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贯休三首经典诗作,感悟独特

发布时间:2025-03-24 22:59  浏览量:9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唐末五代前蜀时期著名的诗僧、画僧

本文贯休的三首诗作:《古离别》以美酒喻离愁,以长江喻泪水,虽有对离别的深刻体悟,却展现出一种超脱旷达,并对未来重逢充满希望。

《孤云》则借物抒情,以孤云自比,通过与鹭鸶、残雪的对比,凸显孤云的皎洁孤高,象征诗人自身高洁品格和坚定信念。《陈情献蜀皇帝》则是一首干谒诗,通过对比乱世与蜀地的安定,描写自己跋涉之苦,赞美蜀地美景,自谦才疏,并引用郭隗台典故,委婉表达投奔明主、求取功名的愿望。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

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

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

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

这首诗,开篇就不同凡响:“离恨如旨(zhǐ)酒,古今饮皆醉”。贯休把离别的愁绪比作美酒,这个比喻很新颖。“旨酒”,就是味道醇厚的美酒。美酒虽好,喝多了会醉;离别之情,虽然浓烈,却也让人沉溺其中,难以自拔。一个“醉”字,点出离别给人带来的迷惘、伤感,甚至是痛苦。这种感受,不是哪一个人独有,而是“古今”共通,所有人面对离别,都会有类似体验。短短两句,把离别主题直接点明,而且写得深刻。

接下来,“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这两句,想象力非常丰富。长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贯休却说,恐怕这滔滔江水,都是由古往今来,离别之人流下的眼泪汇聚而成。这当然是一种夸张说法,但它把离别之泪的数量,用长江之水来衡量,就把离愁别绪的深重,表现到极致。我们读到这里,会感到一种震撼,能体会到离别情感的巨大力量。

“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笔锋一转,写到诗人自己。“伊余”,就是“我”的意思。贯休说,我不是那种沉溺于离愁别绪的人,我送别朋友,只是“空把臂”。“把臂”,就是拉着对方的手臂,表示亲近、不舍。但贯休加了一个“空”字,意思是,虽然我也拉着朋友的手,但我内心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过度悲伤。这里,表现出诗人不同寻常的洒脱。

最后两句,“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这是对未来的期许,也是对友情的祝福。“他日”,就是将来的某一天;“再相逢”,当然是指与朋友再次见面。贯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重逢。重逢之时,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清风动天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重逢场面,而是用自然景象来烘托。清风拂过,天地为之震动,这种景象,既有清新之感,又有雄浑气势。这“清风”,可以理解为朋友之间的情谊,纯洁、高尚,像清风一样,能吹散离别的阴霾,带来希望和光明。

贯休这首《古离别》,虽然写的是离别,但并没有一味地渲染悲伤,而是用一种比较超脱态度来对待。他把离愁比作美酒,把离人之泪比作长江,这些比喻,新奇而贴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他也表达自己对离别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李白也写过很多送别诗,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都成为千古名句。李白的送别诗,往往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情感奔放。而贯休这首诗,虽然也有浪漫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理性和旷达。他没有像李白那样,把离情渲染到极致,而是有所节制,点到为止。

将比鹭鸶还恐屈,始思残雪不如多。

清风相引去更远,皎洁孤高奈尔何。

这首诗,顾名思义,写的是一片孤独的云。但贯休笔下的孤云,绝不只是自然景象,更蕴含深意。

开篇两句,“将比鹭鸶(lù sī)还恐屈,始思残雪不如多”,很有意思。诗人想找事物来比喻孤云,第一个想到的是鹭鸶。鹭鸶,一种水鸟,羽毛洁白。用鹭鸶比喻白云,似乎很贴切。但贯休马上否定,认为还“恐屈”。为什么“屈”?可能因为鹭鸶虽然洁白,但毕竟是具体的、有形的,而孤云更加飘渺、无拘无束。

接着,诗人又想到“残雪”。残雪,也是白的,而且零零落落,似乎与“孤”云有几分相似。但贯休又觉得“不如多”。这里,“多”不是指数量,而是指意蕴。残雪,虽然洁白,但毕竟是即将消融,给人一种衰败感觉。而孤云,虽然孤单,却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气度。这两句,连续使用两个比喻,又都否定,通过这种对比,反而更加突出了孤云的独特。

“清风相引去更远,皎洁孤高奈尔何”,这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清风”,是无形的,它可以吹动云彩,让云飘得更远。孤云在清风的吹拂下,越飘越远,远离尘世喧嚣。这里,“清风”与“孤云”,相互映衬。“清风”象征一种引导力量,或许是诗人内心追求,或许是某种理想境界。而“孤云”,在清风引导下,不断前行,体现一种坚定信念。

“皎洁孤高奈尔何”,这一句是反问,也是感叹。“皎洁”,形容云的洁白、明亮;“孤高”,指云的孤傲、高远。面对这样一片皎洁孤高的云,诗人又能怎么样呢?“奈尔何”,就是“拿你怎么办”的意思。这句反问,表达诗人对孤云的欣赏、赞叹,甚至还有几分羡慕。

贯休这首《孤云》,表面写云,实则写人,写自己。这“孤云”,正是诗人自身写照。贯休是一位僧人,也是一位诗人,他有着高洁品格,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就像这片孤云一样,虽然孤单,却始终坚守自己内心,追求更高境界。

陶渊明也喜欢写云,比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笔下云,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借云来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慕名利的心志。贯休这首《孤云》,与陶渊明有相似,都借云抒情,表达一种超脱尘俗情怀。

河北江东处处灾,唯闻全蜀勿尘埃。

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

奈菀幽栖多胜景,巴歈陈贡愧非才。

自惭林薮龙钟者,亦得亲登郭隗台。

这首诗的题目就交代了背景:“陈情献蜀皇帝”。“陈情”,就是陈述情由,表达心意;“蜀皇帝”,指的是当时割据蜀地,称帝建国的人,这里指的是前蜀高祖王建。“献”,呈献,带有恭敬意味。这首诗,是贯休写给王建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他的赏识和重用。

“河北江东处处灾,唯闻全蜀勿尘埃”,开篇两句,先交代时代背景。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战乱频繁,“河北”、“江东”,泛指中原地区,都遭受战乱之苦。一个“灾”字,点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唯闻”二字,带有转折意味,引出下文。“全蜀”,指整个蜀地,也就是王建管辖区域。“勿尘埃”,指没有受到战乱波及,相对安定。这两句对比鲜明,先抑后扬,突出蜀地在乱世中的特殊地位,也为下文赞美王建治理有方埋下伏笔。

“一瓶一钵(bō)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这两句写贯休自己。“一瓶一钵”,是僧人随身携带的简单用具。“瓶”用来盛水,“钵”用来盛饭。这里,代表贯休僧人身份,也暗示他生活简朴。“垂垂老”,指年纪老迈。“千水千山”,形容路途遥远,跋涉艰难。“得得来”,是口语,表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这两句,描写贯休不辞辛劳,从远方来到蜀地,表现他对王建的仰慕和投奔的决心。

“奈苑(nài yuàn)幽栖多胜景,巴歈(yú)陈贡愧非才”,这两句转入对蜀地的赞美。“奈苑”,一般认为指蜀地园林,景色优美。“幽栖”,指环境幽静,适宜居住。“胜景”,指优美景色。“巴歈”,指巴蜀地区的民歌。“陈贡”,指陈列的贡品。“愧非才”,是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才疏学浅。这两句,上句赞美蜀地风景优美,下句以当地民歌和贡品作比,衬托自己才华不足,表达一种谦卑态度。

“自惭林薮(sǒu)龙钟者,亦得亲登郭隗(guō wěi)台”,最后两句,表达贯休的感激和期望。“林薮”,指山林草野,这里指隐居之地。“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郭隗台”,典出《战国策》。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招揽贤才,筑黄金台,拜郭隗为师,虚心求教。后来,天下贤士纷纷投奔燕国。这里,贯休以“郭隗台”比喻王建招贤纳士的场所,表达自己能够来到这里,感到非常荣幸。

贯休这首诗,虽然是“陈情”之作,但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希望得到什么官职,而是通过对比、自谦、用典等方式,委婉表达自己心愿。他先抑后扬,突出蜀地的安定和繁荣;再描写自己长途跋涉的艰辛,表达投奔决心;然后赞美蜀地美景,自谦才疏学浅;最后引用“郭隗台”典故,表达对王建的敬仰,以及希望得到重用的愿望。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