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遇奇人讲奇病奇治

发布时间:2024-10-03 02:55  浏览量:17

说说张锡纯的故事!

1. 大医张锡纯,作者高秉剑、韩玉瓒、吕少军。一天张锡纯到海边去采药,当时的盐山幅员辽阔,既有盐又有山,还有 100 多里华丽的海岸线。海边除了大片的盐碱滩之外,还有星罗棋布的湿地和汉武帝的观海台。湿地的芦根、蒲棒、荠菜、旋覆花、白头翁等都可入药,尤其是这里生长的旋覆花和白头翁是同类药材中的上品,因而张锡纯常到海边来采药。

2. 一天张锡纯正埋头挖芦根,忽听苇叶沙沙,抬头一看,只见苇花闪开处一团白毛就到了近前。仔细瞧,这团白毛乃是一位老者的头,他满头白发、白眉白胡须,看面目早过古稀之年。然而这老人面色红润,目光炯炯,行动矫健。张锡纯向老人施礼,老人道:原来是小郎中。张锡纯回道:祖训读书之外可以学医。老人道:好,你可知道学医的第一道功夫。

3. 张锡纯回答晚辈尚且未闻,老者盘腿坐下,示意张锡纯也坐下,说:老朽就给你讲一个,就发生这海边的故事。据老人讲,在清朝的咸丰年间,也就是 1851-1861 年间,沿海大河口北岸有个小渔村叫海丰,近海之处还有程子河,为黄河入海故道,也就是在今天的黄骅港口的南侧,海上的来往船只常在这里停泊。当时有一位杨姓的少妇得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病,少妇的脊背红肿起来,发热发烫,穿一件衣服也热得透不过气来,赤身裸体趴在帐中,还热得哭嚎不止。本来海边就缺医少药,远道请了几位医生,服药数剂也不见好转,少妇就如锅蒸火烤,热得是死去活来。

4. 这年秋天,有一江苏宜兴的苏先生乘船到北闱乡试,此人精通医术,名声在外。当时海丰村是渔家码头,苏先生乘船经过这里,正好上岸间歇,一是补充船上的饮食,人也需要休息。少妇的丈夫闻讯,便急急到苏先生下榻处,请他为妻子诊视。苏先生来到少妇家,丈夫撩起门帘,但见帐幔中的少妇匍匐在床,红肿的脊背酷似一个硕大的红薯。少妇已经是有气无力,微微的气喘,低低的呻吟。

5. 苏先生说:请抬起头来我看,不知少妇是羞涩还是没有了气力,喘息未动。她丈夫过去将她的头慢慢地托起来,但见少妇面红耳赤,张着嘴闭着眼,只是喘息。据此,苏先生断为阳毒。丈夫问:还有法治吗?苏先生答:有,10 斤大黄即可。还用别的吗?不用,只需大黄十斤熬汤十斤,能饮尽量多饮。

6. 丈夫便到药铺买来了大黄十斤,熬汤十斤,命妇人尽量饮下。少妇也将生的希望寄托在这十斤汤药上,一气就喝下了二斤许,歇一会继续尽量的饮用。一天多的时间,这十斤大黄的药汤就喝完了,红肿的脊背就开始见消,脸也变白了,气也不喘了,三天之后病痊愈了。

7. 张锡纯听罢道:多味药都无济于事,一味药就治好了,只是剂量太大了些。老人说: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郎中来说,知己就是识药性,知彼就是识病情。张锡纯自言自语:识药性这么重要,这是行医的第一道功夫。

8. 老人说:要掌握这道功夫,是否得把古今的药书都熟记于心?古药书已经久远,万物皆因时而变,今药书也多相互传抄,就少不了笔误讹传。只有学神农亲尝百草了,当然只有自己验证的才是可靠的。张锡纯向老人作揖,多谢老人家指教。老人家也一抱拳:不客气。请问老人家尊姓大名?我已老朽不说姓名也罢。请问老人家家住何处?这茫茫的海岸,我到处为家。

9. 老人说罢,留下一串朗朗的笑声,转身就消失在绿波荡漾,白涛起伏的芦苇荡中。感谢收看!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