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艺术+技术 思政之声奋力“破圈”

发布时间:2024-10-30 10:40  浏览量:17

在党史馆内,节目主创人员深入挖掘町店战斗背后的故事。

节目主创人员走进大阳煤矿了解“打好亲情牌,密织安全网”的“三杯茶”故事。

“长征途中牺牲了数以万计的红军战士,但是在咱们晋城,有一位小小的卖货郎却曾经救下过3000多名红军,他就是‘军史布衣第一人’陈廷贤……”这是首期广播融媒体节目《思政之声》的片段。当思政教育和广播节目的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高冷范儿的思想政治理论有了接地气的多样态表达,受到大批青少年受众的关注和喜爱。

近年来,晋城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以下简称“晋城市政研会”)积极探索、创新开办《思政之声》广播融媒体节目,以打造“接地气、有深度、广覆盖”思政宣传平台为目标,通过丰富的主题、多元的形式、通俗的语言,让听众在“声音中的思政课堂”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接受教育,推动党的好声音深入人心。

从“活起来”到“动起来” 创新赋能青春表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的神圣使命。在传统的课程教育实践中,思政课教师理论宣讲式地授课、学生单向被动式地倾听,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效果欠佳,使意义十分重大的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因此,思政课一度被贴上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严肃说教、没有温度等标签。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青少年深受复杂思潮的影响,以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视频平台正在成为年轻受众的聚集地。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如何有效开展思政教育成为愈加重要的时代课题。多元视听、互动沉浸、短小紧凑、新潮时尚等年轻人喜欢的新媒体形式,怎样才能与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呢?

《思政之声》跳脱出自上而下式的理论宣讲,受众在内外互动、多点联动中直观感受党的理论政策带来的发展巨变,用感性语言实现理论宣传的价值共鸣。节目创新运用角色扮演、记者手记、访谈、纪实等各种手段,让严肃的理论节目有新意、有趣味。理论宣讲与广播剧、舞台表演巧妙结合,既聆听历史的声音,又吸纳时代的新声,使节目兼具专业性与艺术性。英烈穿越古今,开口说话,让受众沉浸于剧情,发出强烈的情感共鸣。

节目运用演绎的形式,让历史人物“活起来”,让历史场景“动起来”,轻松化、通俗化讲述宏大的历史事件。节目《让党史之光照亮奋进之路!——一个90后记者的党史馆采访日记》以90后记者“我”的视角,走进党史馆和历任馆长交流,了解党史馆台前幕后的故事,讲述自己的收获和感悟。通过人物和情境的设置,增强代入感,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静心聆听故事,让受众对红色晋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微广播剧+思政 闻其声如观其史

场景:陵川,练习吹号的小院里。

人物:两个号兵(段满昌、刚子)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段满昌:刚子,刚子!(想要阻止刚子继续练习)

刚子(生气,但因嗓子受伤声音不大):为什么不让我去?满昌哥,我知道选号兵一定是选最优秀的,可我也努力了呀!

段满昌:我知道,刚子,你为了能选上号兵,每天比别人多练2小时,就连晚上做梦都是在唱号谱,可你这嗓子刚受了伤,咱号兵是上战场去打仗,一不小心就丢了命。你,你在家里一样能做贡献。

刚子(不耐烦):那不一样,满昌哥,你不知道,(哭声)我哥哥就是被敌人给杀害的,我妹妹逃荒时生了病,吃,吃不上,大夫也找不上,最后就死在了路上,她才5岁啊!

……

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广播剧“重磅回归”,并呈现出紧随时代的崭新态势。这些不同时期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故事,是不是能用一种老少皆宜、活泼生动的广播剧形式来表达,让思政教育以更加吸引人的崭新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呢?

为了将《陵川号兵》的故事改编得更加生活化,更具感染力,记者多次实地探访,从号兵后代和家属的记忆中深入挖掘陵川号兵的故事,生动再现了陵川号兵以号当枪、不畏牺牲的英勇故事。节目以《陵川号兵之歌》开始进行故事讲述,结尾再共同唱响《陵川号兵之歌》,以表现号兵精神在我们年青一代身上的延续。记者每一次线上交流或倾听采访录音,都会产生新的创作冲动,最终发现唯有真诚地还原历史、尊重历史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将故事讲好、讲活。

广播剧可以在多个场景采取“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将人物对白一比一“复刻”。广播剧《红色三杰再回太行》就是用穿越的视角,演绎红色三杰周玉麟在新时代回到晋城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以第一人称角度向观众讲述革命年代的故事。通过穿越形式带领听众情景再现,真实感受烈士那年那月的红色故事。

场景贴合不同主题 红色旋律身临其境

【开国大典原声音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顿时,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上发出如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在蔚然壮观的队伍中,有一个年轻人满含热泪欢呼雀跃,一遍又一遍地高喊着:“毛主席万岁!”他是《人民日报》的记者,是见证并向世界报道开国大典实况的晋城人——鲁生。

在《思政之声》国庆节特别节目《开国大典上他泪流满面》中,记者将叙事场景、历史场景和记者实地访问场景相融合,搭建起历史与现实、思想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节目通过鲁生记者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让我们能身临其境那个年代,感受他是如何参加革命并走上抗日救国道路,后来又有幸亲眼见证开国大典盛况的故事。

节目后期创作中,为了使声音更加贴合时代场景,在充分研究剧本、揣摩人物、分析剧情的基础上,主创人员娴熟调动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从音乐层面完美地凸显出广播剧是“想象的话剧”的艺术魅力。

沉浸式+互动式 传播触达最大化

有思想力的立意价值,有感染力的互动传播,思政类节目用故事化、年轻化、综艺化的“包装”有效地焕发了思政理论教育的魅力。《思政之声》通过音频剪辑、背景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对思政内容进行重构再造,利用人物对话、音效和音乐等元素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让听众在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多元化”的节目呈现,带给群众“沉浸式”体验。同时,节目通过广播剧+访谈/解读/评论等多种方式,在电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置在线问答、网民留言、话题投票互动环节;结合当期内容和时事热点,以及群众关注的民生话题开设专题讨论,不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见面会等线下活动,引导听众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建言献策,让思政工作真正融入社会、深入民心、推动实践。

与此同时,《思政之声》注重节目样态与传播平台的适配性,为不同传播媒介和平台量身打造“思想+艺术+技术”融合的适配产品,实现了多渠道融合联动传播,有效提升了传播的触达率。今年以来,《思政之声》节目在935晋城交通广播、1072晋城综合广播高峰时段播出,节目有效覆盖全市六县(市、区)100万以上人群。同时,通过学习强国晋城平台、太行日报微信公众号、晋城交通935微信公众号、听见广播视频直播、蜻蜓FM网络直播进行新媒体推送,触达率逐步递增。

为进一步拉近受众和党的新思想、新理论之间的距离,未来,《思政之声》品牌将逐步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将各种形式的线下活动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充分将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艺术节、消夏晚会、职工文艺演出充分融合,让思政教育触达底层、触达一线、融入社会、深入民心。

晋城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供稿

标签: 思政 满昌 陵川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