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5-03-22 05:48  浏览量:7

当下关于教育的问题,从小学到初高中乃至大学,都是一个需要广泛争议的话题。争一争,议一议,大家共同讨论,也是件好事。

一、他山之石

古今中外的事例,可以是我们的一种很好的借鉴。

在此,先引用一片八十年代中美两国蜜月期的教育报告引出主题来:

我们看到,当年两国的教育界互相借鉴,中国人认为美国人的基础教育病入膏肓,中国必然胜利;美国人认为认定“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起得最早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国家同年龄学生相比都是最好的”。

五十年过去了,当年的七零后早已念过半百了,我们当然不能说:中国的七零后八零后不如美国的七零后八零后,但是我们也要了解到:或许,我们的七零后八零后,乃至九零后甚至零零后一零后,都很辛苦,都是世界上起得最早、最守规矩的孩子。然而,在成年之后,我们过得不那么差,但也没那么好,特别是在科技领域,尤其是知名的诺贝尔奖领域,既不如西方,也不如日本。

或许,我们的观念,该改改了,怎么改?或许《亮剑》能告诉我们:乖孩子往往没出息,淘气的孩子或许能干大事。

《亮剑》截图

那么,再引用一则忘记了出处(抱歉也真的找不到了,有万能的条友可以帮忙找找)的文章:英国教授眼中的三国学生,中国学生最勤奋,印度学生(忘了,为了求实求真,我就不编了),英国学生最懒散;然而,说到将来什么人最有成就,或者说教授在科研上想用什么人,他还是认同英国人,因为中国人太听话,印度人或许有思想?但是,英国的孩子们,是在用兴趣学习 。

教授认为:兴趣,才是科研取得成功的关键。

某些年前,央视的《门捷列夫很忙》描述了这样的场景:门捷列夫甚至是一边玩纸牌,一边做出了元素周期表。

二、反思:中国教育给孩子们的得与失

我们的教育,以考试为指挥棒,特别是高考,这是最大的指挥棒;清北,则是所有学生和所有校长们瞄准的方向;道路,用一位老实说,就是八个字“题海战术!题海战术!”

为了这个目标,学校强调严明的纪律和整齐划一,要求孩子们勤奋和效率,而孩子们,一般来说,也幸不辱命,都能做到。

至于做不到的,一般就是被“淘汰”了:曾经有言说:小学淘汰的是家长不管的孩子,初中淘汰的是家长管不了的孩子,高中淘汰的是家长不敢管的孩子,大学淘汰的是管不好自己的孩子。

其实,教育的本质是“帮助”。而不是淘汰。在这场“淘汰”中,在应试教育中,我们的孩子们,丧失了不少东西:

一是学习的兴趣。学习,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按理说应该让人高兴,然而,我们的学校却让孩子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在学校里,孩子们的学习没有什么主动的目标,更多的是因为“考试要考”,而很少是我喜欢;

二是调皮捣蛋的胆气,诚如李云龙所讲,淘气的孩子能干大事儿,乖孩子没出息。因为所谓的乖,是一种驯化,是对个性的粗暴否定。拙文曾引用过一些国内高中的纪律要求:诸如上课不得喝水、看摄像头、不穿校服、头发不合格等细碎的标准,这些标准,其实际意义,就是限制孩子的个性和想象力;

三是人文关怀和思考能力。如何与同学相处呢?怎样交到更多的朋友?这些,孩子们现在很难学到了,由于考试的成绩排名,前两天甚至看到有“希望第一名死掉,永远不来上学”的孩子们的话,这样的孩子们如何相处呢?再如思考能力,刷题是思考能力吗?也许是,但肯定不全是。思考,绝不是刷题。

三、展望

综合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高中学生的自闭抑郁跳楼状况的严重,或许也基于八小时工作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年,各省纷纷开展了“双休”模式,这对我们的孩子们而言,是件好事。

然而,希望我们的改革,还是要进一步深化,让孩子们能轻松一些,享有美好可回忆的童年,而不是被补课、内卷所占据。

毕竟,人生中,有很多比考大学要有趣而重要的多的事情。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