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最温暖的送别诗,其中两句直击人心,至今仍感动无数人
发布时间:2025-06-26 14:13 浏览量:22
他是“天妒英才”的代表,6岁能诗,16岁科考及第,被授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轻的命官。
他用宽广的胸襟和乐观的态度给予我们无限希望,即使是告别,他依然能写得大气磅礴,震撼古今,提笔一挥,就是这首千古名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68年,此时的王勃刚刚经历人生中的第一次失意,年轻气盛的他为助兴写下一篇《檄英王鸡文》,没想到等着他的是一纸将他逐出长安的诏书。然而,个人仕途的失意并没有使他沉湎于伤感之中,反而铸成了他豁达的胸怀。
这天,诗人在长安送友人杜少府去四川,离别之时,杜少府有惜别之意,而王勃却选择洒脱地挥手告别,并赠予他这首温暖又深情的告别诗。
他在诗中写道,三秦之地守护着长安,我在这里透过迷茫的风烟遥望你要去的蜀地五津。你我都是在外做官的人,虽然离别情深意切,但只要我们心灵相通,即使远在天涯,也会觉得好像你在眼前,就像近邻一般。所以我们不需要在岔路离别时,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泪湿沾巾。
开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起笔描宏大之景,既点明了离别之地,又暗含友人前去路途茫茫。“城阙”指长安;“三秦”指关中;“风烟”指在风烟迷茫中。
颔联是宽慰友人的言辞,“同是宦游人”一句架起心灵的桥梁,这既是对友人的一片深情,也是对天下寒士的共情,让这场离别更显酸涩和不舍。
当写到颈联时,诗人笔锋一转,由前文的愁苦变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洒脱,尽显诗人的豁达胸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千古名言,于豪迈中见深情,也道出了友情的真谛,至今仍能感动无数人!即使相隔天涯,心灵相通的朋友也能如同近在咫尺。即使面临分离,朋友之间也不必过于伤感,因为真正的友谊可以超越空间的距离。也正是这句诗,意境开阔,风格爽朗,一洗古代送别诗中的伤感悲凉之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劝慰友人用积极的姿态面对离别,呼应初唐昂扬进取的时代气质。他说,我们都是成年人,要洒脱面对离别这件事。告别不一定悲伤,真正的朋友,永远都在心上!
今天,我们可能并不知道杜少府是谁,但没关系,我们知道他是王勃的知己,他们“天涯若比邻”的情谊传颂至今。有了这份友情,即使彼此远在天涯,他们心灵的距离也尽在咫尺之间。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明明有一个非常亲密的朋友,可因为两个人的生活不同,只能各自天涯,难得见一面。但因心意相通、三观一致,即使很长时间不见面,只要对方一开口一说话,就能感到对方的亲切。
王勃的这首诗歌广为流传,他如此开朗的心境也不知影响了多少人。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送别好友时,脱口而出的仍是这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当视频通话连接两级,当物理障碍正在消弭,技术的便利反而凸显出心灵疏离的困境。无论技术如何革新,人与人最珍贵的联结,始终是那份超越功利的心灵相知。这或许是王勃留给后人的启示:在追逐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守护的是心灵共鸣的能力。
真正的友情,是即使天各一方,心也不会远。人生如旅,知己难寻,若有一人能懂你,也足矣。愿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人!也愿你能守护那份能让你产生心灵共鸣的情谊。