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的狭隘格局观
发布时间:2024-10-20 05:12 浏览量:20
教育是育人工程,不是“愚人”工程,不同的教育风格可以成就人才,也可以局限认识,愚弄人才。在当代,一方面是古怪精灵的孩童,然而另一端却输出不少头脑木讷的青年人,他们长时间沉迷于书本做题对于社会、对于创业实践几乎完全无知,很多本应到社会上大显身手的高材生却只能宅在家里“啃老”,不得不承认是一种悲哀。
早期结识一位某卫星发射中心退休的高级知识分子,谈及自己所受的教育与当代教育相差甚远。由于出生在特殊年代,他们那一代人并没有接受过今天的基础教育,到了年年纪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经过四年半工半读的教育,直接分配到国家的高科技部门工作。他们那一代,很多成为航空领域里的“精英”,推动了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谈到当代的大学生,老人说,很多人实践上还是需要从拧螺丝开始起步。也许时过境迁,当代的大学生只要学会操纵仪器即可,却也看出高材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
实际上,当代教育步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重文本,轻实践。
教育的格局原本很大:学会在自然界观察、记录、总结是学习;在图书馆里浸淫书籍,大量阅读是学习;在实验室里不懈探索,探求真相是学习;在自然界、画室里沉浸于光影艺术的表达也是一种学习;在体育馆、操场上认真的学习一种运动技能也是学习……
但是,当代的学生生活似乎比解放初的一代都枯燥,很多教育活动只剩下了大量的习题集和考试,教育的格局也几乎就成了呆在几十平米的教室里背书、做题、拼文本考试成绩,甚至于,今天的课间十几分钟对学生来说都成为一种奢侈品,需要政策上来强制规定,最后落实到什么样子却无人关心。
归根结底,今天的教育成果的肯定,还是落实在通过文本的考试成绩来衡量。至于考试题是否科学合理,评价方式是否过于简单粗暴,没人关心。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一条“流水线”的教育确实是一种悲哀。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各种各样的奇异人才,比较幸运,他们没有遇上以文本分数来决定命运的教育。
杰克·伦敦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然而,出身贫寒,完全没有受过系统教育。却是从小就挣扎在社会的底层,当过童工、卖过报纸、跟随淘金队伍进过深山……丰富的生活阅历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短暂的四十岁人生留下了不菲的文学作品。反观当代文学系的高材生们,也许理论考试能力都很棒,有几个能留下一部贴合社会生活场景的作品?
比较庆幸,牛顿、爱迪生没有生活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不用天天做题,他们有时间或去阅读大量的科学书籍、或者沉醉于在实验室捣鼓一些“小发明”,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设若他们从小也是执迷于在一张8开的纸上面发挥他们的才能,也许到现在人类的夜晚还是生活在黑暗之中。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名人,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他们从小也只是天天背书、做题考试?
教育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空间,然而,时下国内的教育格局却紧紧地局限在了几十平米的一间教室和几张8开大小的卷子上。
狭隘的教育认知和格局之下,能够诞生多少引领国际各个领域发展潮流的精英人才?一味做卷子、考试的教育方式下,真能够诞生引领国际潮流的精英人才吗?
当代教育狭隘的格局意识最让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