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四十七、《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疑由全元起补入
发布时间:2024-12-17 15:17 浏览量:2
四十七、《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疑由全元起补入
编者按:中医十二官,实指六脏六腑十二个器官。以封建社会官职称谓比喻十二脏腑之功能,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全元起注本名《十二藏相使》),流传至今,成为正统权威说法。实际上,六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五脏六腑尚有其它官职称谓,传世医籍见于《中藏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出土医籍见于《敦煌古医籍》等。
从孙思邈《千金方·序例》看出,孙氏熟读《素问》《针经》等,如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要对……”云云,《灵兰秘典论》官职称谓应了然于胸,但是为何孙氏没有沿袭《灵兰秘典论》之官职称谓,而采纳当时流传的如扁鹊学派之医籍《中藏经》等医籍中的记载呢?或有两种可能:
一是孙思邈并不认同《灵兰秘典论》正统权威之说;二是孙思邈并未见到全元起《素问》注本。哪种可能性大呢?这就需要考证《灵兰秘典论》这一篇之来路了!
《素问》,即《黄帝素问》。
《素问》之名,首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南朝齐梁间全元起曾为《素问》作《训解》,惜已佚。
据《南史·王僧孺传》记载:“僧孺工属文,善楷隶,多识古事。侍郎全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僧孺答曰:‘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
宋臣林亿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说:“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说:“全元起以医鸣隋,其实不在巢、杨之下。一时缙绅慕之如神,患者仰之,得则生,舍则死。其医悉祖《内经》,所著《内经训解》行世。”(编者按:林亿、徐春甫认为全元起是隋人,并误)
《黄帝素问》之名,首见于《隋书·经籍志》且两见,说:“《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又说:“《黄帝素问》八卷,全元起注。”
段逸山《〈素问〉全元起本研究与辑复》说:
“从《南史·王僧孺传》《隋书·经籍志》等文献考证得知,注释《素问》的第一人是南朝齐粱时期的全元起。全元起本系《素问》的早期传本,基本上保存了西汉刘向校书时的原貌。可惜该书已亡佚于南北宋之交,至今已达千年之久。经考证,如今通行的《素问》已经过唐代王冰改编、北宋林亿等校正,与早期传本的原貌相去甚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补卷篇。全元起本为8卷70篇,王冰迁移分合,并补充7篇大论,连同原已亡佚的两篇,改编成24卷81篇。二是调换篇序。全元起本原按脉法、辨证、治则等顺序排列,而王冰由于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将有关摄生养性的篇文如《上古天真论》等置于卷一,并对全元起的篇序全部另行编排。三是更改篇名。王冰更改篇名达10篇之多,如《决死生篇》改为《三部九候论》,《十二藏相使》改为《灵兰秘典论》等。至于内容上的离析并合,删改增换,更是举不胜举,所涉遍及全元起本70篇中的65篇。其中所改,多有主观随意之处。诚如清代医家张琦《素问释义》所指斥的‘率意移之过矣’。”
今通行本《素问》是经王冰改编次注、林亿等《新校正》者,全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王冰在次注《素问》之前,有两部今本《黄帝内经》之不同传本,即皇甫谧《甲乙经》和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残本)。但二书皆无《灵兰秘典论》篇内容。据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考证,中正、州都之官是魏晋以后才有的官职,故《灵兰秘典论》这一篇应是魏晋以后的作品,说明至迟在晋代尚未见《灵兰秘典论》出现。皇甫谧《甲乙经》以针灸内容为主,未见载录“十二官”亦在情理之中。萧吉《五行大义》有《灵兰秘典论》“五脏之官”的记载,且《黄帝素问》一名,首见于《隋书》,说明隋代以前已有此篇。按照此逻辑推断,《灵兰秘典论》此篇定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据林亿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首先给《素问》作注解者是南朝齐梁间全元起,惜已佚。而“全元起本,根据宋臣林亿等提供的资料,足可说明,其在篇名、文字、卷数及佚缺情况等方面,固可提供诸多梁代早期《素问》传本的情况和实证,反映其基本面貌,在卷次、篇次及内容方面,均显得比较混乱。因此,在内容方面,多有重合之外,甚至有整篇的重复,尚有些互不相关的内容,合并为一篇。因此,全元起注本之祖本,极可能为曾经多人之手,并参照多种不同传本的传抄本。但另一方面,从全书总体内容看,与王冰注本亦基本相同,篇名也大都一致”(张灿玾《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也就是说,《灵兰秘典论》此篇内容,可能并非《素问》原书中固有,是全元起参合当时不同的传抄本,在给《素问》作注解时,重新补入的。
《素问》全元起注本问世后,是否能得到广泛流行传播,是个未知?如孙思邈早年《千金方》并未全录《伤寒论》则是例证。然萧吉《五行大义》有《灵兰秘典论》五脏官职,而孙思邈虽“博取群经,勤求古训”,疑孙氏既未见到《素问》全注本,亦未见到《五行大义》。
无论《灵兰秘典论》十二官,还是《千金方》等五脏六腑之官,其功能皆是比类推演而来。殊不知,其可比类性非常小,且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故屡遭诟病。
要之,《灵兰秘典论》篇疑由全元起在给《素问》作注解时补入,犹如王冰注解《素问》时补入七篇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