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周元将军事略
发布时间:2025-03-18 18:20 浏览量:8
引子
#本文摘自《漆园古今》蒙城文史资料第四辑(1986年9月),原标题《周元将军事略》
原注:根据周元烈士的长子周以纯口述和一九三八年五月份新华日报、大公报刊登周元守蒙城壮烈殉国史料及周元部下团长凌云上回忆录整理。不过周元牺牲的时间,凌团长说是十三日。
正文
周元(公元一八九四——一九三八年),字凯之,一八九四年生于广西明江县(今宁明县)洞廊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给本村有钱人家放牛,靠微薄的工钱补助家庭生活。少年时代,正值满清政府,对内压榨剥削人民,对外屈膝投降,割地赔款,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帝国主义欺凌和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残酷剥削,生活极端贫困。善良的劳动人民,不堪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生活,纷纷组织起来进行斗争,两广地区的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在这种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周元年满十六岁就毅然离开了家乡,参加国民革命军,投身于反帝反清的革命洪流。周元在新的军营里生活,使他眼界开阔,思想上起了急剧的变化,由一个无知的青年变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战士。他曾先后参加过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在革命战争中机智勇敢,屡立战功,由战士提升为班长、排长、连长,一九二五年任营长,驻守桂林。
一九二七年,周元在桂林与刘桂云结婚,生两男两女,长子周以纯,长女周以侬,次子周以民、次女周以恒。在周元的思想影响下,自小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一九三零年,周元任国民革命军团长时,自觉身负重担,少年时因家境贫困上不起学,深感文化的重要,一个指挥员要想带好兵,指挥好战斗,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他刻苦学习文化和军事知识,学习古今中外的军事著作和理论知识,与士兵一起同场操练;同时,他还经常对士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民族英雄岳飞、爱国诗人屈原和陆游等等。
特别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强占东三省,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丢下了大好河山,日军大举南下,烧杀淫掠,无惡不作。周元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他对士兵激昂慷慨地说:“中国土地岂容日寇横行,炎黄子孙不是好惹的,我们一定要把侵略军赶出去!弟兄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让日寇继续占领我国领土,我们有何脸面见父老兄弟!”他常教育子女,发奋读书,为国出力。
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寇大举进攻。这时周元任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一七三师少将副师长兼五一七旅旅长,具体指挥一零三三团和一零三四团,于九月中旬奉命北上抗日。在出征之前,刘桂云于一九三六年病逝,四个孩子均由外婆抚养。临别时,周元抚摸着孩子们说:“爸爸去打日本,日军侵略我国领土,我们要把它赶出国境,等着我打胜仗回来。”停了一下又说:“万一爸爸回不来了,你们听外婆的话,学好本领,报效国家……”亲友们送行时,周元慷慨悲壮地说:“日军向我们发动全面进攻,目的要亡我中国,灭我民族。我是中国人,尤其是革命军人,保卫祖国,保卫民族是神圣的职责,万一不幸战死沙场,我为祖国、为人民而死,虽死无遗憾!诸位乡亲父老,我的孩子就拜托给你们了……。
一九三七年九月中旬,周元率领部队从广西荔浦县出发到达梧州,然后乘火车到徐州。刚到徐州,淞沪告急,周元奉命率领五一七旅赶赴上海。激烈的淞沪战役,周元身负重伤,但他仍坚持指挥战斗,部队嘉奖周元“忠勇爱国”,不久提升为中将副师长兼五一七旅旅长。淞沪战役结束后,转到安徽舒城,后到淮南田家庵驻防。
一九三八年四月,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部队,在山东省台儿庄重创板垣、矶谷两个师团,取得了重大胜利。之后,日军统帅部企图歼灭第五战区国民党军队,打通津浦线,遂自平、津、晋、绥、苏、皖,纠集十三个师团,共三十余万人,向徐州进行大包围。李宗仁分析敌我装备及地形条件,决定有计划地撤退,命令驻守淮河中游地区第二十一集团军一七一师师长杨俊昌和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各率一个团赶赴宿县、蒙城设防,阻击敌人,掩护主力撤退。
五月七日,日军侵犯怀远,继之沿蚌阜公路、涡河北岸向蒙城进发,企图攻下蒙城,夺取涡阳、亳县、商丘,切断陇海路线,包围李宗仁部队。当日,日本飞机十八架,轮番轰炸蒙城。
周元率一零三三团两广士兵两千多人分别在城西李庵桥、城北小街子和城东竹竿园设防。士兵不顾行军的疲劳,立即挖战壕、筑工事,并用石条、沙袋堵死城门,造成进可攻、退可守的临战准备。这时蒙城的国民党官员和地方部队早已弃城逃走,蒙城人民面临被残杀、被侮辱的紧急关头,盼来了这支抗日的军队。
当日军先头部队到达蒙城近郊,即向蒙城包围进攻。城外发生激烈战斗。那时,东门外战斗十分激烈,守备队伤亡惨重,被迫退进城内。南门外三面受敌,外围防线处在被分割的包围之中。是夜,周元率部想杀出南门,拯救外围防线,都未成功,部队被迫撤入城内。至此,我外围防线全陷于敌手。
五月九日黎明时刻,敌飞机侦察搜索,忽上忽下,狂轰滥炸;水面,沿涡河数十只汽艇逼近;陆上,炮兵、辎重兵、步兵增援了大批部队,蒙城陷入重重包围。上午八时,日军发起总攻,硝烟滚滚,顿时全城一片火海。守城将士,以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刀枪火海中英勇奋战。日军装甲兵攻入城东门,周元组织敢死队,迎头痛击,与敌人展开逐屋战斗。子弹完了就与敌人拼刺刀,终因孤军无援,四门被敌人突破。大批日军涌入城内嚎叫着跟踪追来,周元仅剩三百余人,被逼到漆园街,欲进不能,后退无路。在这紧急时刻,周元振臂高呼:弟兄们!为祖国捐躯的时候到了!
我们要宁死不屈,冲啊,杀啊!他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又杀了几个回合,士兵大部伤亡,战斗力越来越弱。下午一时左右,退至小北门,此时仅剩下七十余人,周元决定从小北门沿河边街往东突围,在突围出去时,周元壮烈牺牲。最后有十六人连夜到楚村休息后到凤台。战斗结束,日军搜捕我伤残士兵一百多人,用铁丝穿手心,拉到百子庙、中心坑枪杀后,浇汽油焚烧,惨状目不忍睹!据战后统计,周元部队两千多人,损失一千六百余人,敌人也死伤千余人,城内一千四百多间房屋被毁坏,无辜群众也伤亡很多。
周元部队守蒙城,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牵制住敌人,赢得了掩护李宗仁主力部队转移的时间,使日军包围战的野心未能得逞。蒙城人民为了悼念周元及其殉难烈士,将他们的遗骨收集起来,集体安葬在城东门外庄子祠附近,筑墓立碑。当时还把城关镇命名为周元镇,并以烈士的英雄事迹编写乡土教材。周元的第一故乡——广西桂林市南郊(原窑厂附近)立有周元纪念塔,正面四个大字“成仁取义”,是李宗仁题词,另有白崇禧题词。塔下有周元衣冠冢,今已不存。蒙城烈士馆建成后,又将周元师长的遗像和事迹陈列在烈士馆内。每逢清明节,各界人士前去凭吊,以表示对烈士们的怀念和敬仰。
周元的抗日功绩,为国捐躯的凛然正气,早已在我县和他故乡的父老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左”的影响,长期以来,周元的光辉业绩未被重视,“跃进年”和“文革”期间,蒙城周元墓和纪念塔竟遭毁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一九八五年元月六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周元为烈士。
资料来源:
《漆园古今》蒙城文史资料第四辑(198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