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冷”考古遇上“火热”旅游
发布时间:2024-10-14 17:40 浏览量:18
近年来,到考古发掘现场参观,和考古专家学习考古知识受到游客欢迎。今年暑假期间,北京、福建、辽宁、河南、四川等地推出了考古遗址研学、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将考古“高冷”的大门向公众敞开,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据了解,我国现有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已有国家5A级、4A级旅游景区29家,47家公园建有考古遗址博物馆,这成为考古研学蓬勃发展的条件。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上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报告》显示,全国55家公园2023年接待游客总量超6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5%。同时,55家公园年度累计资金收入44.75亿元,同比增加11.76亿元,其中门票收入同比增长约5倍;相关文创、考古研学等文旅消费需求大幅增长,学术、社会活动组织参与量再创新高。
前不久,2024北京公众考古季系列活动之一——“北京考古·走进圆明园”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文源阁遗址举办,20多位游客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的带领一下,领略了考古的魅力。
“实地参观让我感觉考古很有趣,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即使是残缺的建筑,也能让人感受到古代人的智慧和匠心。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希望以后能多参加类似的活动。”一位参加活动的学生说。
据了解,为了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让公众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零距离体验考古魅力、感受文化内涵,2021年,北京市文物局就开始举办公众考古季活动。几年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持续开展考古科普工作,通过邀请市民游客参观考古工地、举办学术讲座和模拟考古课堂、出版刊物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整理、阐释考古成果,主动向公众展现考古工作过程,努力打造北京公众考古品牌。
近年来,文物大省河南也积极发展考古旅游、考古研学。9月24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3条世界级大遗址走廊线路,“文明之光·探秘远古印记”“华夏之源·追寻夏商辉煌”“古都华章·穿越千年盛世”,展示了河南省以大遗址保护开发为契机,发展考古游、研学游的成果。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耀霞介绍,2021年12月,河南明确提出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经过近3年的建设,该走廊已经成为一条串联古今的文化带、近悦远来的旅游带。每逢寒暑假和节假日,各大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游人如织,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据河南省文物局统计,今年1月至8月,全省各大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接待观众已达4560余万人次。
巨大的需求促进了考古研学的发展。此次出台的《意见》明确提出,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要将考古研学纳入各级各类文物培训计划和内容,着力提升考古研学人才队伍质量;加强审核指导考古研学课程开发设计,确保内容和形式符合学术规范,注重原创性,避免同质化。
事实上,在考古研学课程开发方面,各地已有很多探索。9月22日,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迎来了一群 “小小考古学家”,在听完讲解员的讲解后,孩子们进行了模拟考古发掘,寻找“文物”的碎片,体验了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和乐趣。
今年暑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考古中心开展了“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小小考古人”暑期研学活动。活动包括两场考古主题课堂:“小小考古人:文物修复体验课”和“小小考古人:文物绘图体验课”。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尝试了亲手用黏土将碎片拼合成完整的“陶器”,了解了文物绘图使用的工具、绘画流程。
对于如何落实好《意见》,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博士后宋友开建议,各地政府可以引导制定考古研学标准,宣传高质量研学产品案例,规范研学市场秩序;学校可以以考古研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考古机构合作,推动考古研学与学校教育协同与互补发展;研学机构也可以丰富考古研学产品内涵,尤其是重视评估研学旅行者的学习效果,并不断改进提升研学质量。另外,数字技术、智能装备是考古研学产品开发和体验的重要方向之一,相关企业可以尝试打造更多数智化沉浸式考古研学产品和体验场景。(本报记者 王诗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