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伍:“十四游”在蒙城
发布时间:2025-03-24 12:38 浏览量:6
引子
#本文摘自《漆园古今》蒙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1996年4月),陈锡伍口述、母连祥整理,原标题《“十四游”在蒙城》
图文无关,仅作示意
正文
1938年初,日军侵犯怀远,当时国民党的怀远县长高鸣谦拖家带眷弃城逃到耿村。其城乡各级的武装2000多人,就把地方大豪绅梅焕臣的儿子梅凫士(又名梅玉藻)捧出来充当领兵首脑。后,梅又投奔泗县专员魏振铎,被编为一〇五师独立团,驻守河溜、龙岗一带。时隔不久,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兼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把一〇五师改编为第十四游击纵队。命宿县专员粟天一兼纵队司令。十四游击纵队共编制三个支队,牛肃久为第一支队支队长,住灵璧;许志远为第二支队长,常住泗县;梅凫士为第二支队队长,住怀远。
十四游击纵队三支队共有6个营,3个特别连,约有2600多人。原在怀远县半沦陷区的胡町、朱大营子、河溜一带活动,因日伪猖獗,撤到凤台县苗圩子休整后,于1940年6月中旬,转入蒙城县境的大兴集西北王瓦房一带。不久,支队部进入蒙城县城,设在三报司街黄家大院。所属部队调到涡河南岸村庄驻扎,东到全集,西至十里铺。一个多月后,奉命返回怀远县境大官堂一带驻防。
1941年11月,十四游三支队复又进入蒙城县境,支队部设在城东扁担王家,其部队布置在蒙城至双涧一带守河防。
1942年初,马馨亭任宿县专员,李品仙认为马是淮上军柏烈武将军的部下,又是宿东时村人,人地熟悉,有利部队活动,就让他兼任十四游击纵队司令,刘俊颜、和荣仙二人为副司令。
马馨亭任司令后,坐镇蒙城指挥十四游击纵队,把蒙城的南芡、北淝和涡河两岸看成是他保存实力的长期防地,是他十四游击纵队的大后方。于是便加强、巩固住蒙城梅凫士的三支队,把三支队当作司令部的大本营,并将他的宿县专员公署和司令部设在城南八里蔡。又把邵亚东提升为第三支队的副支队长,任命燕子飞为参谋长,蔡维之为军需主任,陈锡伍为军需。把部队改编成大队,重新布防。将牛肃久的第一支队调来蒙城接三支队的涡河河防,将三支队大部分调往涡河以北,与日伪军对峙。命第一大队长孙皖农(怀远砂锅子小孙家人),带500多人,驻扎在坛城北马港湾一带;命燕子飞(怀远人)兼第二大队长,率400多武装,常在东双涧、西小涧和坛城以东周转;命第三大队长葛景文(怀远大乘寺人)率400多武装,多在张集、许町、马圩孜一带,与日伪的十五师界沟、袁店两木城据点相对活动;直属大队长葛俊珊(怀远兰桥人,后换史秋芳),率400多精锐武装,配合卫士连长葛继坤的100多人,保护马馨亭的司令部。机炮连长是李自修(山东人),该连有4挺重机枪和4门迫机炮,负责保护梅凫士的支队部进行游击活动。其支队部在坛城集南大任家设有办事处。
十四游击纵队在我县境内盘据多年,主要是网锣、扩充和保存实力,意图待机还乡,归还建制,很少单独进行抗日。只有1942年秋,马馨亭、梅凫士和邵启鹤3人亲率第一大队配合机炮连和卫士连计800多人,于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分头攻打板桥集的日汪据点。当时亲日汪军十五师师长窦光殿派驻板桥的李营长和一名日本兵领着100多名汉奸闻风逃回孙町。十四游击纵队进集搜索、发现日、汪的一个被服仓库,收缴了军毯、军被各150床,棉军装200多套。次日早晨,日、汪反攻,从北界沟开来一股,到板桥北向南连续发炮:另一股从袁店到芮集大桥,也连续向南鸣炮。这时,马馨亭亲自指挥部队从板桥向小涧东侧黄柏山撤退,以利用这方地势防守。这一军事行动,受到国民党上层人士的重视。事后,将梅凫士提升为十四游击纵队副司令,邵亚东接任第三支队队长。下属各部队分散我县活动。
十四游击纵队在我县为了给养供应,在八里蔡设立一处“军民合作站”,指定吕望的扬仲一为站长,每月需征收9万斤口粮,18万斤烧柴。当时我县地瘦粮薄,农民多半缴纳不起,造成农户每日三餐改吃两餐,节省一餐粮供给十四游。特别是连年灾害,农作物欠收,农民吃不饱,官方提出:“饿死老百姓,不能饿死军队。”因此三分之一的农户,数万人逃往异乡,乞讨为生。十四游击纵队长期在我县返来复去地折腾,日餐夜宿、侵占民房都要争先。有时给养领不来,就地派饭吃。更不问农忙农闲,还要征民夫挖战壕,搅乱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民间曾流传一句顺口溜:“来了十四游,老少都发愁。”
当时,蒙城县政府每到年、节,都要向民间征收巨款,购买大猪、肥羊犒赏驻军,并给大官送大礼,小官送小礼。梅凫士在蒙时年仅33岁,又取一房小老婆,孩子出生时,县长邀请绅、商、学界给他送一块大匾,上书《螽斯行庆》四个大金字,并举行隆重宴会,又唱了3天大戏,作为欢沃弄璋之喜。花去当时货币3000多万元,也加在人民头上。我县人民遭受十四游击纵队侵扰,实在难以枚举。
资料来源:
《漆园古今》蒙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199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