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杨氏之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5-03-19 13:33 浏览量:7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4个生字。2.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并通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难点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并通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情分析本课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整篇课文难度不大,结合课文注释基本就能读懂,课文的重点是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以及体会语言的幽默性。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
教学过程
任务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引导谈话。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问你,你能说话吗?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但是,如果我再问,你能把话说得好吗?这就不同了。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认识一些善于表达的人,感受他们语言表达的幽默与风趣,体会其中的智慧。我们今天将认识谁呢?
2.展示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杨氏之子)
3.简要分析课文题目。
(1)解释“氏”和“之”的意思。
(2)引导学生理解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杨家的儿子)
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学过的文言文(如《自相矛盾》),然后鼓励他们分享学习文言文的体验和感受。
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任务二:感知文言文,读出韵味
1.学生自由尝试阅读文言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
(3)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
2.教师范读文言文。
教师分析文言文的特点,并展示如何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要求学生注意古文的停顿、节奏和韵味。
(1)教师按划分的节奏范读文言文。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文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所以要分开读,不能连起来读。
(3)教师小结:文言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3.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4.分角色读,全班齐读文言文。
5.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教师展示生字词:“造诣”和“禽兽”,学生齐读。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梁”、“诣”、“禽”和“聪”。
任务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以便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师引导: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文言文时使用的方法(如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并鼓励他们在此次学习中运用这些方法。
3.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内容。
以下字词古今差异较大,学生比较陌生,引导学生重点理解: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代词,指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水果。此:这。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
4.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何以得知杨氏之子“甚聪惠”?
5.全班交流反馈。
教师邀请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
6.引导学生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故事,展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再次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次朗读文言文,读出其中的感情色彩。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完成分层作业。
3.背诵《杨氏之子》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