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华水文化与高校思政融合育人之可行性

发布时间:2024-08-02 08:00  浏览量:32

本文转自:青海日报

叶 乐

中华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不断发展演变,形成相对完善的文化形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水文化内涵出发,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凸显人与水环境和谐相处的自然水文化;二是展示古代劳动智慧与奋斗精神的工程水文化;三是体现文化哲学与智慧的精神水文化。水文化凭借丰富的人文底蕴,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与育人价值,这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共同的价值属性。因此,助推水文化与高校思政融合育人具有可行性,有利于从实践层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而达到优化思政教育效果。

革新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促进水文化融入

水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深厚的育人价值,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显著的价值耦合性,二者融合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从思政教育实践来看,水文化的融入是关乎教育各环节的创新之举。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引领教育实践的同时,直接关系着水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能否顺利融合。因此,高校应革新思政教育理念,立足水文化育人视角,探索水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切入点。

一方面,加强政校合作。将中华水文化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中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认识到二者融合的重要性,出台融合育人的指导性文件,以政策形式对水文化的融入工作给予指导和规范。在此基础上,高校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水文化纳入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中。同时,通过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等制度、设立专项经费等方式完善水文化与高校思政融合育人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开展教研活动。在融合育人理念指导下,高校应立足创新协同育人展开专题培训和讲座,邀请水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进校指导,逐步拓展思政教师的文化育人视野。同时,加强教师自身对水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提高教师将水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能力;鼓励教师参加与水文化育人相关的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与课题,促进思政育人理念落地开花。

加强思政课程协同建设,整合水文化资源

高校可由思政课教师、思政辅导员、相关专业教师以及水文化专家组成教育教学团队,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开发教学资源以及策划教育活动。亦可利用大数据构建水文化资源库,按照学段、专业等不同需求分类整理水文化资源,从而为思政课程创新建设奠定基础。

一方面,探索契合性的思政课程内容。水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需要经过内容分解、寻找切入点、重新整合等一系列步骤才能达成。一是模块化融入。以原有的思政课程内容体系为参考,将水文化进行解构,从而整合至思政内容中。例如,将道家“上善若水”“以水论德”等哲学思想与思政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或道德教育模块相融合,将中国传统水利工程建设、防洪抢险等与“五位一体”、绿色发展等模块融合。二是议题式融入。教师可以围绕水文化提出导入性问题,进而围绕这一问题巧妙引出思政课程内容。例如,设置议题“红旗渠精神对当下治水是否还有意义”,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出发思考传承红旗渠精神的必要性及可贵之处,最后回归至当今社会,认识其对形成职业精神、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开发多元化的思政课程形式。高校可以进一步根据我国水文化的具体分类设置“水文化精神”“水工程文化”等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高校应利用智慧教学平台、慕课软件等开发思政线上课程,开发水文化资源的 APP 或在线学习网站,设置搜索功能和互动交流板块,既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时空范围,又能动态更新水文化内容,促进思政教育体系不断调整优化,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查阅和使用。

创新高校思政教学方法,丰富水文化形式

水文化的融入将直接革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但这一过程绝非简单的叠加。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成效,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具体的教学方法成为必要途径。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水文化以何种形式呈现于思政课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虚拟化教学。一方面,教师可充分利用融合水文化与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视频、音频、图像、动画等虚拟资源,将其穿插至教学模块中,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将水文化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多感官体验中加深对水文化的理解,激发对思政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打造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思政课虚拟实践仿真平台,如为学生还原重大历史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使其在沉浸式体验中体悟古今治水的智慧,进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二是实践式教学。高校应积极与当地政府、社会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前往水利博物馆、水情教育基地等地开展水文化实践课程,强化水文化的育人功能;组织学生参观水利工程、游览水乡古镇、参与水资源保护志愿服务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水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在实践教学中应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互动式教学,如在讲授“生态文明建设”课程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进行有关家乡母亲河的实践调研活动,不仅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家乡之间的距离,更能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理解水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进而加深对水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叶乐,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