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习武多年前辈的珍贵心得体悟
发布时间:2024-09-19 01:57 浏览量:30
明三节,齐四梢。
讲六合,求八到。
有五度,功夫好。
出五劲,方奇妙。
提三觉,打动标。
武六美,艺高超。
四规律,八技要。
十四术,真诀窍。
谈发力,四协调。
论制胜,四绝招。
崇武德,圣贤效。
修武学,探深奥。
五武技,不可少。
臻五法,精灵巧。
一、明三节。
这是出自少林武术徒手技击的第一要诀。含义为:明确技击发力的身体分有三节。虽然身体的三节必须明确各自独特的发力功能,这叫结构及功能的“分”;但又特别强调三节之间的力的密切传递关系,这叫结构及功能的“合”。没有明确的“分”,就不能发挥各自的独特功能;没有密切的“合”,就不能将身体各部紧密的联系起来,技击发力的基本劲法--“整劲”,就无从谈起。
身体的三节,由根节、中节、梢节三个部分组成,又有大三节和小三节之分。
大三节的根节是指支撑腿蹬地的“脚”;大三节的中节是指身体运动的枢纽--“腰”;大三节的梢节是指(针对目标物体的)发力点部位的“手、肘、膝、脚”等。武谚有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表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三节的根节是指“肩或胯”,小三节的中节是指“肘或膝”,小三节的梢节是指“拳或脚”。
在发力时梢节起,起要起去(发力点部位的到位。应该说是力的表达。);中节随,随要随定(肢体重心或身体重心的运动路线正确、速度一致。应该说是力的传递和加强。);根节追(催),追要追上(催要催出)(应该说是发力的基础和根本来源。)。
小三节的中节“肘或膝”,代表着肢体重心(对于肘法和膝法,肘尖与膝尖,两者已成为力的表达末端质点,则似减少了一个中转环节,其实这两者的小三节的中节,应视为肘与肩的中点和膝与胯的中点。);大三节的中节“腰”,代表着身体重心。
根节、中节、梢节三者的运动速度和路线越一致,武术散打发力的技术水平越高。不由的我又想起古时少林高僧的七言绝句诗:“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横行。掌心力在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这是练到“明三节”高境界的综述。
二、齐四梢
这是出自少林武术徒手技击的第二要诀。含义为:发为血梢,甲为筋捎,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甲、牙、舌此四梢,只是作为循环系统、肌肉系统、骨杠杆系统、内脏(补给和调节)系统,这内在四者的象征性外四梢。一动无所不动,一至无所不至,心一颤四者皆至,四梢齐,内劲皆出。这是内外合一,高度协调的要诀。
三、讲六合
这是武术徒手技击的“外三合”与“内三合”的合称。
“外三合”是指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特别应该强调左手与右脚合,左肘与右膝合,左肩与右胯合;右手与左脚合,右肘与左膝合,右肩与左胯合。“合”是相呼应,相协调的意思。以上身体各部在运动方向、路线、速度等,密切配合,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并且还要最具有武术攻防价值。
“内三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是指大脑的思维中枢,即大脑的感知、判断、推理等的功能区域;意是指作出的决断,即大脑运动中枢发出的(指令)神经冲动;气是指人之气血,即血脉传输的、及运动细胞内外可瞬时利用和连续利用的能量团;力是指肌肉的收缩,即每一武术散打动作或组合动作中,身体的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彼此高度分离、高度协调,发挥出最大的攻、防效能。
四、求八到
这是武术徒手技击的“外四到”与“内四到”的合称。
“外四到” 是指手到、眼到、身到、步到。其中的“手”是指身体针对攻、防目标的发力点部位:拳、脚、膝、肘、胯、臀、肩等。“到”是指武术散打动作瞬间发力时,发力点的部位、眼的观察、身体的重心、脚步的移动四个方面的同时到位。到位越一致,标志着散打技术水平越高。
“内四到”是指心到、意到、气到、力到。针对攻、防目标的心、意、气、力发挥各自的功能,高度协调统一。“内四到”即便是有时间间隔,也只是用毫秒计算,因为它发生的是生物电传导和生物化学反应。
五、有五度、功夫好
“有五度”是指武术散打技术动作都必须具备:力度,速度,准确度,硬度,稳度。
没有“力度”就不会产生效果;没有“速度”就不能把握战机和创造战机,同时,速度也是力度的源泉;没有“准确度”就如同盲人骑瞎马:攻则无的放矢,守则漏洞百出;没有“硬度”就会效果不佳和发生自伤;没有“稳度”身体的平衡就失去了调控能力。
六、出五劲、方奇妙
“出五劲”这是武术散打必须能发出的五种重要劲法:整劲、抖劲、鞭打劲、透劲、错劲。
整劲是武术散打的基本劲法,全身各部的肌群高度协调统一,即身体的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彼此高度分离、高度协调,方向明确、目标准确、路线正确。抖劲是指屈伸性武术散打动作的劲法。特别强调相关部分伸肌的爆发性。鞭打劲是扫转性武术散打动作的劲法。特别强调身体各环节的力的瞬间传递方法,如小三节中,肩或胯先扫转,依次是肘或膝,最终力传递到拳或脚的发力点部位。透劲是指针对目标实体攻击的意念的深入性,最大攻击速度应该是指向目标实体的中心。错劲是指武术散打的摔法中必须遵循的法则。错是我设法交错用力,造成对方上下相拌、失去重心。大地可为拌、手可为拌、脚可为拌、腿可为拌、臀可为拌、胯可为拌、肩可为拌等。
七、提三觉、打动标
“提三觉”是指提高击打目标物体时的空间感觉、时间感觉、速度感觉。这三种感觉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专项训练,如击打活动靶、小型沙袋、吊球、速度球,实战训练等。最终提高人的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动作速度。眼法、身法、步法、技法上乘者,能在不同的位点,瞬间选择,主动出击击中快速移动的目标。
八、武六美、艺高超
“武六美”是指习武者修炼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或升华到武术特有的艺术境界。武术六种美体现在其独特的:动态美、节奏美、韵律美、力度美、造型美、意志美。武者能深切的获得武术特有的艺术美学的体验,并能给观者以武术独特的艺术美的感染。
九、四规律
“四规律”是指武术散打技术的应用中,必须适合应对对象实际状况的四个方面:点、线、面、距。
“点”是指攻击目标所处的空间方位,必须把攻击目标的中心,作为攻击意念指向的位点。
“线”是指我所采用的武术散打技术动作(包括身体重心和肢体中心)发力点部位的运行路线。既要符合该技法的规范标准(是直线的、还是曲线的),又要瞬时扑捉和利用好攻击对象的适合的空挡。
“面”是指攻击目标瞬时间在其身体状况中,所暴露和所处的某一侧平面。“正面”目标多采用直线进攻,“左右侧面”目标多采用曲线进攻,“正下面”即对方下潜时易暴露的目标和“正上面”即对方后闪时易暴露的目标多采用曲线进攻。
“距”是指目标与自己的距离。每一种武术散打动作的有效攻击范围和距离是特定的,而,目标与自己的距离的远近,不一定合适,必须通过步法和身法进行随时的调整。
十、八技要
“八技要”是指从实际效果出发,对武术散打技术上的八个总体要求。即:快、长、重、准、稳、无、活、巧。
“快”是指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动作速度均极佳。
“长”是指发力充沛,路线顺畅,身体的各个部位和环节充分伸展。
“重”是指发力点部位的击打速度完全是身体重心的运动速度的最终体现。两者既是瞬间传递,而又高度一致。从而“重”自然会体现出来。
“准”是指发力点部位对攻击目标中心点的准确击中和发挥作用。
“稳”是指在单个武术散打动作的发收瞬间和组合动作的转换瞬间,身体重心能够处于动态平衡,调控自然。
“无”是指每个武术散打动作都要突然爆发,无预兆。
“活”是指拳、腿、摔组合灵活敏捷,上下左右结合立体进攻变化多端。
“巧”是指对拳、腿、摔所有技法的瞬时巧妙选择与运用,符合攻防规律,采用阴阳转换、相生相克原理,也包括巧妙的扑捉战机,创造(可利用人脑的不应期或人体的生理局限性)战机和把握战机。
十一、十四术,真诀窍
“十四术”是指在武术散打中根据兵法思想,采用的战略战术的十四种形式。
1、“直攻战术”是指对对方任何攻、防情况下,所暴露的所有战机,绝不迟疑,果断的直接出击,立克之。
2、“强攻战术”是指在自己体力优于对方,但技术和经验逊于对手时,要不断展开组合进攻,创造机会,扬己所长,争取主动权和控制权。
3、“佯攻战术”是指利用虚假动作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然后,虚实结合,攻其不备。
4、“迂回战术”是指当对方正面进攻处于强势时,我则通过灵活的步法、敏捷的身法,避其锋芒,(如侧闪、下潜、后闪、逃腿等),并且寻找对方攻击中的空挡,果断出击,采用曲可破直、直可破曲,曲直相生相克原理,寻找战机、制造战机、把握战机。在对方防守严密时,我则曲直结合、上下左右结合、长短结合、打摔结合制造对方的破绽,以克之。
5、“制长战术”是指针对对方的擅长,采用自己的专长,使其特长不能正常发挥,即全力发扬自己所长,努力抑制对方所长。
6、“制短战术”是指针对对方攻、防之中的薄弱环节和短处,集中力量给以有效的打击,以求优胜。
7、“多点战术”是指针对技术全面的对手,我则采用踢、打、摔综合多变的技法组合,给对方以立体交叉、多方位力点的攻击,使之防不胜防。这需要自己眼法准、步法灵、身法快、技法熟,方能奏效。
8、“重创战术”是指利用重拳、重腿或重摔攻击对方的有效部位或薄弱环节,挫伤其锐气,或使对方瞬间失去战斗能力,以求速战速决。这需要自己的功力过硬,技术过硬,信念过硬。
9、“突袭战术”是指针对对方精神涣散的懈怠瞬间或习惯性的防守漏洞,给以突然地袭击,则成效显著。这需要较强的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动作速度。
10、“反击战术”是指利用对方进攻过程中的空挡,给以迎击、闪击、钻击、挡击、顺击。需要自己判断准确、思维果断,身法敏捷、动作快速。
11、“下台战术”是指利用擂台狭小空间的客观情况,在擂台边缘针对猛扑猛冲的对手,通过身法的突然转移,并结合或拳、或腿、或摔的攻击,使其失去重心,跌下擂台。在擂台边缘也可针对稍弱于自己的对手,通过正面和两侧的围堵式立体进攻,令对方重心不稳,迫使对方下台。
12、“边角战术”是指对方在擂台边缘,疑虑掉下擂台时;或有围栏,在四个柱角处活动受到局限时,抓住此有利时机展开立体式组合进攻,收效甚佳。
13、“体力战术”是指在整个比赛的角逐中,体力的合理分配,要针对对手的情况而制定。面对技术体力的强者,要均匀分配,且勿求快,多打反击,攻则必果,守则严密,以求稳胜;面对技术好而体力差者,要打消耗战,待其体力下降后,予以强攻;面对弱者可速战速决。
14、“心理战术”是指攻则虚实结合、立体交叉组合进攻,造成对方的心理压力;守则闪避、阻格严密防守,造成对方失去信心,以达到取胜的目的。重创战术,强攻战术,佯攻战术,制长战术,制短战术,边角战术等都包含有心理战术的因素。
十二、谈发力、四协调
“谈发力、四协调”是指所有武术散打技术动作的发力方法,从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角度出发,有四个重要因素必须高度协调,高度统一,才能突显武术散打技能的高强。第一个因素:身体重心的位移速度;第二个因素:身体重心的转动速度;第三个因素:头部运动;第四个因素:技法规范。身体重心的最大位移速度与身体重心的最大转动速度要在发力瞬间高度一致。身体重心的位移速度和身体重心的转动速度以及运动方向,都要由头部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来主导。不同的技法有不同的技法规范标准:既包括外在的发力点部位和所有其它部位的协调配合;又包括内在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协调配合。
十三、论制胜、四绝招
“论制胜、四绝招”是指在二人散打对抗中,要想取得决定性胜利,必须具备四种“绝招”,应该准确的说是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缺一不可。第一种绝招(能力):体能。包括爆发力量、绝对力量、耐力。第二种绝招(能力):技能。即技法(踢、打、摔和防守的各种技法。暂时不包括武术散手中的擒拿法和肘法等。)的纯熟程度。第三种绝招(能力):智能。即技术、战术的运用能力。第四种绝招(能力):心能。即信念和意志品质。只有以上这四种能力均非常优秀时,才能在搏击对抗中稳操胜券。
十四、崇武德、圣贤效。
在习武的过程中,要崇尚武德、效仿圣贤。即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及精神境界,学习效仿古今圣贤之士的为人处事。追求仁、义、礼、智、信做人的最高标准。面对人际关系,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面对矛盾问题,要克己正身,尊重他人。面对人民利益,要奉公守法,坚持正义。面对困难险阻,要勇敢顽强,坚韧不拔。面对职责义务,要竭忠尽智,诚实守信。面对成败得失,要襟怀坦荡,顺应自然。
十五、修武学、探深奥
武术虽然以攻防技术为其核心内容,但是,中国民族文化在武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相伴而生,共同发展。所以,武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诸如医学,哲学,兵学,美学等。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需要后人不断挖掘,探索和继承,更要以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去发展开拓。
十六、五武技,不可少
武术的徒手格斗技术的总称为武术散手。包括五类技法:踢,打,摔,拿,防守。这是习武者应该全面学习掌握的。一般远施脚、手,近用膝、肘,贴身摔、拿,这属攻击之技。防守之技,又分接触式和非接触式防守,接触式防守包括格架,推拍,截击,阻挡,对拆;非接触式防守包括侧闪,后闪,下潜,摇避,逃腿等。
可是,竞技散手比赛,近30年来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确立了竞技散手擂台上的竞赛规则,将易制伤残的反关节的擒拿和肘法禁用。从而,散打可以替代竞技散手这一概念,使得踢,打,摔,防守,这四类技法在擂台上对抗角逐能够健康顺利进行。
十七、臻五法、精灵巧
武术特别讲究眼法、身法、步法、技法、劲法五种功能,必须通过综合的多样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发展提高,达到精准、灵活、巧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