(公署)载:千把总向无署。通过史料记载的信息,加之千总工作性质机动性强的特性,基本可以确定驻守黄龙滩的千总,未单独新建衙署。
武昌会馆进殿主梁遗存字迹
黄龙镇巡检司、千总署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史料并未确切记载。现存建筑物也未发现有任何衙门的标识。汇集整理相关史料,分析甄别直接间接的信息基本可以推断出位置。《十堰教育志》记载:黄龙小学,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迁到黄龙镇上街(当时的五衙门),改为官学。《余氏宗谱》中记载:余延笢妻子杨氏殁于民国五年,葬于笋厂保黄龙镇上街文衙后。上街现黄龙小学门前,被居民称为“衙门口”等等信息。综合地理位置,老人回忆的建筑样式和形制。可以确定巡检司衙署位于上街,现黄龙小学校址内。笔者儿时上学时清晰的记得,学校内操场挡土墙上砌筑的青石条上刻满了文字。可惜现被花坛覆盖。这些文字或许能进一步解开巡检司署神秘的面纱。火灾、建设等因素,校内的砖木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一座青石母狮或许是衙门唯一的实物见证。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关于黄龙滩巡检、千总部分奏折
千总署由于记载资料的缺乏,难以确定详细位置。清代郧阳府城内的官署借用庙宇,租用民房均有的记载。综合诸多因素考虑,千总与巡检司合署办公可能性极大。武昌会馆进殿主梁上写有:郧镇前营黄龙镇左部厅军功加五级杨清江等信息。短短的十几个个字确是截止目前,古镇军制信息唯一的史迹和印证。
黄龙镇巡司署、千总署几乎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尽管封建官僚、体制有种种的弊端和诟病,但终究推动着历史车轮前进,时代的发展。历任巡检、千总为郧阳府境内重要关隘防御控制,黄龙滩及周边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弹丸黄龙滩镇,文武衙门同设,张湾历史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