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分配不公,才是教育内卷的真凶!

发布时间:2025-03-26 21:01  浏览量:7

回顾中国悠久的几千年历史,我们发现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尽管古时中国人发明了众多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却鲜有提出影响全球的科学理论。

例如,《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鲁文公十四年的哈雷彗星观测记录:“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然而,这颗彗星未被命名为“春秋彗星”,因为古人更多地将其视为对皇权的一种警示。

相比之下,英国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在观察到同一颗彗星时,更加关注其背后的原理。经过一系列研究和计算,他不仅确定了该彗星的轨道参数,还成功预测它将在1758年再次出现,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这颗彗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纵观古今,中国人对于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事物兴趣不大。古代读书的目的往往是追求权力和财富,“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后,许多人开始阿谀奉承上级,剥削下级。现代父母及老师推动孩子学习,也多是为了将来能够轻松赚钱。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好好学习,以便未来找到好工作,实现经济自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们渴望成为有权势的人,进而可能压迫他人。

回忆《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情节,康熙看到丰收景象高兴不已,但当他了解到农民仍在吃糠咽菜时感到困惑。如今科技如此发达,为何普通民众的生活依旧艰难?

在国外,年轻人认真工作被视为优秀公民;而在我国,类似行为却被认为是不努力的表现。这让人难以理解。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认可的学历或证书意味着只能从事低薪、劳累的工作。这种现状给予普通人一丝希望,使他们为争取有限的机会而竞争。如果能脱颖而出,便能享受一些特权。

然而,大多数普通人缺乏这样的机会,只能挣扎求生。家长们梦想着孩子能够改变命运,过上更好的生活。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